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桔灯文库logo

《六国论》教案 (三)

  《六国论》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理解《六国论》的核心思想和作者观点,掌握文章中的重要文言词汇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理解国家兴亡与个人命运的关系。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主旨,把握作者对六国灭亡原因的分析。
 难点: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1. 多媒体展示:播放一段关于古代战争场景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战争吗?这些战争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3.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探讨古代战争原因的文章——《六国论》。

 二、初读课文
1. 多媒体展示:提供《六国论》全文,配以注释和译文。
2.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3. 分组讨论:小组合作,讨论文章大意,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精读课文
1. 多媒体展示:展示文中关键句子及其翻译,帮助学生理解。
2. 角色扮演:选择几个关键段落,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 小组讨论:针对文章中的观点,组织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看法。

 四、拓展延伸
1. 多媒体展示:提供相关的历史资料,如《史记·六国年表》等,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历史背景。
2. 案例分析:选取一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
3. 写作练习:让学生写一篇小短文,谈谈自己对六国灭亡的看法。

 五、课堂小结
1. 多媒体展示: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3. 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课内容,并完成一篇读后感。

 六、板书设计
1. 标题:《六国

3秒快速注册或登录,可以免费查看完整的内容!

已有账号登录 10秒注册账号

  • 《六国论》教案(四)

    《六国论》教案 系统时间 当前时间是(东8区)北京:2024年12月25日,星期三。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中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其用法,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理解历史经验对现代国家治理的启示。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的主旨,把握的观点。 难点: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之处,感受的情感。 教学内容 1. 导入新课 展示战国时期地图,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秦国能够最终统一六国? 引出课题《六国论》,介绍苏洵及其写作背景。 2. 初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小组合作,完成词语解释和翻译任务。 3. 精读课文 分析第一段,理解“赂秦”的危害。 展示图表:秦国与六国的兵力对比图。 角色扮演:模拟秦国与六国之间的对话,体会“赂秦”的后果。 分析第二段,理解“不赂者”的困境。 展示图表:六国与秦国的土地面积对比图。 角色扮演:模拟六国面对秦国侵略时的决策过程,体会“不赂者”的无奈。 分析第三段,理解“不赂者”的出路。 展示图表:六国灭亡的原因分析图。 角色扮演:模拟六国联合抗秦的情景,体会团结的重要性。 4. 拓展延伸 小组讨论:如果六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结果会怎样? 角色扮演:假如你是六国之一的国君,你会如何处理与秦国的关系? 5. 小结 总结全文,强调文章的主旨。 引导学生思考:从《六国论》中,我们能学到什么? 6. 布置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六国灭亡原因的看法。 预习下节课内容,准备角色扮演。 板书设计 ``` 六国论 一、赂秦之害 二、不赂者之困 三、不赂者之出路 ``` 多媒体辅助材料 战国时期地图 国家实力对比图表 角色扮演剧本 视频:六国灭亡的历史片段 互动实践活动 小组讨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角色扮演:模拟六国与秦国之间的对话 反思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还有哪些改进的空间?

  • 《六国论》教案(五)

    《六国论》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文意:通过阅读和讨论,理解苏洵《六国论》的核心观点和论证思路。 2. 培养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独立思考能力。 3. 提高写作能力:学习如何从历史角度提炼观点并进行论证。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六国论》的核心思想及其论证过程。 难点:将历史事实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形成自己的见解。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1. 播放视频:播放一段关于战国时期六国争霸的历史纪录片片段,激发学生兴趣。 2. 提问:让学生思考这段视频中提到的关键人物和事件,并简要概括。 二、阅读与理解 1. 朗读课文:教师带领学生逐段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语调的变化。 2. 讲解注释:针对课文中的生词和难句进行解释,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内容,提出疑问并尝试解答。 三、深入分析 1. 观看动画:播放一段动画演示《六国论》中的逻辑推理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的论证方式。 2. 角色扮演:选择几个关键段落,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进行辩论,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 案例分析:选取一个历史事件,让学生运用《六国论》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培养批判性思维。 四、拓展延伸 1. 撰写短文:鼓励学生根据《六国论》的观点,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写一篇小论文。 2. 小组合作:组织一次小组讨论会,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想法,促进交流与合作。 五、总结反思 1. 回顾要点: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布置作业:完成一篇关于历史事件与现代价值观结合的小论文。 板书设计 六国灭亡原因: 地理位置不利 内部不团结 贪图小利 苏洵的观点: 君子之忧在天下 重视国家利益 结论: 历史教训值得借鉴 多媒体辅助材料 视频:历史纪录片片段、动画演示 图片:相关历史地图、人物画像 文档:课文原文、注释、拓展阅读材料 互动实践活动 角色扮演:分组扮演不同角色进行辩论 小论文撰写:结合现实案例撰写小论文 反思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不仅能够理解《六国论》的核心思想,还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观点,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写作能力。希望同学们能够继续历史,从中汲取智慧。

  • 《六国论》教案(一)

