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桔灯文库logo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一)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技能
1. 理解比的概念:能够准确解释比的定义,区分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2. 掌握比的基本性质:了解比的基本性质(如等比性质、合比性质),并能应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 学会比的应用:能够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比解决问题,如比例分配、比例尺等。

 学习过程与方法
1. 自主探究: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自主发现比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实践操作: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比的理解和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数学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 增强应用意识:认识到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应用意识。
3. 培养合作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二、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比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确保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掌握比的定义及基本性质。
2. 比的应用: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掌握比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方法。

 教学难点
1. 比的基本性质的理解:部分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比的基本性质,需要通过具体实例进行讲解。
2. 比的应用: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应用于实际问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解决策略
1. 多角度讲解:通过多种方式(如图形、表格、实例)讲解比的基本性质,帮助学生理解。
2. 分层练习: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比的应用方法。
3.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提出疑问,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解答,解决难点问题。

 三、优选教学方法匹配

 讲授法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比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知:详细讲解比的定义、基本性质及其应用,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讨论法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每组选出代表进行汇报。
 全班讨论:针对难点问题,组织全班讨论,教师适时引导。

 实验法
 动手操作:通过制作比例尺模型,让学生亲身体验比的应用。
 实验验证:通过实验验证比的基本性质,加深理解。

 四、细致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5分钟)
 情境导入:展示一张地图,提问:“这张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如何计算?”引出比的概念。

 讲授新知(20分钟)
 定义讲解:解释比的定义,强调比与分数、除法的区别。
 基本性质:讲解比的基本性质,如等比性质、合比性质,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应用示例:展示几个实际问题,演示如何使用比解决问题,如比例分配、比例尺等。

 小组讨论(15分钟)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讨论如何用比来解决。
 汇报交流: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同学可以提问或补充。

 动手操作(15分钟)
 制作比例尺:提供材料,指导学生制作比例尺模型,体验比的应用。
 实验验证:通过实验验证比的基本性质,加深理解。

 练习巩固(10分钟)
 分层练习: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分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个别辅导:巡视课堂,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小结回顾(5分钟)
 总结要点: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比的概念、基本性质及其应用。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继续巩固所学知识。

