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桔灯文库logo

教学设计- (四)

  教学设计《探索宇宙奥秘》

 一、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基础天文学知识:掌握太阳系的基本构成,包括行星、卫星、小行星带等。
2. 理解天文现象:能够解释日食、月食、星座变化等常见天文现象的成因。
3. 学会使用简单天文工具:能够正确操作望远镜、星图等观测设备。

 学习过程与方法
1. 自主探究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和独立研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 实践操作体验:通过实际观测活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 信息整合能力: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并进行有效整合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激发科学兴趣: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尤其是天文学的兴趣,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2. 培养环保意识:通过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3. 树立全球视野:理解人类共同探索宇宙的意义,培养国际视野和合作精神。

 二、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太阳系的基本结构:明确太阳系内各主要天体的位置及其运动规律。
 天文现象的解释:深入讲解日食、月食等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
 天文观测技巧:教授如何使用望远镜进行夜间观测,以及如何解读星图。

 教学难点
 复杂天文概念的理解:如引力作用、轨道运行等抽象概念需要形象化解释。
 观测条件限制:城市光污染可能影响观测效果,需提前规划合适的观测地点。
 持续性观察需求:部分天文现象(如流星雨)出现时间不定,要求学生有耐心和坚持。

 三、优选教学方法匹配
1. 讲授法:用于介绍基本概念及理论知识,结合多媒体演示增加直观性。
2. 讨论法:围绕特定主题开展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观点并相互启发。
3. 实验法:组织实地观测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天文观测的乐趣。
4. 案例分析:选取历史上著名的天文发现作为案例,分析其背景及意义。
5. 角色扮演:模拟科学家的工作流程,加深对科学研究过程的理解。

 四、细致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
 以一段关于宇宙的视频或图片开场,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提出问题:“我们生活在怎样的宇宙中?”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已有知识。

 讲授环节
1. 太阳系概览
    介绍太阳系的组成及其特点。
    展示动态模型,帮助理解行星绕日运动规律。
2. 天文现象解析
    分析日食、月食发生的原因。
    介绍季节变换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3. 天文工具使用指南
    教授望远镜的基本构造及使用方法。
    说明如何利用星

3秒快速注册或登录,可以免费查看完整的内容!

已有账号登录 10秒注册账号

  • 教学设计-(一)

