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桔灯文库logo

高山仰止教学设计 (五)

  高山仰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古代文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通过学习《高山仰止》及相关诗歌,学生能够理解古代文人对自然美的独特感受。
2. 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学会从意境、情感、语言等方面分析诗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学习过程与方法
1. 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2. 多媒体辅助学习:利用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增强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美,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2. 传承文化精神: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诗歌内容的理解:深入解读《高山仰止》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表达。
2. 诗歌鉴赏的方法:教授学生如何从意境、情感、语言等方面进行诗歌鉴赏。

 教学难点
1. 意境的理解:古诗中的意境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完全领会。
2. 情感共鸣:如何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产生情感共鸣,是教学中的挑战。

 解决策略
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通过交流加深理解。

 三、教学方法匹配
1. 讲授法:教师讲解诗歌背景、作者生平及主要思想,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
2. 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化对诗歌的理解。
3. 多媒体辅助:使用PPT、视频等多媒体工具,直观展示诗歌中的自然景观,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4. 自主学习:布置课前预习任务,鼓励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四、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5分钟)
 导入方式:播放一段关于高山的风景视频,激发学生兴趣。
 导入语:“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赞美高山的诗歌——《高山仰止》。让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感受一下高山的壮丽景色。”

 讲授新课(20分钟)
1. 背景介绍:
    介绍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
    提问:“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他生活在哪个朝代?”
2. 诗歌朗读:
    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节奏和情感。
    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逐句解析:
    逐句讲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提问:“你们觉得这句诗表达了什么情感?”

 小组讨论(15分钟)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以下问题:
   诗歌中的哪些词句最能体现诗人的感情?
   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汇报交流: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同学补充或提问。

 练习巩固(10分钟)
 诗歌赏析:提供几首类似的诗歌,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赏析。
 写作练习:要求学生模仿《高山仰止》的风格,写一首赞美自然的小诗。

 小结与作业(5分钟)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
 作业:完成课堂上的写作练习,

3秒快速注册或登录,可以免费查看完整的内容!

已有账号登录 10秒注册账号

  • 高山仰止教学设计(一)

    高山仰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技能 1. 学生能够理解“高山仰止”的含义及其在古文中的使用背景。 2. 学生能够掌握与“高山仰止”相关的成语和典故,如“高山流水”、“仰之弥高”等。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古文阅读和写作。 学习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讲授、讨论、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多媒体资源和互动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 激发学生对高尚品德和美好情操的向往与追求。 3.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高山仰止”的具体含义及其在古文中的用法。 2. 相关成语和典故的理解与应用。 3. 通过具体例子加深学生对“高山仰止”内涵的理解。 教学难点 1. 如何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 2. 如何激发学生对古文的兴趣,避免枯燥乏味的教学过程。 3. 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升其综合素质。 三、优选教学方法匹配 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高山仰止”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及其在古文中的应用,帮助学生建立基本概念。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相关成语和典故,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促进交流与合作。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古文篇章,引导学生理解“高山仰止”的深层含义。 4.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古代名人的事迹和相关文化背景,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 5. 互动活动:设计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高山仰止”的精神内涵。 四、细致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 1. 引入话题: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中国古代名人的短片,引出“高山仰止”的主题。 2. 提问导入:提出问题:“你们知道‘高山仰止’是什么意思吗?它背后有什么故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讲授新知 1. 概念讲解:详细解释“高山仰止”的含义及其在古文中的使用背景。 2. 成语介绍:列举与“高山仰止”相关的成语,如“高山流水”、“仰之弥高”,并逐一解释其意义和用法。 3. 案例分析:选取几篇包含“高山仰止”的古文片段,带领学生逐句分析,理解其深层含义。 练习 1.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相关成语和典故,每组选出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2. 角色扮演:选择一篇古文,让学生分角色表演,体验古人的情怀和智慧。 3. 写作练习:要求学生用所学成语写一篇小短文,表达自己对“高山仰止”的理解。 小结 1. 总结回顾:简要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关于“高山仰止”的读后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板书设计精炼 ``` 黑板布局: | | | 高山仰止 | | | | 1. 含义 | | 2. 成语 | | 高山流水 | | 仰之弥高 | | 3. 案例分析 | | 古文片段 | | 深层含义 | | | | 练习 | | 小组讨论 | | 角色扮演 | | 写作练习 | | | | 作业:读后感 | ``` 六、教学资源筹备 1. 教具:投影仪、电脑、白板、记号笔等。 2. 多媒体素材:关于中国古代名人的短片、相关成语的图片和视频。 3. 参考:《成语词典》、《古文观止》等相关书籍。 4. 互动工具:角色扮演所需的道具、情景模拟所需的背景音乐等。 七、教学反思与评估 教学反思 1. 教学效果: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高山仰止”的理解程度。 2. 改进空间: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如某些环节是否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性;是否有部分学生未能积极参与等。 3. 持续优化: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增加更多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评估方法 1. 表现:通过观察学生的发言、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评估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2. 作业反馈:批改学生的读后感,了解学生对“高山仰止”的理解和感悟。 3. 问卷调查:设计一份简单的问卷,收集学生对本次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后续改进。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高山仰止”的内涵,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精神追求,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 高山仰止教学设计(二)

