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桔灯文库logo

雷雨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三)

  雷雨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与技能
1. 学生能够理解《雷雨》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2. 掌握戏剧的基本要素,如冲突、对话、舞台说明等。
3. 能够分析人物性格及其在剧情发展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 通过观看视频片段和阅读剧本,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观察能力。
3. 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写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和尊重。
2. 通过探讨剧中的人物命运和社会背景,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伦理和道德问题。
3.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二、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情节与人物:帮助学生理解《雷雨》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2. 戏剧要素:讲解戏剧的基本要素,如冲突、对话、舞台说明等。
3. 主题思想:深入分析《雷雨》的主题思想,特别是关于家庭、爱情和社会伦理的探讨。

 教学难点
1. 复杂的人物关系:《雷雨》中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需要通过详细的讲解和图示帮助学生理清。
2. 深刻的主题思想:剧中的主题思想较为深刻,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和思考。
3. 戏剧语言的理解:部分学生可能对戏剧语言不熟悉,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加深理解。

 三、教学方法匹配
1. 讲授法:教师通过PPT和板书讲解《雷雨》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戏剧要素。
2. 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剧中人物和情节的看法,促进思维碰撞。
3.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剧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增强理解和记忆。
4. 多媒体辅助:利用视频片段和音频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戏剧的魅力。
5. 写作练习:布置写作任务,如人物分析、情节复述等,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10分钟)
 导入活动:播放一段《雷雨》的经典片段,激发学生兴趣。
 提问互动:请学生谈谈对这段视频的感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讲授新课(30分钟)
1. 基本情节介绍(10分钟):
    通过PPT展示《雷雨》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图。
    讲解每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他们在剧情中的作用。
2. 戏剧要素讲解(10分钟):
    介绍戏剧的基本要素,如冲突、对话、舞台说明等。
    通过具体例子,讲解这些要素在《雷雨》中的应用。
3. 主题思想探讨(10分钟):
    引导学生讨论《雷雨》的主题思想,特别是关于家庭、爱情和社会伦理的探讨。
    分享一些相关的评论文章或学术观点,拓宽学生的视野。

 课堂活动(30分钟)
1. 小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周朴园的性格分析”、“繁漪的命运探讨”)进行讨论。
    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其他同学可以提问或补充。
2. 角色扮演(15分钟):
    选择几个

3秒快速注册或登录,可以免费查看完整的内容!

已有账号登录 10秒注册账号

  • 雷雨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一)

