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文本:能够准确理解和解释《卖炭翁》的文本内容,包括诗中的情节、人物和环境。 2. 文学鉴赏:学会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 写作技巧:掌握通过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 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 合作探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人文关怀:培养学生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 2. 文化认同:了解唐代社会背景,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 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理解文本内容:确保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卖炭翁》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艺术手法:帮助学生掌握诗歌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如对比、象征等。 3.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诗中的社会意义。 教学难点 1. 背景知识:由于学生对唐代社会背景缺乏了解,可能会影响他们对文本的理解。 2. 语言障碍:古文词汇和句式对学生来说可能较为陌生,需要加强解释和练习。 3. 情感共鸣:如何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诗人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怀。 解决策略 1. 补充背景知识:通过多媒体展示唐代社会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2. 语言讲解:逐字逐句地讲解古文词汇和句式,并结合现代汉语进行对比,降低理解难度。 3. 情境模拟: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诗中人物的生活状态,增强情感共鸣。 三、优选教学方法匹配 讲授法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唐代的社会背景和白居易的生平。 文本解读:逐段讲解《卖炭翁》的内容,强调关键情节和人物形象。 讨论法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中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全班交流: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实验法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诗中的人物对话和场景,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情景再现: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唐代城市生活的情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自主学习 预习任务: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提前阅读文本并查找相关资料。 课堂笔记:鼓励学生做好课堂笔记,记录重要知识点和自己的感悟。 四、细致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10分钟) 1. 引入话题:通过一段关于唐代社会生活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唐代的社会背景和白居易的生平。 文本解读(20分钟) 1. 逐段讲解:逐段讲解《卖炭翁》的内容,强调关键情节和人物形象。 2. 词汇解析:重点讲解古文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小组讨论(20分钟) 1. 分组讨论:分组讨论诗中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 全班交流: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角色扮演(20分钟) 1. 角色分配: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诗中的人物对话和场景。 2. 表演展示:学生上台表演,其他同学观看并提出反馈意见。 总结归纳(10分钟) 1. 回顾要点: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卖炭翁》的读
卖炭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技能 1. 理解文本内容: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卖炭翁》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掌握文学手法:学生能够识别并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提升阅读能力:通过文本分析,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学习过程与方法 1. 自主学习:学生能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阅读和思考。 2. 合作探究: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够分享观点,共同解决问题。 3. 批判性思维:学生能够对文本进行批判性阅读,提出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同情心培养:通过学习《卖炭翁》,学生能够感受到劳动人民的艰辛,培养同情心。 2. 社会正义意识:学生能够认识到社会不公现象,增强社会责任感。 3. 文化认同: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增强文化认同感。 二、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故事情节的理解:学生需要全面理解《卖炭翁》的故事情节,特别是卖炭翁的遭遇和心理变化。 2. 文学手法的分析:学生需要学会识别并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情感共鸣:学生需要通过文本分析,体会到卖炭翁的艰辛生活,并产生情感共鸣。 教学难点 1. 古文阅读障碍:学生可能在理解古文词汇和句式上存在困难。 2. 深层意义的挖掘:学生可能难以深入理解诗歌背后的深层含义和社会背景。 3. 情感共鸣的建立:学生可能难以真正体会卖炭翁的艰辛生活,缺乏情感共鸣。 解决策略 1. 词汇注释:提供详细的词汇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古文。 2. 背景介绍:通过历史背景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社会背景。 3. 情境模拟:通过角色扮演或情境模拟,让学生亲身体验卖炭翁的生活,增强情感共鸣。 三、优选教学方法匹配 1. 讲授法: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知识、重要词汇和修辞手法。 2. 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情境模拟:通过角色扮演或情境模拟,让学生亲身体验卖炭翁的生活。 4. 多媒体辅助:利用视频、图片等多媒体素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诗歌内容。 四、细致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5分钟) 1. 引入话题: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唐代社会背景,为学生理解诗歌做铺垫。 讲授新课(20分钟) 1. 朗读诗歌:教师带领学生齐声朗读《卖炭翁》,初步感受诗歌的情感。 2. 逐句讲解:教师逐句讲解诗歌的内容,重点解释难懂的词汇和修辞手法。 3. 问题引导:教师提出一些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小组讨论(15分钟) 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主题,如卖炭翁的形象、诗歌的修辞手法等。 2. 分享交流: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可以提问或补充。 情境模拟(10分钟) 1. 角色扮演:学生分角色扮演卖炭翁和其他人物,体验他们的生活。 2. 情景再现:通过情景再现,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辛生活。 