    教学设计《探索光的奥秘》 一、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技能 1. 理解光的基本性质:掌握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等基本概念。 2. 实验操作能力:能够正确使用光学仪器进行简单的光现象实验,如小孔成像、光的反射与折射实验。 3. 科学探究方法:学会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来验证假设,培养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学习过程与方法 1.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同时,通过小组讨论促进知识共享。 2. 问题导向的学习:以实际生活中的光学现象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3. 跨学科整合:结合物理、数学等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激发好奇心: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 培养科学精神:树立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 增强环保意识:了解光污染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重难点解析 重点 1. 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这是理解其他光学现象的基础。 2. 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这两个定律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学现象的关键。 3. 实验操作技巧:确保学生能够安全、准确地完成实验。 难点 1. 折射率的概念及应用:学生可能难以直观理解不同介质中光速的变化如何影响光线路径。 2. 光的色散现象:需要借助实验演示帮助学生形象化理解白光分解成七色光的过程。 3. 理论联系实际: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应用于具体情境中,例如利用光学知识解释彩虹形成的原因。 三、优选教学方法匹配 讲授法:教师通过PPT展示或黑板讲解基础知识,清晰传达信息。 实验法: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简单实验,亲身体验光的各种特性。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理解。 多媒体辅助教学:播放相关视频,增加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复杂概念。 项目式学习:布置一个小课题,要求学生围绕某个特定主题开展研究,并制作报告或模型展示成果。 四、细致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话题:“为什么我们能看到物体?”“光是如何从光源到达我们的眼睛的?”以此激发学生兴趣。 展示几张包含明显光学效果的照片(如日落时天空的颜色变化),请学生猜测原因,引出本节课要探讨的主题——光的性质。 讲授新知 第一部分:光的基本性质 介绍光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详细讲解光沿直线传播的特点,并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光不沿直线传播会发生什么情况。 第二部分:反射与折射 解释什么是反射,给出反射定律的内容。 通过动画模拟演示平面镜成像原理。 介绍折射现象,强调不同物质对光的影响,以及折射定律的应用。 利用激光笔和水槽做现场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折射角随入射角变化的关系。 第三部分:色散与全反射 说明色散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现形式。 讨论全反射条件及其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实例。 实践活动 分组实验:每组领取一套光学工具包,包括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三棱镜等,按照指导书上的步骤逐一完成各项任务。 观察记录:每完成一个实验后,填写实验报告单,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及自己的思考。 小组分享:挑选几组代表上台汇报他们的发现,其他同学可以提问交流意见。 小结回顾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通过快速问答的形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查阅撰写一篇关于光污染的文章,字数不少于500字。 五、板书设计精炼 ``` || | 探索光的奥秘 | || | 1. 光的基本性质 | | 直线传播 | | 2. 反射与折射 | | 反射定律 | | 折射定律 | | 3. 色散与全反射 | | 色散现象 | | 全反射条件 | || | 实验注意事项 | || ``` 六、教学资源筹备 教具准备: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三棱镜、激光笔、水槽等实验器材。 多媒体素材:PPT课件、相关视频片段、动画模拟软件。 辅助材料:实验指导手册、空白实验报告单、参考链接列表。 七、教学反思与评估 即时反馈:在上通过提问等方式收集学生对于各部分内容的理解情况,及时调整授课节奏。 书面作业评价:认真批改学生提交的文章,其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 长期跟踪:定期安排小测验,监测学生对于光学知识的记忆保持度;同时注意观察他们在后续相关单元中的表现,判断是否存在知识断层。 改进措施:针对发现的问题制定相应策略,比如增设补充练习题或者重新讲解某些较难理解的部分。

  • 教学设计-(二)

    教学设计《探索地球的奥秘》 一、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地球的基本结构:掌握地壳、地幔、地核等基本概念及其特征。 2. 理解板块构造理论:能够解释板块运动的原因及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3. 认识自然灾害:了解地震、火山爆发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其预防措施。 学习过程与方法 1. 观察与实验:通过观察模型和模拟实验,增强对地球结构的理解。 2. 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和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 批判性思维:分析地质现象背后的原因,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激发好奇心: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2. 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学习地质灾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 科学素养:树立科学的态度,尊重科学事实,培养理性思考的习惯。 二、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地球的基本结构:地壳、地幔、地核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2. 板块构造理论:板块运动的方式及其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3. 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预防:地震、火山爆发等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及其预防措施。 教学难点 1. 板块构造理论的理解:学生可能难以直观理解板块运动的过程及其复杂性。 2. 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预防措施。 解决策略 1. 多媒体辅助:利用动画和视频展示板块运动的过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2. 案例分析:通过真实的地质灾害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成因并探讨预防措施。 3. 实验模拟:通过简单的实验模拟板块运动,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和理解力。 三、优选教学方法匹配 讲授法 通过PPT讲解地球的基本结构和板块构造理论,结合图表和图片进行说明。 介绍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其成因,强调预防措施的重要性。 讨论法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板块运动对地球表面的影响,每组选择一个具体现象(如山脉的形成)进行深入探讨。 全班交流:各组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实验法 模拟实验:使用橡皮泥模拟板块运动,观察板块碰撞和分离的现象。 观察实验:观察岩石标本,了解不同类型的岩石及其形成过程。 四、细致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 1. 引入话题:通过一段关于地球内部结构的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互动:提出问题,如“你们知道地球由哪些部分组成吗?”引导学生思考。 讲授新课 1. 地球的基本结构: 讲解地壳、地幔、地核的概念及其特点。 展示地球内部结构的剖面图,让学生直观理解。 2. 板块构造理论: 介绍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板块的定义、分类和运动方式。 播放动画视频,展示板块运动的过程。 3. 地质灾害: 讲解地震、火山爆发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其影响。 通过真实案例,分析灾害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练习巩固 1.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板块运动对地球表面的影响,每组选择一个具体现象进行深入探讨。 2. 实验模拟:使用橡皮泥模拟板块运动,观察板块碰撞和分离的现象。 3. 观察实验:观察岩石标本,了解不同类型的岩石及其形成过程。 小结 1. 总结回顾: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关键知识点。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份关于地质灾害的报告,包括成因、影响及预防措施。 五、板书设计精炼 ``` 【探索地球的奥秘】 一、地球的基本结构 1. 地壳 2. 地幔 3. 地核 二、板块构造理论 1. 板块定义 2. 板块分类 3. 板块运动 三、地质灾害 1. 地震 2. 火山爆发 3. 预防措施 ``` 六、教学资源筹备 教具 地球内部结构模型 岩石标本 橡皮泥 多媒体素材 PPT课件 板块运动动画视频 地质灾害案例视频 辅助 地质灾害相关书籍 网络资源链接 七、教学反思与评估 反思 1. 氛围:是否活跃,学生参与度如何? 2. 教学效果:学生是否掌握了重点知识,能否应用到实际中? 3. 改进措施:针对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 评估 1. 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实验中的表现,记录他们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2. 作业反馈:批改学生的作业,了解他们对地质灾害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3. 问卷调查:通过问卷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和满意度,收集意见和建议。 通过上述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球的基本结构和板块构造理论,提高他们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并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和环保意识。