    雷雨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技能 1. 理解文本内容: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分析《雷雨》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2. 掌握文学技巧:了解并能识别剧本中的象征手法、对话技巧等文学表现手法。 3. 提高阅读能力:通过细读剧本,提升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学习过程与方法 1.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 自主探究:引导学生主动查找,深入理解剧本背景和意图。 3. 多角度思考: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剧本,培养多元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文化认同:增强对中国现代戏剧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2. 人文关怀:通过对剧中人物命运的探讨,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3. 审美情趣:欣赏剧本的艺术价值,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 二、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梳理剧本的主要情节,明确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 2. 文学技巧:分析剧本中的象征手法、对话技巧等文学表现手法。 3. 主题思想:理解剧本的主题思想及其社会意义。 教学难点 1. 人物心理分析:深入剖析主要人物的心理变化,理解其行为动机。 2. 象征手法的理解:识别并解释剧本中的象征元素,理解其深层含义。 3. 剧本的时代背景:结合历史背景,理解剧本创作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特征。 解决策略 分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集思广益,解决疑难问题。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人物心理变化。 教师引导:教师适时提供背景和提示,帮助学生理解难点。 三、优选教学方法匹配 1. 讲授法:教师讲解剧本的基本知识、背景信息和重要概念。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剧本的理解和观点。 3. 实验法: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再现,加深学生对剧本内容的理解。 4. 自主探究法:鼓励学生自主查找相关,拓展知识面。 5. 多媒体辅助法:利用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手段。 四、细致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 1. 导入话题:通过播放一段关于《雷雨》的短片或音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曹禺及其作品《雷雨》,以及剧本创作的历史背景。 讲授新课 1. 整体感知:带领学生通读剧本,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细节分析: 第一幕:分析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关系,讨论家庭矛盾的起因。 第二幕:探讨周萍和繁漪的情感纠葛,理解人物心理变化。 第三幕:分析四凤和周冲的爱情悲剧,揭示社会阶级冲突。 第四幕:总结剧情发展,讨论剧本的主题思想。 3. 文学技巧讲解: 象征手法:解释剧本中的象征元素,如“雷雨”、“电闪雷鸣”的象征意义。 对话技巧:分析人物对话的特点,理解其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 练习与讨论 1.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剧本中的主要人物及其心理变化,每组选出代表发言。 2. 角色扮演:选择关键场景进行角色扮演,加深学生对剧本的理解。 3. 写作练习: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分析剧本中某个重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小结 1. 总结要点: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剧本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和文学技巧。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篇读后感,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对《雷雨》的看法。 五、板书设计精炼 ``` 雷雨 一、及背景 曹禺 创作背景 二、主要情节 第一幕:周朴园与鲁侍萍 第二幕:周萍与繁漪 第三幕:四凤与周冲 第四幕:结局 三、文学技巧 象征手法 对话技巧 四、主题思想 家庭矛盾 社会阶级冲突 人性探讨 ``` 六、教学资源筹备 1. 教具:剧本文本、角色卡片、白板和马克笔。 2. 多媒体素材:《雷雨》的影视片段、音频、PPT演示文稿。 3. 辅助材料:曹禺的生平介绍、剧本创作背景、相关学术论文。 七、教学反思与评估 反思 教学效果:观察学生在上的参与度和互动情况,评估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学生反馈:通过问卷调查或个别访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反馈意见。 改进措施:根据反馈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设计。 评估 知识技能:通过测试题和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对剧本内容和文学技巧的掌握情况。 学习过程与方法: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表现,评估其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读后感和发言,评估其对剧本主题思想的理解和人文关怀的培养情况。 通过以上设计,希望能够在《雷雨》的教学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掌握剧本的基本知识和文学技巧,还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团队协作能力和人文素养。

  • 雷雨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二)

    《雷雨》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理解文本:学生能够理解《雷雨》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及主题思想。 2. 文学分析:掌握剧本的基本结构,学会分析戏剧冲突及其表现手法。 3. 语言运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准确使用相关词汇和句式进行讨论。 学习过程与方法 1. 自主学习:通过预习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剧本中的关键情节和人物性格,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3. 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对剧本中的道德伦理问题进行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人文关怀:培养学生对人性的理解和同情心,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2. 文化认同:增强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兴趣和认同感,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背景下的社会变迁。 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情节梳理:理清《雷雨》的故事情节,特别是主要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 2. 人物分析:深入分析周朴园、繁漪、鲁侍萍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变化。 3. 主题探讨:探讨剧本的主题思想,如家庭矛盾、阶级斗争和社会伦理等问题。 教学难点 1. 戏剧冲突:理解并分析剧本中的多重戏剧冲突及其表现手法。 2. 象征意义:解读剧本中的象征意义,如“雷雨”、“窗户”等符号的深层含义。 3. 情感共鸣:引导学生在理解剧本的基础上,产生情感共鸣,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教师讲解剧本的背景知识、基本结构和重要概念。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观点。 3.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剧中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4. 多媒体辅助:利用视频、图片等多媒体素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 1. 情境导入:播放一段有关雷雨天气的视频,引发学生对“雷雨”的联想。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曹禺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与讨论 1. 情节梳理: 教师概述《雷雨》的主要情节,强调关键事件和转折点。 学生分组讨论,绘制情节发展的时间线,并在全班分享。 2. 人物分析: 教师介绍主要人物的基本情况,引导学生分析其性格特点。 小组合作,选择一个主要人物进行深入分析,准备汇报材料。 3. 主题探讨: 分析剧本中的多重戏剧冲突,讨论其表现手法。 探讨剧本的主题思想,如家庭矛盾、阶级斗争和社会伦理等问题。 实践活动 1. 角色扮演: 选取剧本中的经典片段,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 观看表演后,全班讨论演员的表现是否符合人物性格,提出改进建议。 2. 写作练习: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雷雨》的读后感或人物评析文章。 选择部分优秀作品在上展示,并进行点评。 小结与反馈 1. 总结回顾: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学习要点。 2. 互动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阅读和写作任务,巩固所学。 板书设计 ``` 《雷雨》教学设计 一、背景介绍 :曹禺 创作背景 二、情节梳理 主要情节 关键事件 三、人物分析 周朴园 繁漪 鲁侍萍 其他人物 四、主题探讨 家庭矛盾 阶级斗争 社会伦理 五、实践活动 角色扮演 写作练习 ``` 教学资源筹备 1. 教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电脑。 2. 多媒体素材:《雷雨》相关视频片段、图片。 3. 教材:《雷雨》剧本及相关参考。 4. 辅助工具:计时器、小奖品(用于激励学生)。 教学反思与评估 1. 教学实施:观察学生在上的参与度和反应,记录学生在讨论和实践中的表现。 2. 反思总结: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实际情况,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3. 改进措施:针对发现的问题,制定具体的改进措施,如调整教学方法、增加互动环节等。 4. 效果评估:通过测验、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 雷雨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四)