小结与练习(10分钟) 1. 总结要点: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如诗歌填空、修辞手法辨析等,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板书设计精炼 ``` 卖炭翁 一、背景介绍 唐代社会背景 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 二、诗歌内容 逐句讲解 修辞手法 三、讨论主题 卖炭翁的形象 诗歌的修辞手法 四、情境模拟 角色扮演 情景再现 五、小结与练习 总结要点 练习 ``` 六、教学资源筹备 1. 教具:白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多媒体素材:相关视频、图片、PPT课件。 3. 辅助材料:词汇注释表、讨论题目、练习题。 七、教学反思与评估 教学反思 1. 教学效果:通过观察和学生反馈,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2. 改进措施: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3. 创新元素:探索更多创新的教学方法,如互动游戏、虚拟现实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评估方法 1. 表现:观察学生在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2. 作业反馈:通过作业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记录:记录小组讨论的过程和结果,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卖炭翁》的内容,提高他们的古文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同时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
卖炭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与技能 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卖炭翁》全文,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韵律。 2. 学生能够通过文本分析,理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及其社会背景。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进行简单的描述和评价。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利用多种资源(如网络、图书馆等)搜集相关信息。 3.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 引导学生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培养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 3. 通过学习《卖炭翁》,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诗歌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的情感表达。 2. 语言技巧的把握:帮助学生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运用这些手法进行简单的创作。 教学难点 1. 社会背景的理解:由于学生缺乏相关的历史知识,可能难以深刻理解诗歌反映的社会现实。需要通过补充历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 2. 情感共鸣的建立:如何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卖炭翁的艰辛生活,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是本课的一大挑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情境再现等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三、优选教学方法匹配 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和背景信息。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诗歌的主题和内容进行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亲身体验卖炭翁的生活,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4.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诗歌的情境,增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四、细致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5分钟) 导入语: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卖炭翁》。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翁在寒冬腊月里卖炭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老人的生活,感受他的艰辛与无奈。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炭”吗?它有什么用途? 新课讲授(20分钟) 1.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唐代的社会背景和白居易的生平事迹。 2. 诗歌朗读:全班齐声朗读《卖炭翁》,注意节奏和感情的把握。 3. 逐句讲解: 第一句:“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讲解词语含义,引导学生想象卖炭翁的形象。 第二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分析卖炭的目的,体会卖炭翁的生活艰难。 以此类推,逐句讲解,确保学生理解每一句的意思。 小组讨论(15分钟) 任务分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讨论。 主题一:卖炭翁的人物形象分析 主题二: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主题三:诗歌反映的社会现实 讨论要求: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成员可以补充。 角色扮演(10分钟) 准备阶段:给学生5分钟时间准备,让他们自由组合,选择角色进行表演。 表演阶段:每组轮流上台表演,其他同学观看并给予评价。 小结(5分钟) 总结要点: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诗歌的核心思想。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卖炭翁》,并写一篇关于诗歌主题的小作文。 五、板书设计 ``` 《卖炭翁》 —— 白居易 一、背景介绍 1. 时代背景 2. 简介 二、诗歌内容 1. 人物形象 外貌描写 心理描写 2. 社会现实 生活艰难 社会不公 三、修辞手法 1. 比喻 2. 拟人 3. 对比 四、主题思想 1. 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 2. 批判社会不公 ``` 六、教学资源筹备 1. 教材:《语文》教科书 2. 多媒体素材:PPT、相关视频 3. 教具:黑板、粉笔 4. 参考:唐代历史书籍、白居易的其他作品 七、教学反思与评估 教学反思 优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调动,气氛活跃。 不足:部分学生在讨论环节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引导。 改进措施:可以在下次上课时提前安排好讨论任务,让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任务,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评估方式 1. 表现:观察学生在上的表现,包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小组讨论的参与度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提交的作业,了解他们对诗歌内容的掌握程度。 3. 测试成绩:通过小测验或考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卖炭翁》这篇诗歌,同时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和人文情怀。
