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桔灯文库logo

认识梯形教学设计 (四)

  认识梯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与技能
1. 学生能够准确识别梯形,并理解其定义。
2. 学生能够掌握梯形的分类(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等)及其特征。
3. 学生能够计算梯形的面积和周长。

 学习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通过实际应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和严谨的科学精神。

 二、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梯形的定义:确保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记忆梯形的定义。
2. 梯形的分类及特征: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类型的梯形及其特点。
3. 梯形的面积和周长计算: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公式计算梯形的面积和周长。

 教学难点
1. 梯形的分类及特征:学生可能会混淆不同类型的梯形,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和练习来巩固。
2. 梯形的面积和周长计算:部分学生可能在理解和应用公式时遇到困难,需要通过具体的操作和练习来加强理解。

 解决策略
 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种类型的梯形,增强直观感受。
 设计丰富的练习题,包括基础题和拓展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互动中加深理解。

 三、教学方法匹配
1.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系统地介绍梯形的相关知识。
2. 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 实验法:通过实际操作,如使用尺子测量梯形的边长,计算面积和周长,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PPT、动画等多媒体资源,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四、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
1. 情境导入: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梯形实例,如梯子、屋顶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导入: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梯形。

 新课讲授
1. 定义讲解:教师通过PPT展示梯形的定义,并结合实物或图片进行说明。
2. 分类讲解:详细介绍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等不同类型梯形的特点,并通过动画展示不同类型的梯形。
3. 公式讲解:介绍梯形面积和周长的计算公式,并通过例题演示计算过程。

 课堂练习
1. 基础练习:分发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梯形的识别、分类以及面积和周长的计算。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题目进行解答,并派代表上台讲解。
3. 实际操作:提供纸张和尺子,要求学生自己绘制梯形,并测量其边长,计算面积和周长。

 课堂小结
1. 总结回顾: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梯形的定义、分类及面积、周长的计算方法。
2. 答疑解惑: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进行解答。
3. 布置作业:

3秒快速注册或登录,可以免费查看完整的内容!

已有账号登录 10秒注册账号

  • 认识梯形教学设计(五)

    认识梯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技能 1. 理解梯形的定义:学生能够准确描述梯形的基本特征,包括至少有一对平行边。 2. 掌握梯形的分类:能够识别并区分等腰梯形、直角梯形和一般梯形。 3. 计算梯形的面积:学会使用公式 \( A = \frac{(a + b) \times h}{2} \) 计算梯形的面积,其中 \( a \) 和 \( b \) 是梯形的上底和下底,\( h \) 是高。 学习过程与方法 1. 观察与比较:通过观察不同形状的四边形,发现梯形的独特特征。 2. 动手操作:通过剪纸、拼图等活动,加深对梯形的理解。 3. 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和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几何兴趣:通过丰富的活动激发学生对几何学的兴趣。 2. 增强逻辑思维:通过推理和证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合作精神: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梯形的定义与分类:明确梯形的基本特征及其分类。 2. 梯形面积公式的应用: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灵活应用。 教学难点 1. 梯形的分类:学生可能难以区分等腰梯形、直角梯形和一般梯形。 2. 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特别是如何将梯形转化为熟悉的图形(如矩形或三角形)来计算面积。 解决策略 1. 直观展示:通过实物模型和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梯形的特征。 2. 分步讲解:逐步讲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确保每一步都清晰易懂。 3. 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梯形的分类和面积计算。 三、优选教学方法匹配 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介绍梯形的定义、分类及面积计算方法。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梯形的理解和计算方法。 3. 实验法:通过剪纸、拼图等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梯形的认识。 4. 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展示梯形的各种变化和实际应用,增强视觉效果。 四、细致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 1. 引入话题: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梯形物品(如梯子、屋顶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品的共同特征。 2. 提问互动: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物品的形状名称,引出“梯形”这一概念。 新课讲授 1. 定义与特征: 讲解:介绍梯形的定义,强调至少有一对平行边。 示例:展示不同类型的梯形,让学生观察并总结它们的特征。 2. 分类: 讲解:详细讲解等腰梯形、直角梯形和一般梯形的定义和特征。 练习:提供一些梯形图形,让学生分类并说明理由。 3. 面积计算: 公式推导:逐步推导梯形面积公式 \( A = \frac{(a + b) \times h}{2} \),并通过实例演示。 练习:提供几个梯形图形,让学生计算其面积。 练习与巩固 1. 练习: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解决练习中的问题,互相检查答案。 3. 展示与点评:邀请部分学生展示他们的解题过程,教师点评并总结。 小结 1. 回顾要点:总结梯形的定义、分类及面积计算方法。 2. 布置作业:布置适量的家庭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板书设计精炼 ``` 认识梯形 一、定义 至少有一对平行边 二、分类 1. 等腰梯形 2. 直角梯形 3. 一般梯形 三、面积公式 A = (a + b) × h ÷ 2 a: 上底 b: 下底 h: 高 四、练习 1. 分类练习 2. 面积计算 ``` 六、教学资源筹备 1. 教具:准备各种梯形模型、剪刀、彩纸等。 2. 多媒体素材:制作PPT,包含梯形的定义、分类、面积公式推导等内容。 3. 练习题:准备练习题册,包含分类和面积计算题目。 七、教学反思与评估 反思 1. 教学内容:检查教学内容是否全面覆盖了梯形的各个方面,是否有遗漏。 2. 教学方法:评估所选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本节课的理解程度和兴趣点。 评估 1. 表现:观察学生在上的参与度和理解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估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 后续改进:根据反思和评估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设计。