    雷雨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技能 1. 学生能够理解《雷雨》的故事情节,掌握主要人物关系。 2. 学生能够分析作品中的矛盾冲突,理解其对情节发展的推动作用。 3. 学生能够鉴赏作品的语言艺术,如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 学习过程与方法 1. 通过阅读、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学习能力。 2.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自主探究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社会背景。 3. 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和尊重。 2. 引导学生社会现实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3. 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命运,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家庭、社会的关系。 二、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情节结构:理解《雷雨》的情节结构及其内在逻辑。 2. 人物关系:掌握主要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特别是周朴园、蘩漪、侍萍等核心人物。 3. 语言艺术:赏析作品中的语言特色,尤其是对话和心理描写。 教学难点 1. 主题思想:深入理解《雷雨》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人性探讨。 2. 文化背景:了解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作品的影响。 3.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从情感层面体会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情感冲突。 三、教学方法匹配 1. 讲授法:教师讲解《雷雨》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帮助学生建立整体框架。 2. 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探讨作品中的矛盾冲突和主题思想。 3.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作品中的人物情感。 4. 多媒体辅助:利用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相关。 5. 写作练习:布置读后感或人物分析的小作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10分钟) 1. 情境导入:播放一段关于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视频,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 2. 提问互动:提出一些关于社会背景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讲授新课(30分钟) 1. 情节概述:简要介绍《雷雨》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2. 人物分析:详细讲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相互关系。 3. 语言艺术:赏析作品中的经典对话和心理描写片段。 小组讨论(20分钟) 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话题进行讨论。 话题1:《雷雨》中的矛盾冲突及其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话题2: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社会背景。 话题3:主要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情感冲突。 2. 汇报交流: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组进行补充和质疑。 角色扮演(20分钟) 1. 角色分配:学生自由选择角色,进行简单的排练。 2. 表演展示:各组依次上台表演,其他同学观看并记录感受。 3. 评价反馈:教师和同学共同点评表演,提出改进建议。 练习巩固(15分钟) 1. 写作练习:布置一篇小作文,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雷雨》的读后感或人物分析。 2.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关键知识点。 小结(5分钟) 1. 回顾要点: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成果。 2. 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完成上的写作任务。 五、板书设计 ``` 雷雨 一、情节概述 主要情节 人物关系 二、人物分析 周朴园 蘩漪 侍萍 其他人物 三、语言艺术 对话描写 心理描写 四、小组讨论 矛盾冲突 主题思想 人物心理 五、角色扮演 角色分配 表演展示 评价反馈 六、练习巩固 写作练习 总结 ``` 六、教学资源筹备 1. 教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电脑。 2. 多媒体素材:《雷雨》相关的视频、音频,PPT演示文稿。 3. 辅助材料:《雷雨》剧本、相关文学评论文章、历史背景。 七、教学反思与评估 反思 1. 教学效果:通过观察和学生反馈,评估学生对《雷雨》的理解程度。 2. 改进措施:针对学生在讨论和角色扮演环节的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 3. 后续计划: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下一步的教学计划,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进度。 评估 1. 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参与度,评估他们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写作作业:批改学生的写作作业,了解他们在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方面的能力。 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欣赏《雷雨》,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合作精神和文学鉴赏能力。

