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教案 自主学习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理解词作的情感内涵,掌握“寻觅”、“孤独”等关键词语的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感受李清照的凄美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词作中“寻觅”、“孤独”等关键词语的深层含义。 难点:体会词人的情感变化及作品的艺术魅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李清照经典歌曲《如梦令》,让学生在音乐中思考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及其作品特点。 二、自主学习 1. 预习指导 提供《声声慢》原文及注释。 布置预习任务: 自主阅读课文,标注难懂的字词句。 尝试翻译全文,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 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并记录下自己的感悟。 2. 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词句进行深入探讨,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受。 展示交流:每组选出代表上台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或提出不同见解。 三、教师引导 1. 提问环节 请学生分享自己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教师给予解答。 引导学生关注词中的“寻觅”、“孤独”等关键词语,分析其背后的情感意义。 2. 多媒体展示 展示李清照的生平图片及她所处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作的创作背景。 制作词作情感变化的动态图示,直观展示词人的内心世界。 四、课堂练习 1. 写作训练 学生根据词作内容,发挥想象,写一篇小短文描述自己在某个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状态。 2. 情感升华 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本词后的感受,教师适时点评鼓励。 五、总结反思 1. 回顾要点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再次强调关键词语的
《声声慢》教案 自主学习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词作的创作背景,掌握“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等词句的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提高对诗词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的情感世界,培养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 教学重点 1. 体会词中蕴含的情感。 2. 掌握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难点 1. 深入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 2. 如何通过语言文字感受词人的情感。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声声慢》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词作的意境与情感。提问学生听完之后的感受,引出课题。 二、自主学习 1. 背景介绍: 展示辛弃疾生平简介及创作背景图,帮助学生了解生平及写作时的社会环境。 2. 文本细读: 学生自主阅读《声声慢》,圈画关键词句,并思考它们的含义。 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加深对词作内容的理解。 3. 小组讨论: 小组内分享自己的理解,互相补充观点。 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讨论。 三、教师引导 1. 重点解析: 引导学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词语,解释其象征意义。 分析“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一句背后的情感内涵。 2. 情感升华: 讨论词人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体会词人复杂而深沉的情感。 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境的感受,增加情感共鸣。 四、巩固练习 1. 填空题: 根据课文内容填写空白处。 2. 问答题: 设计一些关于词作主题思想的问题,让学生回答。 3. 背诵比赛: 组织全班进行背诵比赛,检验学习成果。 五、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六、作业布置 1. 背诵全文:要求学生将整首词背诵下来。 2. 写一篇读后感:思考这首词带给你哪些启示,如何在生活中运用这些感悟。 3. 预习下一课:提前学习辛弃疾的另一首作品《青玉案·元夕》。 板书设计 | 寻寻觅觅 | 寂寞无依 | | | | | 冷冷清清 | 空虚无助 | | 凄凄惨惨戚戚 | 悲伤绝望 | | 雁过也 | 旧情难忘 | 多媒体辅助材料 辛弃疾画像 辛弃疾生平简介 《声声慢》音频 相关图片或视频 个性化教学定制 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任务,如基础型、提高型和挑战型任务,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同时,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声声慢》教案 自主学习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理解词作中“声声慢”的情感内涵,掌握词的基本特点和艺术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多媒体展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李清照词作中的深沉情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 1. 分析词作中“声声慢”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2. 掌握李清照词作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1. 对词作深层情感的理解和把握。 2. 如何通过文本分析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课件,包含《声声慢》全文、简介、相关图片等。 2. 学生提前预习课文,查找有关李清照及其作品的相关。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播放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如梦令》的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李清照词作的风格特点。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词的是谁吗?”引入课题《声声慢》。 新课讲授 一、介绍 1. 展示李清照的画像及简介,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李清照为何选择“声声慢”作为词牌名,并解释其含义。 