  • 认识梯形教学设计(一)

    认识梯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技能目标 1. 学生能够准确识别梯形的定义和特征。 2. 学生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 3. 学生能够掌握梯形的基本性质,如对角线的性质、面积计算公式等。 学习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观察、操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3. 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梯形的定义和特征:理解梯形的基本概念,包括梯形的定义、分类及其基本性质。 2. 梯形的面积计算: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灵活应用。 教学难点 1. 梯形的分类:区分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 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通过直观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解决策略 1. 直观演示:利用实物模型、多媒体动画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梯形的定义和特征。 2. 分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加深对梯形分类的理解。 3. 动手操作: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增强记忆和理解。 三、教学方法匹配 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梯形的定义、特征和分类,帮助学生建立基本概念。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梯形的性质和分类,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 实验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和计算梯形的面积,加深理解和记忆。 4. 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梯形的各种类型和性质,增加的趣味性和直观性。 四、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5分钟) 引入话题: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梯形物体(如楼梯、梯子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引导: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新课讲授(20分钟) 1. 梯形的定义: 讲解:教师通过板书和多媒体展示梯形的定义,强调梯形是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 示例:展示几种不同类型的梯形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总结其特征。 2. 梯形的分类: 讲解:介绍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的定义和特征。 示例:展示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的图片,让学生对比观察。 3. 梯形的性质: 讲解:介绍梯形的基本性质,如对角线的性质、面积计算公式等。 示例:通过具体的例子,演示如何利用梯形的性质解决问题。 练习巩固(15分钟) 1. 小组讨论: 任务: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个梯形相关的题目,要求学生讨论并解答。 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进行点评和补充。 2. 动手操作: 任务:提供一些梯形纸片,让学生测量并计算梯形的面积。 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计算过程和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小结回顾(5分钟) 总结: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梯形的定义、分类和性质。 提问:提问几个关键知识点,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布置作业:布置几道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梯形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五、板书设计 ``` 认识梯形 一、梯形的定义 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 二、梯形的分类 1. 等腰梯形 定义:两腰相等的梯形 2. 直角梯形 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 三、梯形的性质 1. 对角线的性质 2. 面积计算公式 S = (a + b) h / 2 ``` 六、教学资源筹备 1. 教具:梯形纸片、尺子、计算器等。 2. 多媒体素材:梯形的图片、动画演示等。 3. 辅助材料:练习题、小测验等。 七、教学反思与评估 1. 反思: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例如,如果发现学生对梯形的分类理解不够清晰,可以增加更多的示例和讨论环节。 2. 评估:通过提问、小组讨论和作业反馈等方式,评估学生对梯形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评估结果,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通过以上设计,希望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梯形的相关知识,培养他们的几何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 认识梯形教学设计(二)