  • 雷雨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五)

    《雷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理解文本内容:学生能够准确理解《雷雨》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及其背景。 2. 分析人物性格:通过阅读和讨论,学生能够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并理解其行为动机。 3. 掌握戏剧技巧:学生能够识别并分析剧中的戏剧冲突、象征手法及语言风格。 学习过程与方法 1. 自主阅读与思考:鼓励学生在课前预读剧本,提出疑问和初步见解。 2. 合作探究:通过小组讨论,共同解决疑难问题,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3. 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对剧中的人物和事件进行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情感共鸣: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再现,让学生体验剧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增强情感共鸣。 2. 文化认同: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成就,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3. 道德思考:探讨剧中反映的社会伦理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主要情节与人物关系:理解《雷雨》的主要情节和复杂的人物关系。 2. 人物性格分析:分析周朴园、鲁侍萍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行为动机。 3. 戏剧技巧:掌握戏剧冲突、象征手法及语言风格的运用。 教学难点 1. 复杂的人物关系:由于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学生可能难以理清。 2. 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如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剧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产生共鸣。 3. 戏剧技巧的理解:学生可能对戏剧中的象征手法和语言风格理解不够深刻。 解决方案 1. 图表梳理:使用人物关系图帮助学生理清人物关系。 2.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人物的情感变化。 3. 案例分析:结合具体场景,详细讲解戏剧技巧的应用。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教师讲解《雷雨》的创作背景、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2. 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探讨人物性格和戏剧技巧。 3.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加深学生对人物情感的理解。 4. 多媒体辅助:利用视频、音频等多媒体素材,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 引入话题:简要介绍曹禺及其作品《雷雨》,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互动:提问学生对《雷雨》的初步印象和疑问,引发思考。 讲授 1. 背景介绍:详细介绍《雷雨》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 2. 情节概述:梳理《雷雨》的主要情节,展示人物关系图。 3. 人物分析:逐个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行为动机。 练习 1.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剧中的人物关系和性格特点。 2. 角色扮演:选择关键场景,进行角色扮演,体验人物情感。 3. 写作练习: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剧中某个人物的小论文,分析其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小结 1. 总结要点: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 板书设计 ``` 《雷雨》教学设计 一、创作背景 :曹禺 时代背景 二、主要情节 人物关系图 三、人物分析 周朴园 鲁侍萍 其他主要人物 四、戏剧技巧 戏剧冲突 象征手法 语言风格 五、小结 重点回顾 作业布置 ``` 教学资源 1. 教具:人物关系图、角色扮演所需的道具。 2. 多媒体素材:《雷雨》的视频片段、音频、PPT演示文稿。 3. 参考:《雷雨》原著、相关评论文章。 教学反思与评估 教学反思 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参与情况,记录他们的表现。 2. 教学效果:通过反馈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改进措施:针对发现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持续优化教学设计。 评估方式 1. 表现:根据学生在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打分。 2. 作业评价:批改学生的作业,给出具体的反馈和建议。 3. 测试考核:安排一次小测验,检测学生对《雷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通过上述教学设计,旨在使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雷雨》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同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情感共鸣能力。