  • 教学设计-(三)

    教学设计《探索水循环》 一、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技能 1. 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学生能够解释蒸发、凝结、降水等主要过程。 2. 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水循环中的各个阶段及其相互关系。 3. 了解水循环在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学生能够说明水循环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学习过程与方法 1. 观察与实验: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现象和进行简单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3. 信息搜集与分析:通过网络资源和其他,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对水资源保护的意识,认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2. 科学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 3. 社会责任感:让学生认识到个人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包括蒸发、凝结、降水等主要过程。 2.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识别并描述水循环中的各个阶段及其相互关系。 3. 水循环的实际应用:理解水循环在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1. 水循环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各个阶段之间的复杂关系。 2. 抽象概念的具体化:将抽象的水循环过程具体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解决方案 1. 多媒体辅助:利用动画、视频等多媒体素材,直观展示水循环的过程。 2. 实验演示:通过简单的实验(如模拟蒸发和凝结),让学生亲身体验水循环的各个阶段。 3.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如干旱地区的水资源管理),帮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实际应用。 三、优选教学方法匹配 讲授法 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基础知识:详细讲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环节。 讨论法 1.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水循环的各个阶段及其相互关系。 2. 全班交流:各小组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实验法 1. 模拟实验:通过简单的实验(如模拟蒸发和凝结)帮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过程。 2. 观察记录: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数据,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细致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 1. 提问引入: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地球上的水是如何循环的吗?”引导学生思考。 2. 观看视频:播放一段关于水循环的简短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基础知识 1. 讲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教师详细介绍蒸发、凝结、降水等主要过程。 2. 板书关键内容:将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和关键词写在黑板上,便于学生记录。 小组讨论 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水循环的各个阶段及其相互关系。 2. 记录讨论结果:每组派代表记录讨论结果,并准备在全班分享。 实验演示 1. 模拟蒸发实验:学生使用烧杯和酒精灯模拟蒸发过程,观察水的变化。 2. 模拟凝结实验:学生用冰块和透明杯子模拟凝结过程,观察水蒸气的变化。 全班交流 1. 分享讨论结果: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2. 总结归纳:教师总结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相互关系,强调其重要性。 练习 1. 填空题:学生填写关于水循环基本概念的填空题,巩固所学知识。 2. 画图题:学生绘制水循环的示意图,进一步加深理解。 小结 1. 回顾重点: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查找并记录一个实际案例,说明水循环在其中的作用。 五、板书设计精炼 板书布局 ``` 水循环 1. 蒸发 定义 过程 2. 凝结 定义 过程 3. 降水 定义 过程 4. 水循环的重要性 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 板书要点 简洁明了:突出每个环节的关键点,便于学生记录。 图文结合:适当添加简单示意图,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水循环的过程。 六、教学资源筹备 教具 1. 烧杯:用于模拟蒸发实验。 2. 酒精灯:用于加热烧杯中的水。 3. 冰块:用于模拟凝结实验。 4. 透明杯子:用于观察水蒸气的变化。 多媒体素材 1. 视频:关于水循环的简短视频。 2. 动画:展示水循环过程的动画。 3. 图片:展示水循环各阶段的图片。 其他辅助资源 1. 实验指导手册:提供详细的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2. 案例:提供一些关于水循环的实际案例,供学生参考。 七、教学反思与评估 反思 1. 教学效果:通过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评估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2. 改进空间:识别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如某些环节的时间安排是否合理,实验操作是否顺畅等。 评估 1. 测试:通过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水循环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 2. 作业批改:批改学生提交的作业,了解他们对水循环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的学习体验和建议。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水循环的基本概念、主要环节及其重要性,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希望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 教学设计-(五)