    高山仰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背景:学生能够理解《高山仰止》的创作背景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掌握内容: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背诵《高山仰止》的主要内容。 3. 分析技巧:学生能够运用基本的文学分析方法,如意象分析、主题探讨等,深入解读诗歌。 学习过程与方法 1. 自主学习:通过预习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和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文化认同: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 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人文精神: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二、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背景知识:《高山仰止》的创作背景及简介。 2. 诗歌内容:诗歌的主要内容及其表达的情感。 3. 文学分析:通过意象分析、主题探讨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 教学难点 1. 古文理解:学生可能在理解和背诵古文方面存在困难。 2. 情感体验:如何让学生深刻体验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3. 批判性思维: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和讨论。 解决方案 1. 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素材(如视频、音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背景知识和诗歌内容。 2. 情境创设:通过情景再现、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学生更深刻地体验诗歌中的情感。 3. 讨论引导:通过教师引导和小组讨论,逐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方法匹配 讲授法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高山仰止》的创作背景及简介。 讲授内容:详细讲解诗歌的内容及其表达的情感。 讨论法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主题,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受。 全班交流: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全班共同探讨。 实验法 情景再现: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方式,帮助学生更深刻地体验诗歌中的情感。 互动活动:设计一些互动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绘画创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10分钟) 1. 背景介绍:教师简要介绍《高山仰止》的创作背景及简介。 2. 问题引入:提出几个关于诗歌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讲授内容(20分钟) 1. 逐句讲解:教师逐句讲解诗歌的内容及其表达的情感。 2.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理解其象征意义。 小组讨论(20分钟) 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记录要点:每组记录讨论的要点,准备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20分钟) 1. 代表发言: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全班共同探讨。 2. 教师点评:教师对各组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补充和总结。 互动活动(15分钟) 1. 诗歌朗诵: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评选最佳朗诵者。 2. 绘画创作:鼓励学生根据诗歌内容进行绘画创作,展示作品。 小结回顾(5分钟) 1. 总结要点: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板书设计 板书布局 1. 标题:《高山仰止》 2. 背景介绍: :屈原 创作背景:战国时期楚国的政治环境 3. 诗歌内容: 主要诗句 关键词汇 4. 意象分析: 意象1:高山 意象2:流水 5. 主题探讨: 主题1:理想追求 主题2:人生哲理 板书示例 ``` 《高山仰止》 :屈原 背景:战国时期楚国的政治环境 诗歌内容: 诗句1:... 诗句2:... 意象分析: 高山:象征崇高理想 流水:象征时光流逝 主题探讨: 理想追求 人生哲理 ``` 六、教学资源筹备 教具 教材:《高中语文》课本 笔记本:供学生记录笔记 白板:用于板书 投影仪:播放多媒体素材 多媒体素材 视频:关于屈原生平和创作背景的纪录片 音频:《高山仰止》的朗读录音 图片: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图片 辅助材料 练习册:包含相关练习题 参考书籍:《屈原诗选》等相关参考书籍 七、教学反思与评估 反思 1. 教学效果: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掌握情况。 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建议。 3. 改进措施: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优化教学设计。 评估 1. 表现:观察学生在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评估他们的学习效果。 3. 考试成绩:通过单元测试或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高山仰止》的整体掌握情况。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高山仰止》,不仅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还能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 高山仰止教学设计(三)