    《六国论》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六国论》的核心观点,掌握文章中的关键历史事实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认识到国家兴亡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苏洵对六国灭亡原因的分析,掌握文章的论证思路。 难点:如何将抽象的历史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历史的脉络。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古筝曲《高山流水》,营造古典氛围,引出苏洵及其《六国论》。提问学生对苏洵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文本研读 1. 梳理文章结构 展示《六国论》全文结构图,帮助学生快速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 2. 关键词句讲解 关键词句:如“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等。 解释与分析: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加深学生对这些关键句子的理解。 3. 讨论与分析 小组讨论:为什么六国最终会灭亡? 角色扮演:学生分别扮演苏洵、秦国君主、六国君主,模拟对话,体会不同立场下的思考。 三、拓展延伸 1. 文化链接 介绍苏洵其他作品,如《嘉祐集》中的其他篇章,拓宽学生的视野。 2. 实践活动 组织一场“模拟六国联盟会议”,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四、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鼓励学生提出疑问,为下节课做铺垫。 五、作业布置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对六国灭亡原因的看法。 阅读苏洵其他作品,比较其思想特点。 板书设计 标题:《六国论》 :苏洵 主要内容: 六国灭亡的原因 苏洵的主张与建议 结构: 引言 分析 结论 多媒体辅助材料 图片:苏洵画像、六国地图、战国时期战场场景 视频:苏洵生平介绍、六国联盟会议模拟视频 动画:六国灭亡过程动画演示 互动实践活动 小组讨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角色扮演:模拟六国联盟会议 注意事项 确保所有使用的图像、图表等素材遵循版权法规。 教案内容需保持科学性与前沿性,及时融入最新的教育研究成果和技术应用。

  • 《六国论》教案(二)

    《六国论》教案 系统时间 ``` 当前时间是 (东8区) 北京时间:2024年12月25日,星期三。 ```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六国论》的核心思想和写作背景,掌握文言文基本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读历史文献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理解国家兴亡与个人责任的关系。 教学重点 1. 掌握文言文中常见词汇和句式。 2. 理解对六国灭亡原因的分析及其对后世的启示。 教学难点 1. 深入理解《六国论》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从历史角度思考国家兴衰与个人责任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课件(包含文本、图片、视频等)。 2. 学生分组讨论表格。 3. 角色扮演所需道具。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1. 多媒体展示:播放一段关于战国时期的历史纪录片片段,激发学生兴趣。 2. 提问导入:提问学生对战国时期的历史印象,引出《六国论》这一经典篇章。 新课讲授 1. 背景介绍: 展示战国时期地图,介绍当时诸侯国的分布情况。 多媒体展示《六国论》原文节选,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2. 文言文基础知识: 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特殊句式。 通过例句讲解文言文的基本读写技巧。 3. 主题理解: 小组合作探究: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关键段落进行讨论,找出的观点。 全班分享讨论结果,教师点评指导。 4. 历史背景分析: 展示相关历史,帮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状况。 讨论:为什么秦国能够最终统一六国?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实践活动 1. 角色扮演: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扮演六国君主和秦始皇,模拟历史场景对话。 2. 案例分析:选取《六国论》中的具体例子,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探讨其中蕴含的道理。 反思总结 1. 小组讨论:每组汇报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2. 教师总结:归纳《六国论》的主要观点,强调其现实意义。 板书设计 1. 文言文基础知识 常见词汇 特殊句式 2. 《六国论》主题 国家兴亡与个人责任 六国灭亡原因 3. 历史背景 战国时期政治形势 六国与秦国对比 多媒体辅助材料 多媒体课件(包括文本、图片、视频) 《六国论》原文节选 战国时期地图 角色扮演所需道具 互动实践活动 角色扮演 案例分析 注意事项 确保所有使用的图像、图表等素材遵循版权法规。 教案内容需保持科学性与前沿性,及时融入最新的教育研究成果和技术应用。

相关文档

  • 六国论教案.doc

    六国论教案 苏洵教学目标:1.了解及其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2.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3.理解如何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4.学习结合语境揣摩语言5.背诵课文教学重点:揣摩语言体味本文所具有的雄辩力量和充沛气势理解14个词语及归纳5个多义词掌握文中特殊句式及使动用法教学难点:如何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在严密的逻辑中渗入鲜明的形象感背诵全文解决办法:1.在阅读中结合语境揣摩词

  • 六国论教案.doc

    《六国论》教案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文中例证对比分层引用等论证方法(二)学习本文极有分寸的论证语言(三)理解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题的本意知识目标1.理解:弊率完患暴速再数当礼宜故事颠覆14个词语的含义2.归纳:得非或相势5个多义词的义项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运用设分论点并举例论证论点的方法2.背诵课文领悟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德育目标了解六国破灭的原因及借古讽今的意图培养学生的忧患意

  • _六国论_优秀教案.doc

    六国论一导入课文: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 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

  • 六国论实用教案.ppt

    #

  • 六国论教案.doc

    #

  • _六国论_优秀教案.ppt

    六国论苏 洵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

  • 六国论.ppt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六国论苏 洵六国与秦的有关史实▲简介▲北宋地理形势图▲训练古今异义词▲课文结构图▲课文背诵▲时代背景▲词类活用▲注意词语▲多义词及句式▲简介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右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2

  • 六国论》.doc

    《六国论》 苏洵通假字 暴秦之欲无厌【同餍满足】当与秦相较【同倘如果】古今异义 其实百倍【它的.实际数目】思厥先祖父【祖辈与父辈】然后得一夕安寝【这样.以后】至于颠覆【表结果相当于以致以至于】可谓智力孤危【智谋和力量】刺客不行【没有出发】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可以.凭借】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成例】词类活用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义不赂秦【名词作动词施行正义

  • 六国论.ppt

    二词类活用1.日削月割2.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3.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4.小则获邑大则得城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啊

  • 六国论.ppt

    #


客服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