二、文本解读 1. 学生自主阅读:学生独立阅读《声声慢》,勾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或段落。 2. 小组讨论:小组内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探讨词作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手法。 3. 多媒体展示:利用多媒体展示词作中的关键画面、背景音乐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作的情感氛围。 三、情感分析 1. 分析词作中“声声慢”所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思考为何选择这样的词牌名。 2. 讨论词作中哪些地方最能体现的情感,为什么这些地方能够打动人心。 四、艺术手法赏析 1. 比喻手法:分析词作中运用比喻手法的地方,体会其表达效果。 2. 对比手法:探讨词作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地方,理解其作用。 3. 景物描写:分析词作中景物描写的技巧,体会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实践活动 1. 情境模拟: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词作中的场景,加深对词作的理解。 2.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尝试写一首小诗或短文,模仿《声声慢》的风格,表达自己的情感。 总结反思 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词作中表达的情感和艺术手法。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共同探讨。 板书设计 | 情感 | 意象 | 艺术手法 | | :: | :: | :: | | 悲伤 | 落花、流水、晚风 | 比喻、对比 | 多媒体辅助材料 《声声慢》全文 李清照画像及简介 关键画面展示 背景音乐 互动实践活动 角色扮演:模拟词作中的场景 创作练习:模仿《声声慢》写一首小诗或短文 注意事项 确保所有使用的图像、图表等素材遵循版权法规。 保持教案内容图文并茂,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篇幅控制在1200至2000字,便于实施与学习。 体现对学生个体差异的考量,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促进个性化学习体验。
《声声慢》教案 自主学习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李清照《声声慢》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理解词作中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提高阅读鉴赏诗词的能力,培养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的情感世界,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词作的艺术特点和的情感表达。 难点:如何通过语言文字体会词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描绘秋景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感受秋天的气息,激发他们对《声声慢》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 1. 介绍 李清照(1084年—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作品集《漱玉词》。 2. 诗歌背景 《声声慢》创作于宋朝晚期,当时正值金兵南下,国家动荡不安,社会环境极为恶劣。 李清照身处乱世之中,经历了丧夫之痛和国破家亡的悲惨经历,这首词就是她内心深处情感的倾诉。 3. 阅读文本 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声声慢》,注意语调的变化和情感的起伏。 提问:这首词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4. 文本细读 分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句,探讨其内涵和表达效果。 探讨“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中“淡酒”的含义及其作用。 分析“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一句的意象美和象征意义。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反映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总结全词情感线索,理解词作的艺术特色。 三、小组讨论 小组内分享自己的理解,互相补充,形成共识。 讨论:这首词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传达出的内心世界的? 四、交流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意见或补充说明。 五、总结升华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归纳。 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其他诗词的学习中去。 六、作业布置 写一篇短文,以“秋思”为主题,尝试模仿《声声慢》的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 板书设计 | 情感线索 | 具体表现 | ||| | 寻觅失落 | 寻寻觅觅 | | 清冷孤寂 | 凄凄惨惨戚戚 | | 忧伤哀愁 | 淡酒、晚风、雁过 | 多媒体辅助材料 视频:秋天的风景 图片:李清照画像、古代诗词插图 动画:《声声慢》朗诵视频 互动实践活动 举办一次“诗词创作比赛”,鼓励学生模仿《声声慢》的形式写一首小诗。 组织一次“诗词赏析会”,邀请学生上台分享自己最喜欢的诗词,并解释其背后的故事和情感。 反思总结 通过本次自主学习,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悟《声声慢》这首词的魅力所在,提升了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与沟通,增强了团队协作精神。
《声声慢》教案 自主学习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理解词作《声声慢》中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能够赏析其中的意象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词作中的关键意象及其象征意义,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 难点:体会词作中蕴含的深沉情感,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古筝曲《高山流水》,营造古典氛围。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首古曲吗?”(学生回答)“这首曲子的名字叫《高山流水》,它出自于古代文人雅士之间的友情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词——《声声慢》。”(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 预习指导 预习要求:学生提前阅读《声声慢》全文,查阅相关了解生平及创作背景。 预习内容: 通读全词,勾画出文中重要的意象和关键词句。 