    教学设计《探索地球的奥秘》 一、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技能 1. 学生能够描述地球的基本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2. 学生能够解释板块构造理论及其对地形变化的影响。 3. 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如地震、火山喷发)及其成因。 学习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 通过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通过案例分析,增强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理解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鼓励他们勇于提问和探索未知。 二、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地球的基本结构: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及其特点。 2. 板块构造理论:使学生掌握板块运动的基本原理及其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3. 地质灾害:让学生认识常见的地质灾害及其成因,并学会基本的预防措施。 教学难点 1. 板块构造理论的理解:该理论涉及复杂的地质过程,需要通过直观的模型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2. 地质灾害的成因: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有不同的成因机制,需要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 3. 科学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从观察到提出假设,再到验证假设的过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 三、优选教学方法匹配 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系统地介绍地球的基本结构、板块构造理论和地质灾害的知识。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观点,促进知识的内化。 3. 实验法:通过简单的实验(如模拟板块漂移),让学生亲身体验地质现象。 4. 案例分析法:利用真实的地质灾害案例,分析其成因和影响,加深学生的理解。 5. 多媒体辅助教学:使用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地球内部结构和地质现象。 四、细致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 1. 情境导入:通过一段关于地球内部结构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问题引入:提问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已有认知,引发思考。 讲授新知 1. 地球的基本结构: 介绍地球的三层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 展示地球剖面图,详细讲解每一层的特点。 2. 板块构造理论: 通过动画演示板块漂移的过程。 解释板块边界类型(离散边界、汇聚边界、转换边界)及其对地形的影响。 3. 地质灾害: 介绍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地震、火山喷发、滑坡等)。 分析每种灾害的成因及预防措施。 实践操作 1. 实验:模拟板块漂移: 准备材料:橡皮泥、蜡烛、水盆。 步骤:用橡皮泥制作板块模型,放在水中加热,观察板块移动。 讨论:实验结果与板块构造理论的关系。 2. 案例分析:地震案例: 提供一个真实的地震案例,让学生分析其成因和影响。 小组讨论:如何预防和应对地震。 练习巩固 1. 练习:完成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小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地质灾害,准备一份简短的报告,下节课展示。 小结 1. 总结回顾: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节内容,准备相关的。 五、板书设计精炼 ``` 地球的奥秘 1. 地球的基本结构 地壳 地幔 地核 2. 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边界类型 离散边界 汇聚边界 转换边界 3. 地质灾害 地震 火山喷发 滑坡 预防措施 ``` 六、教学资源筹备 1. 教具:地球剖面模型、橡皮泥、蜡烛、水盆。 2. 多媒体素材:地球内部结构视频、板块漂移动画、地质灾害案例视频。 3. 参考:教材、相关科普书籍、互联网资源。 七、教学反思与评估 反思 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实验中的表现,记录他们的积极性和互动情况。 2. 知识点掌握情况:通过练习和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关键概念的理解程度。 3.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反思各种教学方法的应用效果,哪些方法更受学生欢迎,哪些需要改进。 评估 1. 形成性评估:通过提问、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 终结性评估:通过测验或项目报告,综合评价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3. 反馈与改进: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针对不足之处进行调整,不断优化教学设计。

