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一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治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难经》补充了《内经》的不足成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2.《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在《内经》《难经》的基础上写成的《伤寒论》是中医学中成功的运用辨证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总结 绪论中医学的科学属性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是以自然科学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晋·王叔和《脉经》——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1 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
阴阳:制 根 消 化脑 髓 骨 脉 胆 胞主志液体华窍肝疏泄藏血怒泪筋爪目心血脉神志喜汗脉面舌脾运化生清统血思涎肌肉主四肢唇口肺气司呼吸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治节忧涕皮毛鼻肾藏精生长发育生殖主水纳气恐唾骨主骨生髓发耳二阴气:推 温 防 固 化 升 降 出 入 元 宗 营 卫气能生血行血摄血血为气之母气能生津 摄津津能载气津血同源风阳易袭阴位开泄善行数变百病之长寒阴易伤阳气凝滞收引
第一章 绪论1.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 于先秦两汉时期以《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相继问世为标志2. 《黄帝内经》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初步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 确立了中医学的独特的理论体系3. 《难经》 汉代秦越人所著4. 《伤寒杂病论》 东汉末年 张仲景《伤寒论》在《内经》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辨证论治的原则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
201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基础理论》考点精要1﹒绪论一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治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难经》补充了《内经》的不足成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2.晋.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我国现存最早的
中医基础理论练习题名词解释:证辨证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阴阳阳病治阴阴病治阳阴损及阳阳损及阴五行相生相克乘侮五行制化母病及子子病及母11.泻南补北法 12.滋水涵木法13.金水相生法 14.培土生金法15.益火补土法16.藏象17.满而不能实实而不能满18.神19.宣发肃降20.通调水道21.朝百脉22.主治节23血汗同源24.运化25.升清26.脾统血27.疏泄28
第一章 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不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科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地凝结和反映了中华民族在特定发展阶段的观念形态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和世界科学史上一颗罕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集锦考试必备益火补土法:一是指温心阳以暖脾土的方法二是指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方法滋水涵木法:是指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可制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递相生化递相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五行相克: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泻南补北法:
中医基础理论 经络总论经络:是人体内运行为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经有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为侧行的分支经脉为上下纵行为主系经络的主题部分络脉从经脉中分出侧行系经络的细小部分经的原意是纵丝有路径的意思简单说就是 t _blank 经络系统中的主要路径存在于机体内部贯穿上下沟通内外络的原意是网络简单说就是主路分出的辅路存在于机体的表面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原因提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