卖炭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诗歌内容: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卖炭翁》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掌握诗歌形式:了解并掌握白居易诗歌的特点,特别是乐府诗的形式。 3. 分析人物形象:能够分析卖炭翁的形象及其在诗中的作用。 4. 学习修辞手法:识别并理解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 过程与方法 1. 阅读与讨论:通过朗读和小组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 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对诗歌的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 3.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任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同情心:培养学生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心,理解他们的生活困境。 2. 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社会问题的责任感,思考如何改善社会不公。 3. 文化认同:增强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和认同感,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诗歌内容的理解:确保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卖炭翁》的主要情节和主题。 2. 人物形象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卖炭翁的形象及其在诗中的象征意义。 3. 修辞手法的运用:帮助学生识别并理解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 教学难点 1. 情感共鸣: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卖炭翁的艰辛和无奈,产生情感共鸣。 2. 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从多个角度分析诗歌,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3. 文化背景的理解:帮助学生理解唐代社会背景,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三、优选教学方法匹配 讲授法 介绍《卖炭翁》的创作背景和白居易的生平。 解析诗歌的内容和结构,讲解关键诗句的意义。 讨论法 组织小组讨论,探讨卖炭翁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分组讨论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 朗诵法 通过集体朗诵和个人朗诵,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诗歌内容,加深理解。 视频辅助 播放有关唐代社会背景的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 播放名家朗诵的音频或视频,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细致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5分钟) 导入语:简要介绍唐代诗人白居易及其代表作《卖炭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互动:提问学生是否了解白居易的作品,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新课讲授(20分钟) 1. 背景介绍: 介绍唐代的社会背景和白居易的生平。 说明《卖炭翁》的创作背景和目的。 2. 诗歌内容讲解: 逐句讲解《卖炭翁》的内容,解释关键诗句的意义。 强调卖炭翁的生活状况和社会地位。 3. 人物形象分析: 分析卖炭翁的形象特征,探讨其象征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卖炭翁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活动(20分钟) 1.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一个特定的问题,如卖炭翁的形象分析、修辞手法的使用等。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2. 角色扮演: 选择几名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扮演卖炭翁和其他相关角色,再现诗歌中的场景。 其他学生观看表演后进行点评和补充。 练习(10分钟) 写作练习: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对卖炭翁的理解和感受。 口头表达:随机抽取几名学生分享他们的短文,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小结(5分钟) 总结回顾: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卖炭翁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继续完善自己的短文,并准备下节课的讨论。 五、板书设计 ``` 卖炭翁 ——白居易 一、创作背景 1. 唐代社会背景 2. 白居易生平 二、诗歌内容 1. 主要情节 2. 关键诗句 三、人物形象 1. 卖炭翁的形象 2. 象征意义 四、修辞手法 1. 比喻 2. 夸张 ``` 六、教学资源筹备 教具 投影仪和屏幕 黑板和粉笔 课本和参考 多媒体素材 有关唐代社会背景的视频 名家朗诵《卖炭翁》的音频或视频 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图片 辅助材料 学生用的笔记本和笔 打印好的诗歌文本 小组讨论记录表 七、教学反思与评估 反思 教学效果: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参与度,评估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改进措施: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优化教学设计。 评估 表现:通过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参与程度。 作业质量:批改学生的短文,评估他们的写作能力和理解水平。 考试成绩:通过后续的单元测试,进一步评估学生对《卖炭翁》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卖炭翁》这首诗,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化认同感,同时激发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卖炭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技能 1. 理解与分析:学生能够理解《卖炭翁》的故事情节,掌握白居易诗歌的基本特点。 2. 语言表达: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写作技巧:学习并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 学习过程与方法 1. 自主探究:鼓励学生通过阅读材料,自主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2.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3. 实践体验: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诗歌中的情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人文关怀:培养学生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 2. 文化认同: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认同感。 3. 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理解诗歌内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卖炭翁》的故事情节及其背后的社会背景。 2. 掌握诗歌特点:引导学生认识白居易诗歌的特点,特别是其平易近人的语言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 教学难点 1. 情感共鸣:如何让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产生情感共鸣,感受到诗人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2. 