查找李清照的生平简介及创作背景,思考这首词为何会成为她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分析词作中所表达的情感变化,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2. 小组讨论 讨论主题:小组内分享各自对词作的理解,探讨词作中的意象和情感变化。 讨论要点: 李清照为何选择“晚秋”作为背景? “寻寻觅觅”一句表达了什么含义? “凄凄惨惨戚戚”反映了怎样的心情? “乍暖还寒时候”有何象征意义? “三杯两盏淡酒”暗示了什么? “雁过也”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三、教师点拨 点拨内容: 引导学生从词作中选取几个关键意象进行分析,如“黄花”、“梧桐”、“冷雨”等,探讨它们的象征意义。 通过具体例子说明词人是如何通过这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变化的。 强调词作中情感变化的层次感,引导学生感受词人内心深处的复杂情绪。 四、巩固练习 练习形式:完成一份关于《声声慢》的填空题和简答题。 题目示例: “寻寻觅觅”中的“寻”字体现了怎样的心态?(答案提示:孤独、迷茫) “梧桐更兼细雨”一句中,“梧桐”象征着什么?(答案提示:凄凉、悲伤) 词作最后两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案提示:无法用一个字概括的复杂情感) 五、拓展延伸 活动设计:组织一场“情景再现”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通过对话再现词作中描绘的情景。 活动要求: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或提出问题。 六、小结 总结内容: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我们不仅掌握了词作中的重要意象和情感变化,还学会了如何从细微处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 布置作业:课后继续查找李清照的其他作品,尝试比较分析其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七、板书设计 | 情感变化 | 关键意象 | 意义分析 | | :: | :: | :: | | 寻寻觅觅 | 黄花、梧桐、冷雨 | 孤独、凄凉、悲伤 | | 凄凄惨惨戚戚 | 冷雨、雁过 | 凄苦、哀伤、思念 | | 乍暖还寒 | 淡酒 | 渴望温暖、寻求慰藉 |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声声慢》这首词作,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声 声 慢》声 声 慢》教案李清照教学目标:通过词句品读和场景再现体味诗人的情感教学重点:理解李清照在词中表达出的愁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内容:一?????? 导入新课:课前2分钟打开二泉映月音乐《二泉映月》是我国一首著名的民乐使瞎子阿炳通过如怨如诉的二胡声演绎的人世间的悲凉我自己静而听之莫不为之动容这是用音乐表达悲愁的经典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用血泪和着文字表达愁苦的文学经典《声声
声声慢四川省资中县第一中学 颜雪英教学目标: 1感受李清照的婉约词风2体会李清照词中思想感情3教给学生赏析诗词的基本方法教学重难点1体会李清照词中思想感情鉴赏词的艺术特色2能举一反三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实际的赏析上 教学方法:朗读法 分析法 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1我们在第二单元学习了唐诗宋词接触了诗仙诗圣感受了苏轼大江东去的豪放领悟了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请看下面(幻灯片打出引导学生朗诵)
中公教育 教 师 考 试 研 究 院 中公教 育学 员专 用资 料 第 1 页 共 3 页 《声声慢》教案 一教 学目标 【知识 与能 力】 1.了解 作品 涉及 的有 关背 景材料 用于 分析 和理 解作 品 2.学习 鉴赏 诗歌 的方 法 积累鉴 赏的 经验 【过程 与方 法】 在反复 朗读 中品 味语 言美 体会 艺术 表现 力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 感受形 象
声声慢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作家作品了解李清照在早期和晚期作品的不同特点2过程与方法①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②学习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方法③品味鉴赏词中的名句把握词的意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词人把个人遭遇和社会现实联系在一起的深刻的思想性2领悟婉约派词的情调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词的思想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赏析诗词的艺术特色教学难点了解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风格教
《声声慢》教案教学方式:对比阅读教学、探究学习 教学重难点: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1??????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2??????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课前五分钟循环播放“李清照画像”幻灯片,配以王祖贤唱的《声声慢》曲,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气氛,让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 一.????????????以《如梦令》、《醉花阴》导入
声声慢复习:找学生背诵《醉花阴》新课导语:在号称天下第一泉的济南趵突泉公园内的漱玉泉畔坐落着一座纪念堂堂内有一幅郭沫若先生写的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柳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这座纪念堂就是李清照纪念堂这里郭沫若把李清照和南唐后主李煜想提并论大家都知道李煜是个杰出的词人但作为一代国君他的人生是凄苦的曾从一国之君一下沦为阶下之囚李清照的人生与作品风格与李煜有惊人的相似她最初的生活也恬静
#
声声慢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了解词人的生平及作品风格2.解读词中意象把握景与情的关系感受词的意境美 3.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教学重点】1.解读词的意象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2.品味叠词的作用【教学难点】通过对比理解李清照后期作品中所体现的愁之内涵【教学用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
声声慢一教材分析李清照的《声声慢》属于苏教版必修四笔落惊风雨这一模块《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
学校: 临清二中 学科:语文 编写人:刘春燕 审核人: 赵贵友 孙东云声声慢一教材分析李清照的《声声慢》属于苏教版必修四笔落惊风雨这一模块《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