 五、板书设计精炼

 板书布局
```
课题:比的应用

1. 定义
    比:两个数相除的结果
    表示方法:a:b 或 a/b

2. 基本性质
    等比性质:如果 a:b = c:d,则 ad = bc
   

3秒快速注册或登录,可以免费查看完整的内容!

已有账号登录 10秒注册账号

  •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二)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技能 1. 理解比的概念: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比的定义,掌握比的基本形式和表示方法。 2. 掌握比的应用:学生能够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如比例分配、相似图形的比例关系等。 3. 计算比值:学生能够熟练进行比值的计算,并能进行简单的化简。 学习过程与方法 1. 自主探究: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实践应用: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兴趣: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 增强自信:通过成功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 培养严谨性: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比的概念:明确比的定义及其基本形式。 2. 比的应用:掌握比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方法。 3. 比值的计算:熟练进行比值的计算和化简。 教学难点 1. 理解比的意义:部分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比的实际意义,特别是当涉及到复杂的应用问题时。 2. 比值的计算:对于复杂的比值计算,学生可能会感到困惑。 3. 实际问题的应用:如何将比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是学生面临的挑战之一。 解决策略 1. 直观教学:通过实物、图表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 2. 分步讲解:将复杂的比值计算分解为多个简单步骤,逐步引导学生掌握。 3.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比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优选教学方法匹配 讲授法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生活中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概念讲解:详细讲解比的概念、表示方法和基本性质。 讨论法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比的应用实例。 全班交流:鼓励学生分享讨论结果,促进全班交流。 实验法 操作实验: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比的应用。 观察记录: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加深理解。 练习法 练习: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加强知识的巩固。 四、细致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5分钟) 1. 引入话题: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如饮料配比、地图比例尺等)引入比的概念。 2. 提问互动:提出一些与比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讲授新知(20分钟) 1. 概念讲解: 定义比:两个数相除的结果称为比。 表示方法:a:b 或 a/b。 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可以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非零数,比值不变。 2.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例题,讲解比的计算方法和化简技巧。 小组讨论(15分钟) 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如比例分配、相似图形等),进行讨论。 2. 成果展示:各组派代表上台展示讨论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 实践操作(10分钟) 1. 操作实验: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比的应用。例如,用不同颜色的纸片制作比例模型。 2. 观察记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并记录下来。 练习(10分钟) 1. 练习题布置:布置几道与比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集体订正: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订正答案,解答疑问。 小结(5分钟) 1. 总结要点: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比的概念和应用方法。 2. 布置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板书设计精炼 ``` 比的应用 1. 概念 定义:a:b 或 a/b 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可以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非零数,比值不变 2. 应用 比例分配 相似图形 实际问题 3. 计算 例题1: 3:4 = 6:8 例题2: 5:10 = 1:2 4. 练习 题目1: 2:3 = 4:? 题目2: 8:12 = ?:3 ``` 六、教学资源筹备 教具 实物教具:不同颜色的纸片、比例尺、地图等。 多媒体素材:PPT课件、视频、动画演示等。 辅助教学资源 教材:《数学》课本及相关辅导。 练习册:配套的练习册,提供丰富的练习题。 网络资源:推荐一些优质的在线教育资源,供学生课外学习。 七、教学反思与评估 教学反思 1. 教学效果:通过反馈和学生作业,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 改进措施: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3. 创新元素:不断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评估方式 1. 表现:观察学生在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了解他们的掌握程度。 3. 考试成绩:通过单元测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比的应用,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三)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比的概念:学生能够准确地定义什么是比,并能区分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2. 掌握比的表示方法:学会使用不同的形式(如分数、冒号等)来表示比。 3. 应用比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在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下,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比例分配、比例尺等问题。 学习过程与方法 1. 自主探究: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自主发现比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2. 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 实践操作:通过动手操作和实验,加深对比的理解和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数学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 增强自信心:通过成功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3. 培养逻辑思维:通过比的应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比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确保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表达比。 2. 比的应用: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如何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比。 教学难点 1. 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部分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2. 复杂情境下的比的应用:在实际问题中,特别是涉及多个步骤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感到困惑。 解决策略 1. 直观教学:通过实物、图形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2. 分步讲解:将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小步骤,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和解决。 3. 反复练习:通过大量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三、优选教学方法匹配 讲授法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比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概念讲解:详细讲解比的定义、表示方法以及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讨论法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比在生活中的应用,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经验。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 实验法 动手操作:通过制作比例模型或进行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比的应用。 四、细致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5分钟) 1. 引入话题:展示一张地图,询问学生如何根据比例尺计算实际距离。 2. 引出主题:通过这个例子,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比的应用。 新课讲授(15分钟) 1. 定义比:解释比的定义,并举例说明。 2. 表示方法:介绍比的不同表示方法,如分数、冒号等。 3. 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通过实例讲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小组讨论(10分钟) 1. 