    认识梯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技能目标 1. 学生能够准确识别并定义梯形,包括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等不同类型的梯形。 2. 学生能够掌握梯形的基本性质,如底边、高、对角线等。 3. 学生能够应用梯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 学习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观察、比较和归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3. 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数学世界的热情。 2. 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3. 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梯形的定义及其分类。 2. 梯形的基本性质,特别是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的特殊性质。 3. 应用梯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 学生在理解和区分不同类型梯形时可能出现混淆。 2. 学生在应用梯形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会遇到困难,特别是在涉及多个知识点的综合题目中。 解决策略 1. 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图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梯形的定义和分类。 2. 设计分层次的练习题,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梯形的性质。 3. 利用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加深理解,并相互帮助解决问题。 三、优选教学方法匹配 1.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系统介绍梯形的定义、分类和基本性质。 2. 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启发,深化对梯形性质的理解。 3. 实验法:通过实物模型和几何工具(如尺子、量角器)进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直观感受梯形的性质。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应用题,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四、细致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 1. 引入(5分钟) 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梯形物体(如屋顶、楼梯、桥墩等),引发学生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点吗?”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梯形。 2. 明确目标(3分钟) 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 新课讲授 1. 定义与分类(10分钟) 通过PPT展示梯形的定义和分类(普通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 举例说明每种梯形的特点,并通过图示进行对比。 2. 基本性质(15分钟) 详细讲解梯形的基本性质,如底边、高、对角线等。 通过实物模型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梯形的性质。 重点讲解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的特殊性质。 3. 性质应用(10分钟) 通过具体的例子,展示如何利用梯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并尝试解决类似的问题。 练习巩固 1. 小组讨论(15分钟) 分组讨论课本中的练习题,每组选择一个代表汇报解题思路。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2. 独立练习(10分钟)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检查,及时纠正错误。 小结 1. 总结回顾(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梯形的定义、分类和基本性质。 总结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表扬优秀学生。 2. 布置作业(2分钟) 布置适量的家庭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板书设计精炼 ``` 认识梯形 一、定义与分类 1. 梯形: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 2. 类型: 普通梯形 等腰梯形 直角梯形 二、基本性质 1. 底边:平行的一组对边 2. 高:两底边之间的垂直距离 3. 对角线 4. 特殊性质: 等腰梯形:两腰相等 直角梯形:有一个角是直角 三、性质应用 例题1:计算梯形面积 例题2:求梯形的高 ``` 六、教学资源筹备 1. 教具:梯形实物模型、尺子、量角器、三角板等。 2. 多媒体素材:PPT课件、视频、动画演示等。 3. 辅助材料:练习题册、小黑板、彩笔等。 七、教学反思与评估 反思 1. 教学效果:通过观察和学生反馈,评估学生对梯形概念和性质的掌握情况。 2. 改进措施:针对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普遍问题,调整后续的教学策略,增加针对性的练习。 3. 创新元素: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引入更多互动环节,如游戏化学习、虚拟现实技术等,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评估 1. 参与度:通过小组讨论和提问,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批改家庭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测试成绩:通过单元测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 认识梯形教学设计(三)

    认识梯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梯形的定义:学生能够准确说出梯形的定义,包括梯形的基本特征。 2. 识别梯形类型:学生能够区分等腰梯形、直角梯形和一般梯形,并能举例说明。 3. 掌握梯形的性质:学生能够理解并应用梯形的性质,如对角线、中位线等。 学习过程与方法 1. 观察与归纳: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梯形实例,归纳出梯形的定义和特征。 2.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加深对梯形性质的理解。 3. 实践操作:通过动手操作,如剪纸、拼图等活动,增强对梯形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数学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几何学的兴趣。 2. 培养合作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培养逻辑思维:通过梯形性质的应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梯形的定义与特征:确保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梯形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 2. 梯形的分类:帮助学生区分不同类型的梯形,并能正确命名。 3. 梯形的性质:让学生掌握梯形的主要性质,如对角线相等、中位线等。 教学难点 1. 梯形的性质应用: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梯形的性质可能会遇到困难。 2. 梯形的分类:学生可能难以区分等腰梯形、直角梯形和一般梯形。 解决策略 1. 直观展示:通过实物模型、多媒体演示等方式,直观展示梯形的特征和性质。 2.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梯形的性质。 3. 互动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引导,解决学生在分类和性质应用中的困惑。 三、优选教学方法匹配 1.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系统介绍梯形的定义、特征和性质。 2. 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加深对梯形的理解。 3. 实验法:通过动手操作,如剪纸、拼图等活动,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4. 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梯形的各种实例和性质,增加趣味性。 四、细致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5分钟) 引入话题:通过展示生活中的梯形实例(如梯子、屋顶等),引发学生兴趣。 提问导入: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引出梯形的概念。 新课讲授(20分钟) 1. 定义与特征: 教师讲解:介绍梯形的定义,强调梯形的基本特征(一对平行边)。 板书展示:在黑板上画出梯形的图形,并标注关键特征。 学生记录:要求学生在笔记本上记录梯形的定义和特征。 2. 梯形的分类: 教师讲解:介绍等腰梯形、直角梯形和一般梯形的定义及特征。 板书展示:在黑板上分别画出三种梯形的图形,并标注关键特征。 学生记录:要求学生在笔记本上记录三种梯形的定义和特征。 3. 梯形的性质: 教师讲解:介绍梯形的主要性质,如对角线相等、中位线等。 板书展示:在黑板上写出梯形的主要性质,并用图形加以说明。 学生记录:要求学生在笔记本上记录梯形的主要性质。 练习巩固(15分钟) 1. 练习题: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练习题的答案,每组选出代表汇报。 3.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纠正错误,强调重点。 小结回顾(5分钟) 总结要点: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梯形的定义、分类和性质。 学生反馈:询问学生是否有疑问,解答学生的问题。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并完成课后练习。 五、板书设计精炼 ``` 认识梯形 一、定义与特征 1. 定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 2. 特征:一组对边平行 二、分类 1. 等腰梯形:两非平行边相等 2. 直角梯形:有一个直角 3. 一般梯形 三、性质 1. 对角线相等 2. 中位线等于两底边之和的一半 ``` 六、教学资源筹备 1. 教具:梯形模型、剪刀、彩纸、尺子等。 2. 多媒体素材:PPT课件、视频、图片等。 3. 辅助材料:练习题、作业本、彩色笔等。 七、教学反思与评估 教学反思 1. 教学效果:通过观察和学生反馈,评估学生对梯形的理解程度。 2. 改进措施:针对学生在理解梯形性质和分类中的困难,调整教学方法,增加直观展示和互动讨论。 3. 创新元素:考虑引入更多互动环节,如游戏化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评估方式 1. 表现:观察学生在上的参与度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测验:定期进行小测验,检测学生对梯形知识的掌握情况。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旨在使学生全面掌握梯形的相关知识,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激发他们对几何学的兴趣。

