《入行论》第93课颂词讲考分析科判科判“信仰佛陀故当恭敬”、“佛将众生作为我所”、“佛将众生作为我”之间的关联:1 本课颂词是安忍品的末尾部分,寂天菩萨在前面宣说了对待众生要息止嗔恨,现在进一步说明对待众生不但不应该生嗔恨,更要恭敬供养,因为我们信仰佛陀。2因为我们是佛陀的追随者,佛陀将众生视作我和我所,所以我们如何恭敬对待佛陀,也应如是恭敬对待众生。3“我所”和“我”是有一定差距的,“我”在
《入行论》第87课颂词讲考分析科判科判“破嗔于世间法做障者”、“阻碍赞誉者并非有害”、“赞誉无有利乐”之间的关联:1寂天菩萨以赞誉为世间法的代表,遮破他人在世间法上造成阻碍,我们由此产生的嗔恨心。2如何遮破:这些阻碍我和我的亲友受到赞誉的行为对我们并非真的有害处,因为这些赞誉没有什么利乐,若别人阻碍我们得到,对我们其实也没什么伤害。颂词分层下列颂词是寂天菩萨宣讲赞誉无有利乐的四个颂词当中的最后
《入行论》第105课颂词讲考分析科判自信是对治懒惰的第二个助缘,前面通过“宣说生起自信”告诉了我们生起自信的必要性,紧接着寂天菩萨就教诫我们如何趋入自信。科判“宣说趋入自信”分为“略说”和“广说”,分别归摄和分说了生起哪些自信和与之对应的方法。科判“广说”具体说明了我们需要生起善业自信、能力的自信以及摧毁烦恼的自信,以下颂词主要诠表了什么是善业自信。颂词分层于善断惑力,①应生自信心。②第一层:
《入行论》第105课颂词讲考分析科判修行人发起精进之后,便要安住于禅定之中。如果说精进的违品是懒惰的话,那么禅定的违品便是散乱。我们要圆满静虑度的资粮就要断除其违品,这一科判所归摄的颂词便是断除静虑之违品的略说,概括性地告诉我们需要舍弃哪些不利于修行的散乱之因。颂词分层心意散乱者,危陷惑牙间。①第一层:心思散乱的人往往在烦恼的獠牙之间痛苦不已,颂词说明了散乱的危害。身心若寂静,散乱即不生。②第
《入行论》第116课颂词讲考分析科判(断除无能为力之他利)作为修行人当然应当以众生的利益为重,但是在利益众生的过程当中,如果真的无能为力,为了使自己的悲心、智慧和信心不受影响,应当在不舍弃悲心的前提下,尽量远离恶友和恶知识。也就是说这种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他利是应当断除的。颂词分层如来曾宣示,①第一层:断除无能为力的他利,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亲自宣说,正确无误。凡愚若无利,郁郁终寡欢,②第二层:凡夫愚
《入行论》第135课颂词讲考分析科判(理当代受)在自他相换的修法中,寂天菩萨宣说了代受他人之苦,这其实是有道理的。作为发了菩提心的大乘修行人,我们应该把众生执为“我”,因此众生的痛苦我们理所应当去承受,接下来寂天菩萨就用比喻说明了这个道理。颂词分层众人皆认许,手足是身肢。①第一层:先摆出了大家都能接受的道理世间人普遍都把手脚看作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如是何不许,有情众生分。②第二层:既然把众生当
《入行论》第122课颂词讲考分析科判(破贪口水)修行人要舍弃妄念便要对欲妙生起厌烦,其中方法之一就是对贪着的对境以不净观观察其本体。尤其对待异性时,要以“对方产生的脏物不应差别对待”这样的想法来断除对对方的贪着。以下颂词讲的就是对于对方的口水如何以这种道理来断贪。颂词分层粪便与口涎,悉从饮食生。①第一层:所贪对境的粪便和口水都是由饮食产生,本质上并无区别。何故贪口液,不乐臭粪便。②第二层:为何
#
大悲诸佛尊,视众若如己,生佛既同体,何不敬众生?分析科判:丑二(信仰佛陀故当恭敬)分二: 寅一、佛将众生作为我所;(我所就是我所有的) 寅二、佛将众生作为我:颂词分层:大悲诸佛尊,视众若如己,(第一层)生佛既同体,何不敬众生?(第二层)消文解义:尊:圣尊犹:就像体:体性敬:敬重、尊敬、恭敬颂词大意:大慈大悲的诸佛圣尊,观视众生就像自己一样。既然有情众生和佛是同样的体性无二无别,那么我为何不敬重有
93课譬如大王臣,虽伤众多人,谋深虑远者,力堪不报复,因敌力非单,王势即彼援,故敌力虽弱,不应轻忽彼。1,科判分析,消除嗔恨而恭敬分3,诸佛是针对众生心病说佛法,这里说不仅不应该嗔恨反而应该恭敬众生,针对第一种心病(势力眼:认为佛很伟大,众生很卑微)说,众生和佛都有功德,所以需要恭敬众生,针对第二种心病(追星族:偶像干什么,追随者就干什么)说,佛将众生视为我和我所,从而对此等心态人建立需要恭敬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原因提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