相关文档

  • 教学设计:短语教学设计.doc

    #

  • 教学设计-《14.1压强》教学设计.doc

    《压 强》教学设计商洛市丹凤县铁峪铺中学 白主良【教材依据】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全一册 第十四章第一节【教材分析】本章是初中力学的重点知识和最难理解的部分而压强概念又是本章知识结构的基础和核心也是与生活生产联系十分广泛的一个物理概念能很好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也是学生以后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浮力知识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贯穿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所以采取分析现象找出原因提出猜想进行实验验证

  • 《陈情表》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doc

    #

  • 体育教学设计体育教学设计.doc

    基本信息?课题北师大版一年级体育上册第一单元 二列变四列横队 游戏《动物运动会》及工作单位水泉小学 侯梅教材分析本节课根据课的目标依据学生的学情选择了队形变换二列成四列横队和动物运动会游戏作为本节课教学内容根据新课标要求及教学常规要求以学生身心发展为根本以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身体姿态为宗旨本课以《小动物运动会》为主题通过常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队列队形的积极性和

  • 体育课教学设计。紧扣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doc

    #

  • 教学设计案—《猫》白板教学设计.doc

    交互式电子白板支持下《猫》教学设计年级方向小学四年级设计者董禹1123000138学科(版本)语文(人教版教材)年级四年级章节课文第四单元学时第一学时教学环境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熟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诵课文2了解是如何写出猫的性格特点的3尝试理解文中为何说猫的性格古怪二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读读写写了解生字的读音和写法通过反复阅读课文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教学评价设计与实施教学设计.doc

    教学评价设计与实施教学设计目标教学评价作为现代教育教学管理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机制是保证教育教学系统正常运行促进教育教学系统不断优化的重要手段在整个教育教学系统中具有诊断激励导向等多种功能在 NTET 中专门设置了教学评价相关的试题例如教学评价的分类教学评价的作用等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希望学习者能够:1.掌握教学评价的基本功能分类及新课程标准下的评价理念2.了解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了解信息技术手

  • 教学设计创新比赛教学设计模板.doc

    教学设计创新比赛教学设计模板参赛教学设计基本信息余媛媛性别女出生年月1973年12月工作单位湖北省宜昌市二十一中学 邮政编码443002通讯地址宜昌市二十一中学联系18062998679电子邮箱所用教科书书名英语(人教版)所教年级高一所教册次单元必修2Unit 4设计主题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 (Present progress

  • 《字体设计教学设计.doc

    《字体设计》教学设计 李琼玲 高一求实班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对字体设计艺术特别是字体设计有所了解有所认识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对字体设计的欣赏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教学重难点:使学生懂得字体设计的主要原则以帮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字体设计能够将字体进行艺术处理  材料准备:白纸铅笔教学过程 :   导入 新课    上课之前请同学们在

  • 《标志设计教学设计.doc

    《标志设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标志的构成元素及意义特点过程与方法:了解标志设计的特征及设计防范态度与价值观:提升审美能力开拓视野教学重点:标志设计的构成元素教学难点:标志设计的表现特征教学过程:导入相信同学们都乘坐过地铁我想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画一个广州地铁的标志广州地铁的标志为什么这样设计(生:广州即羊城像羊角又像铁路轨道)新授我们通过分析了广铁标志所代表的含义谁能尝试自己总


客服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