修辞手法:如何让学生理解和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解决策略 1. 多角度解读:结合历史背景、生平以及相关文献,从多个角度解读诗歌,帮助学生全面理解。 2. 互动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增强情感共鸣。 3.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例子,讲解修辞手法的应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 三、优选教学方法匹配 讲授法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白居易及其作品,引入《卖炭翁》的背景。 讲授诗歌内容:详细讲解诗歌的每一部分,解释难懂的字词和句子。 讨论法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 全班分享: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实践法 角色扮演:学生分角色表演诗歌中的情节,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情景再现: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卖炭翁的生活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 多媒体辅助 视频播放:播放关于唐代社会生活的纪录片,帮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 PPT展示:使用PPT展示诗歌的重点内容和修辞手法,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四、细致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10分钟) 1. 介绍白居易:简要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2. 背景介绍:介绍《卖炭翁》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讲授诗歌内容(20分钟) 1. 逐句讲解:逐句讲解诗歌的内容,解释难懂的字词和句子。 2. 整体理解:帮助学生整体理解诗歌的情节和主题。 小组讨论(20分钟) 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特定的问题,如: 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 诗歌反映了哪些社会问题? 2. 全班分享: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实践体验(20分钟) 1. 角色扮演:学生分角色表演诗歌中的情节,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 情景再现: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卖炭翁的生活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 小结(10分钟) 1. 总结要点: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并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五、板书设计精炼 ``` 卖炭翁 白居易 一、背景介绍 唐代社会 白居易生平 二、诗歌内容 1. 逐句讲解 2. 整体理解 三、小组讨论 主题思想 人物形象 社会问题 四、实践体验 角色扮演 情景再现 五、小结 总结要点 布置作业 ``` 六、教学资源筹备 教具 课本:《语文》教材 白板:用于书写板书 记号笔:用于白板书写 多媒体素材 PPT:包含诗歌内容、修辞手法等 视频:关于唐代社会生活的纪录片 音频:诗歌朗诵音频 辅助教学资源 参考书籍:《白居易诗选》 网络资源:相关和在线课程 七、教学反思与评估 教学反思 1. 教学效果: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评估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2. 改进空间:识别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3. 持续优化:根据反思结果,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策略。 评估方法 1. 表现:观察学生在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反馈:检查学生的作业,了解他们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3. 测试评估:通过小测验或考试,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旨在使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卖炭翁》的诗歌内容,还能深入体会其背后的社会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关怀。
主题教学研究课教学设计活页学校 前哨学校 执教者 李吉 时间 学科 语文 课 题卖炭翁课型新授课教材分析这是一首讽喻诗以个别表现一般目的是要揭露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现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本文仅用二十句一百三十五字便完整地记述了一位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未成被宫使掠夺的全部经过层次清楚脉络分明学情分析对于学生而言本文字面难度并不大学生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HYPERLINK :=E58D96E782ADE5BE97E992B1E4BD95E68980E890A5ie=utf-8src=wenda_link t _blank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 HYPERLINK :=E5BF83E5BFA7E782ADE8B4B1E684B
卖炭翁?????? HYPERLINK :E799BDE5B185E69893 o 白居易 t _blank 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 HYPERLINK :E9BB84E8A1A3E4BDBFE880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他倡导了新乐府运动强调继承《诗经》的优良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喻诗《卖炭翁》就是其一jì烧炭及心愿运炭被夺炭心理描写 驾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人物鲜明对比下层劳动人民
干什么艺术特色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 卖炭翁 白居易 (唐) 卖炭翁 伐薪(xīn)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jiàn)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niǎn)冰辙 牛困人饥
12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13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14叱:吆喝 15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多 16惜:舍不得 17绡(xiāo):生丝 18直:同值价值 19得:卖炭得钱何所营:得到 宫使驱将惜不得:能够 20苍苍:灰白色
#
翩翩的意思是轻快的样子写出两骑的翩翩体现出他们生活无忧生活无忧却来抢夺老翁赖以为生的炭体现出了对他们的憎恶之情夺炭(1)典型材料的选择与创作(2)通过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刻画塑造人物形象(3)鲜明的对比表现人物的不幸遭遇宫使掠夺的残酷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22 Aspose Pty Ltd.《卖炭翁》教案一?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赏析这首古诗2.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二?教学过程1.复习前两首学过的唐诗先齐声背诵再提问(出示幻灯片):???第一首诗的体裁是什么???第二首诗的体裁是什么???第二首诗中表现诗人喜极而流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