分组:将学生分成45人的小组。 2. 讨论题目:提供几个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讨论并找出解决方案。 3. 分享交流: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其他同学可以提问或补充。 动手操作(10分钟) 1. 准备材料: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些纸张、尺子、剪刀等工具。 2. 任务说明:要求学生制作一个简单的比例模型,例如按比例缩小的教室平面图。 3. 操作指导: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练习与巩固(10分钟) 1. 练习题:提供一些基础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个别辅导: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小结与回顾(5分钟) 1. 总结要点: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比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其应用。 2.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板书设计精炼 ``` 比的应用 1. 定义:两个数相除的结果 2. 表示方法: 分数形式:a/b 冒号形式:a:b 3. 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4. 应用实例 比例分配 比例尺 其他实际问题 ``` 六、教学资源筹备 1. 教具:地图、纸张、尺子、剪刀等。 2. 多媒体素材:PPT课件,包含比的定义、表示方法、实际应用等。 3. 辅助材料:练习题册、案例分析等。 七、教学反思与评估 教学反思 1. 互动: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操作环节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知识掌握情况:通过练习题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改进措施:根据学生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设计。 评估方式 1. 形成性评估: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 总结性评估:通过课后作业和小测验,全面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旨在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比的基本概念和应用,还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培养他们的数学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四)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技能 1. 理解比的概念: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比的定义,包括比的意义、表示方法以及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2. 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如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的方法等。 3. 应用比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比例分配、比例尺等。 学习过程与方法 1. 自主探究:通过小组讨论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 实践操作:通过动手操作和实验,加深对比的理解和应用。 3. 归纳总结:通过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激发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 培养合作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 增强自信心:通过成功的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二、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比的概念及表示方法:确保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表达比。 2. 比的基本性质: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如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的方法等。 3. 比的应用:能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 比的实际应用:如何将抽象的比的概念应用到具体的实际问题中。 2. 复杂比例问题的解决:对于复杂的比例问题,学生可能会感到困惑,需要逐步引导和练习。 解决策略 1.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比的实际应用。 2. 分步讲解: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多个简单的步骤,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和解决。 3. 反复练习:通过大量的练习,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三、教学方法匹配 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 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化理解。 3. 实验法:通过动手操作和实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帮助学生掌握比的应用方法。 四、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5分钟) 引入情境: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比的概念,如“小明和小红分别有10元和15元,他们的钱数之比是多少?” 提问引导: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讲授新知(20分钟) 讲解比的概念:详细讲解比的定义、表示方法以及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讲解比的基本性质:介绍比的基本性质,如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的方法等。 实例演示:通过具体的例子,演示如何应用比的基本性质。 小组讨论(15分钟)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一个具体的问题,如“如何用比来解决比例分配问题”。 汇报交流: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质疑。 实践操作(15分钟) 动手操作:通过动手操作和实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例如,使用实物或模型进行比例分配的实验。 观察记录:要求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练习巩固(10分钟) 练习:布置一些基础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互动答疑:解答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纠正错误。 小结回顾(5分钟) 总结要点: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比的概念、基本性质及其应用。 布置作业:布置适量的家庭作业,巩固所学。 五、板书设计 ``` 比的应用 1. 比的概念 定义 表示方法 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2. 比的基本性质 基本性质 化简比的方法 3. 比的应用 案例分析 实际问题解决 ``` 六、教学资源筹备 1. 教具:实物模型、比例尺等。 2. 多媒体素材:PPT课件、视频等。 3. 辅助教学资源:练习册、案例材料等。 七、教学反思与评估 反思 教学效果:通过观察和学生反馈,评估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改进措施:根据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如调整教学方法、增加互动环节等。 评估 学生表现:通过练习和作业,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教师自我评估: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总结经验教训,持续优化教学策略。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比的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信心。

  •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五)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技能 1. 理解比的概念: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定义比,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2. 应用比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比例分配、比例尺等。 3. 掌握比的运算:学生能够熟练进行比的化简、扩大和缩小。 学习过程与方法 1. 自主探究:通过小组讨论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2. 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加深对比的理解和应用。 3. 反思总结:通过小结和课后作业,培养学生反思和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数学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 增强自信心:通过成功的解题体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比的概念及基本性质:确保学生深刻理解比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2. 比的应用:通过实例教学,使学生能够将比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3. 比的运算:教授比的化简、扩大和缩小的方法,并通过练习巩固。 教学难点 1. 比的实际应用:部分学生可能难以将抽象的比概念应用于具体情境中。 2. 比的复杂运算:复杂的比的运算可能会让学生感到困惑。 3. 逻辑推理能力: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需要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 解决策略 1. 多角度讲解:通过多种方式(如图示、实例、视频)讲解比的概念和应用。 2. 分层练习:设置不同难度的练习题,逐步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3. 