相关文档

  • 雷雨教学设计.doc

    《雷 雨》教学设计教学重点1.了解现代戏剧文学常识掌握品读人物潜台词的方法2品味个性化人物语言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教学过程一感受语言整体把握1.导入: 在一个天气阴沉闷热的下午随着公馆主人和三十年前的旧侍女的相见相认而使本来已错综复杂的矛盾更加趋于高潮又经过一番复杂的矛盾冲突一场悲剧发生了……灵活运用回顾的方法把过往和现实仅仅联系起来更使得这个郁热的下午成了矛盾汇集的关键请两组同学表演片断

  • 雷雨教学设计.doc

    《雷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导入新课谈话激趣:(屏幕出示象形字雨)这是我们平时很少见到的一个字谁来说说这是什么字虽然是猜的但你一定经过了仔细的观察所以说观察是变聪明的良药有一种雨发生在夏季它来势汹汹去时匆匆人们常称这样的雨为雷雨(板书)回顾旧知理清顺序师:谁是第一个打开课本的呢请快速启动你的记忆搜索器想想这篇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了雷雨的过程随机板书:前(13)中(46)后(78)学习新课雨前:

  • 雷雨教学设计.doc

    #

  • 雷雨教学设计.docx

    #

  • 雷雨教学设计.doc

    雷雨》教学设计一课前准备学情检测A学生课前预习单:1请学生观看相关的大自然现象的图片和视频录像比如春雨夏日雷雨秋雨的不同图片和视频2请学生搜集自然界中不同动植物在雨这个自然现象来之前或之后的不同表现B备课前面对学生的《雷雨》前测题1读了这篇课文你喜欢哪一部分2课文哪里你不理解可以是句子可以是词语3本课的生字你认为哪个你觉得不太好记前测题面对的是全班学生学生对课文初步的感知之后提出的问题如下:针

  • 雷雨教学设计1.doc

    《雷雨》教学设计案例: 张陈 性别:男 职称:中学高级:学历:本科 :0555-3309608 邮编:243000单位:马鞍山市第二中学 电子邮箱: mailto: 通讯地址:马鞍山市第二中学高二年级部案例(1)为详案它有三部分构成即案例构想创新设计创意说明◆案例构想《雷雨》(节选)系全日制高中语文第四册戏剧欣赏单元的第一课这

  • 雷雨教学设计.doc

        雷雨 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1.会认压等4个生字会写垂等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读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  3.感悟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物是怎样变化的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课前准备  1.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象的课件  2.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 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夏天的午后常常会出现雷雨的现象你能说说雷雨时的

  • 雷雨教学设计.doc

    雷雨教学设计 红山区三小 王会歆复习导入开火车读生词卡片回顾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雷雨的哪几段写了雷雨前哪几段写了雷雨中雷雨后朗读感悟(一)13自然段同学们我们这里在夏天的时候也经常会出现雷雨天气大家也都经历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雷雨前的天气有什么特点啊是啊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电闪雷鸣一场大雨马上就要来了让我们赶快走进雷雨前的

  • 雷雨教学设计.doc

    《雷雨》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1猜谜语:千条线万条线数不清剪不断落到田里禾苗绿落在水中看不见(雨)2提问: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雨(指名回答)3出示雷雨的课件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要求:1边读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并多读几遍 2标出课文中的自然段 3课文主要写了( )( )( )的景象 4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一部分说说你喜欢的理由三检查学生预习情况1由小组长带领本组成员交流识字

  • 雷雨教学设计.doc

    《雷雨》教学设计人教版二年级下语文第四册教学目标1.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字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3.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信息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及雷声录音教材分析  本课篇幅较短可在一课时内完成读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也是重要的方法和手段坚持以读为本的设计有效地突出了读的目的性层次性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多形式和多次


客服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