相关文档

  • 梯形认识教学设计.doc

    《梯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北京市房山区城关小学 王 骞 执教 北京市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 王学舫 指导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梯形的特征和梯形各部分的名称同时沟通梯形与其它平面图形的联系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认识梯形的特征和

  • 梯形认识教学设计.doc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 □中学 小学 2学科:数学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梯形的认识学习基础树学生准备直尺铅笔橡皮不同的梯形纸片学生自制梯形框架教学课题《梯形的认识》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认识的前提下通过猜测推想验证等方法研究梯形的含义及特征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3.帮助学生形成

  • 梯形认识教学设计.doc

    《梯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陈旭平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梯形的特征和梯形各部分的名称同时沟通梯形与其它平面图形的联系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认识梯形的特征和各部分的名称教学难点:沟通梯形与其它平面图形的联系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用课件出示四边形观察它们的共同特征(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

  • 梯形认识教学设计.doc

    《梯形的认识》教学设计方丽文教材分析:《梯形的认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一节中第二课时内容它是在学生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后学习的也是进一步学习梯形面积计算的基础梯形虽然是学生初次接触的图形但在生活实际中学生已建立了一定的表象只是很难准确的抽象出它的本质属性另外对于梯形高的概念的理解和作法上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将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目标:了解梯

  • 梯形认识优秀_教学设计1.doc

    《梯形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探讨未知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积极探索?? 的学习精神和勇于创新的意识2在学习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和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3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梯形教学重点:正确掌握梯形的特征教学难点:正确掌握梯形的特征教学用具:1教具:实物投影图形等2学具:图形剪刀尺子等教学过程:一从生活中引出梯形2师:同学们你们都认识哪些平面图形2师:你们都

  • 3《梯形认识教学设计.docx

    《梯形的认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梯形的概念以及梯形各部分名称,了解直角梯形、等腰梯形,掌握梯形与其他四边形之间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在动手量一量、画一画、剪一剪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梯形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识。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梯形的特征。教学难点:理解四边形之间的关系。三、教学准

  • __“梯形认识教学设计与分析.doc

    梯形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分析教学内容: 《梯形的认识》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梯形的含义认识梯形的特征 2.认识梯形的上底下底腰和高会画梯形的高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概括梯形的定义 1. 揭题质疑 课件出示梯子和堤坝沟渠的横截面 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图形吗像这样的四边形叫梯形(揭示课题) 这节课你想

  •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认识教学设计.doc

    基本信息课题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四章第二节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一)及工作单位禄丰县旧庄小学? 佘兴翠教材分析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是新课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内容学生已经学习过有关四边形的知识对平行四边形也有了初步的认识除了教学梯形的特征外还要说明它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能将四边形分类概括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而且进

  • 梯形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doc

    梯形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P66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梯形认识梯形的高及各边的名称认识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  2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梯形掌握梯形的定义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建立梯

  • 认识梯形--教学反思.doc

    《认识梯形》 教学反思 在今年的教学开放月中我讲了《认识梯形》一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梯形及基本特征认识梯形的底和高以及等腰梯形等对于梯形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从未接触过但大多数孩子都对它有着感性的认识相对来说这一课教学内容较多但实际教学时还是比较顺手的因为有平行四边形的学习作铺垫学习过程也与平行四边形的学习过程相类似先


客服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