小组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帮助学生互相启发,共同解决问题。 三、优选教学方法匹配 讲授法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比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识点讲解:详细讲解比的基本性质和运算方法,确保学生理解透彻。 讨论法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实验法 实物操作:通过实物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比的概念和应用。 模拟实验:设计简单的模拟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理解。 四、细致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5分钟) 引入实例: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比的应用实例,如食谱中的配料比例、地图上的比例尺等,激发学生兴趣。 提问互动:提出几个关于比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讲授新课(20分钟) 讲解比的概念:通过图示和实例,讲解比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演示比的运算:演示比的化简、扩大和缩小的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小组讨论(15分钟)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分享交流: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其他学生补充或质疑。 实践操作(15分钟) 实物操作:提供一些实物(如量杯、尺子等),让学生动手操作,感受比的应用。 模拟实验:设计一个简单的模拟实验,如制作比例尺地图,让学生亲身体验。 练习(10分钟) 基础练习:布置一些基础的比的运算题目,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应用练习:布置一些实际应用题,如比例分配、比例尺等,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小结(5分钟) 总结回顾: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比的重要性和应用。 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包括基础练习和应用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板书设计精炼 板书布局 标题:《比的应用》 主要内容: 比的概念:定义、表示方法、基本性质 比的运算:化简、扩大、缩小 实际应用:实例分析 练习题:基础练习、应用题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板书示例 ``` 《比的应用》 一、比的概念 1. 定义:两个数相除的结果 2. 表示方法:a:b 或 a/b 3. 基本性质:比值不变性 二、比的运算 1. 化简:约分 2. 扩大:乘以相同的数 3. 缩小:除以相同的数 三、实际应用 1. 食谱中的配料比例 2. 地图上的比例尺 四、练习题 1. 基础练习 4:8 = ? 3:6 = ? 2. 应用题 一张地图的比例尺是1:100000,如果实际距离是20公里,那么在地图上的距离是多少? 五、总结 重点:比的概念、运算 难点:实际应用 ``` 六、教学资源筹备 教具 实物:量杯、尺子、地图等 多媒体素材:PPT、视频、图片 练习题:基础练习题、应用题 多媒体素材 PPT:包含比的概念、运算方法、实际应用等内容 视频:介绍比的应用实例,如烹饪、地图制作等 图片:展示比的实际应用场景 辅助教学资源 教科书:提供详细的比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参考书籍:提供更多的实际应用案例 在线资源:推荐一些在线学习平台和资源,供学生课后自学 七、教学反思与评估 教学反思 教学效果:通过观察和学生反馈,评估学生对比的理解和应用情况。 改进措施:根据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评估方法 表现:观察学生在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作业反馈:批改学生的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测验评估:通过小测验,检验学生对比的应用能力。 持续优化 定期反思:每节课后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同行交流:与其他教师交流教学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相关文档

  • 应用教学设计.doc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南阳中心小学 黄盛松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探索按比例分配应用题过程中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2.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养成4.让学生在探索中受到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教学重点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教学难点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

  • 应用_教学设计.doc

    比的应用 教学设计一???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操作感知1复习:已知甲数是乙数的6倍问: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还可以怎样表示学生回答并板书:乙数是甲数的16甲:乙=6:1?????甲:(甲乙)=6:7?????甲:(甲-乙)=6:5小结:倍数关系也可以用分数比等形式来表示2出示卡片让学生按要求操作问:A你能按1:1分成两部分吗B你能按2:1分成两部分吗C你能按1:2:3分成三部分吗(指名一生上

  • 应用教学设计.doc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一教案背景:学习主体:小学六年级学生学科:数学已有知识:比的认识分数应用题教具准备:1每份40根的小棒30份生活中利用比的物体的图片若干张每小组发一张小棒操作记录表2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寻找生活中利用比的物体并摘录下来二教学课题: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7475页三教材分析:《比的应用》是在学生理解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比与分数的联系以及掌握用分数乘除法解决简单问

  • 应用教学设计.doc

    比的应用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55-56页教学目标: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2.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3.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教学难点: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的量教学准备:PPT 三角形学具 练习题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师:同

  • 应用教学设计.doc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 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2 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3分钟)  师:秋天到了橘子园里大丰收果农给幼儿园运来了一筐橘子要分给幼儿园的大班小班两个班级你觉得该怎样分呢  生1:给小班多分点因为他们小  师:爱护小朋友真大度  生2

  • 应用教学设计.doc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4页比的应用【教学目标】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1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2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一 创设情境:1

  • 应用教学设计.doc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张永甲[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4页比的应用【教学目标】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1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2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一 创设情境

  • 应用教学设计.doc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调查汇报思考讨论实践操作来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2让学生运用按比例分配的知识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和合作精神【教学重难点】理解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并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调查汇报讨论引入调查汇报师:调查一下生活中一些事物各组成部分的比出示奶茶包图片奶茶由什么组成生:奶茶由奶和茶组成2展开

  • 应用教学设计.doc

    2008年教学设计数学科《比的应用》教学设计电白县水东镇上排小学 刘 培教材简析本节课的内容为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74-75页的《比的应用》是在学生对于比的意义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能够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来进行比的化简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早就具有按人数的多少来分配任务或物品的生活常识因此学习这一内容只要联系好生活实际对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容易的设计理念《数学

  • 应用教学设计.doc

    《比的应用》的教学设计 六年(4)班 黄爱萍教学内容:比的应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p54的例2及练习十二的相关习题.教学目标:1学生能理解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2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按比例分配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


客服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