    高山仰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高山仰止”的文化内涵:学生能够解释“高山仰止”这一成语的字面意义及其在古代文学中的象征意义。 2. 掌握相关历史背景:了解该成语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以及其背后的文化背景。 3. 培养阅读与鉴赏能力:通过分析相关文本,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过程与方法 1.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搜集等方式主动获取知识。 2. 情境模拟与角色扮演:通过模拟历史场景或角色扮演,加深对成语的理解和记忆。 3. 多媒体辅助学习:利用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丰富内容,增强学习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文化认同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2.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从成语中汲取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二、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高山仰止”的文化内涵:深入讲解成语的意义及其在不同语境下的应用。 2. 相关历史背景:详细讲述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成语的深层含义。 教学难点 1. 成语的应用与理解:如何将抽象的文化内涵具体化,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成语。 2. 情感态度的培养:如何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其真正理解和认同传统文化的价值。 解决策略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例子和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应用。 互动讨论: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化理解。 情感教育: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成语背后的道德价值。 三、优选教学方法匹配 讲授法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程主题,激发学生兴趣。 知识点讲解:详细讲解“高山仰止”的文化内涵及相关历史背景。 讨论法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成语的具体应用及背后的道德价值。 全班分享: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促进全班交流。 实验法 角色扮演:模拟历史场景,让学生扮演相关人物,加深对成语的理解。 情景模拟: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成语的使用场景。 多媒体辅助 视频展示:播放相关历史纪录片或动画,直观展示成语背后的故事。 音频:播放相关诗歌朗诵或解说,增强学生的听觉体验。 四、细致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10分钟) 引入话题: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或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明确目标: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讲授新知(20分钟) 讲解“高山仰止”的字面意义:解释成语的字面含义。 介绍成语的历史背景:详细讲述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背景。 分析成语的应用:通过具体例子,展示成语在不同语境下的应用。 小组讨论(15分钟)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具体应用场景进行讨论。 记录要点:每组记录讨论的关键点,准备全班分享。 全班分享(10分钟) 小组代表发言:每组派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教师点评:教师对每个小组的分享进行点评,补充遗漏的知识点。 角色扮演(15分钟) 分配角色:根据讨论结果,分配角色给学生。 情景模拟: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成语使用的情景。 总结反馈:教师总结角色扮演中的亮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小结与作业(10分钟) 小结本课: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高山仰止”的短文,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板书设计精炼 ``` 高 山 仰 止 1. 字面意义 高山:比喻品德高尚的人 仰止:敬仰之意 2. 历史背景 出处:《诗经·小雅》 人物:周公旦 3. 应用场景 文学作品 日常生活 4. 价值观 敬仰高尚品德 培养良好道德 ``` 六、教学资源筹备 教具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教辅材料:相关书籍、参考、讲义等。 多媒体素材 视频:相关历史纪录片、动画短片。 音频:诗歌朗诵、解说音频。 图片:相关历史人物和场景的图片。 辅助工具 白板:用于板书和记录关键点。 记号笔:用于书写和标注。 七、教学反思与评估 反思 教学效果: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评估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改进空间:识别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如学生参与度不高、某些环节时间安排不合理等。 评估 表现:通过学生的参与情况和小组讨论的表现进行评估。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提交的作业,评估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后续改进:根据反思和评估的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设计。

  • 高山仰止教学设计(四)

    高山仰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高山仰止”的含义:学生能够准确解释“高山仰止”的字面意思及其比喻意义。 2. 掌握相关文学作品:了解并分析《诗经》中的相关篇章,以及其他古代文献中使用“高山仰止”这一表达的实例。 3. 应用能力:能够在作文或日常交流中恰当运用“高山仰止”这一成语。 学习过程与方法 1. 自主探究:通过查阅和小组讨论,主动探索“高山仰止”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合作学习:在小组活动中,通过角色扮演、故事讲述等方式加深对“高山仰止”的理解和记忆。 3. 批判性思维: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高山仰止”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并进行合理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敬仰之情:通过学习“高山仰止”,激发学生对崇高品德和伟大人物的敬仰之情。 2.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引导学生认识到追求高尚品质的重要性,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 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高山仰止”的含义:确保学生能够准确理解“高山仰止”的字面意思和比喻意义。 2. 相关文学作品的理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经》及其他古文中的相关篇章,体会其文学价值。 教学难点 1. 成语的实际应用:如何让学生在实际写作和口语表达中灵活运用“高山仰止”。 2. 文化内涵的把握:如何使学生深刻理解“高山仰止”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避免机械记忆。 解决策略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例子,展示“高山仰止”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情境模拟: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在模拟对话或写作中练习使用“高山仰止”,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互动讨论: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促进深度思考。 三、优选教学方法匹配 讲授法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对“高山仰止”的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高山仰止”的来源、含义及用法,结合具体例句进行说明。 讨论法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高山仰止”在不同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分享各自的理解。 全班讨论:总结各小组的观点,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实验法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示“高山仰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情景模拟: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练习使用“高山仰止”。 多媒体辅助 视频:播放有关“高山仰止”的历史文化背景介绍视频,增加趣味性。 PPT展示:制作精美的PPT,展示相关文学作品和例句,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四、细致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5分钟) 1. 提问引入:教师提问:“你们知道‘高山仰止’是什么意思吗?它出自哪里?” 2. 简要介绍:教师简要介绍“高山仰止”的来源和基本含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讲授(20分钟) 1. 详细讲解: 字面意思:解释“高山仰止”的字面意思。 比喻意义:讲解“高山仰止”的比喻意义,即对崇高品德或伟大人物的敬仰。 出处:介绍“高山仰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辖》。 2. 例句展示:通过PPT展示几个典型例句,帮助学生理解“高山仰止”的用法。 小组讨论(15分钟) 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篇含有“高山仰止”的文学作品进行讨论。 2. 分享观点: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可以补充或提出不同意见。 3. 教师总结:教师对各小组的观点进行总结,强调关键点。 实践活动(15分钟) 1. 角色扮演: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不同情境下使用“高山仰止”的对话。 2. 情景模拟:创设具体情境,如演讲、辩论等,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练习使用“高山仰止”。 小结与作业(5分钟) 1. 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高山仰止”的含义和用法。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主题为“我心中的高山”,并在文中恰当地使用“高山仰止”。 五、板书设计 ``` 高山仰止 一、字面意思 高山:崇高的山 仰止:仰望而不可企及 二、比喻意义 对崇高品德或伟大人物的敬仰 三、出处 《诗经·小雅·车辖》 四、例句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他是一位高山仰止的学者。” 五、实际应用 作文 口语表达 ``` 六、教学资源筹备 1.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PPT。 2. 视频:关于“高山仰止”的历史文化背景介绍视频。 3. 教材:《诗经》等相关文学作品。 4. 教具:角色扮演所需的道具(如头饰、服装等)。 七、教学反思与评估 教学反思 反思内容:回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情况,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改进措施:针对学生在上的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评估方式 反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高山仰止”的理解程度。 作业检查:批改学生的作业,评估他们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 问卷调查:通过问卷形式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意见和建议,以便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

相关文档

  • 高山仰止.pdf

    高山仰

  • 鲁迅--高山仰止.doc

    #

  • 高山仰止心慕手追.pdf

    2013年8月12日 星期一编辑:何彦民美编:魏雨涵 齐鲁鉴赏C15今日济南仰视苦禅 吴泽浩李炳锋书画展开幕在即8月18日由李苦禅纪念馆主办的仰视苦禅 吴泽浩李炳锋书画展在趵突泉万竹园开幕本次展览旨在纪念李苦禅仙逝30周年弘扬其严谨的治学精神传承书画精髓传播文化艺术之美所展的吴泽浩李炳锋二人作品题材丰富多样艺术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极强充满了浓郁的创作激情和生命活力书画家吴泽浩享誉画坛

  • 12高山仰止复习.ppt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十二课 高山仰止一本课总的思想内容 孔子的学问和道德都很高孔门师生之间融洽和谐真诚相待他赏罚公正喜怒好恶从不掩饰 孔子对待学生至情至性平易近人一点架子也没有 孔子对学生的态度有成绩就表扬有过错就批评 孔子关爱学生如同关爱自己的孩子 学生即使受到孔子的严厉斥责批评也依然理解

  • 人生散文的高山仰止.ppt

    人生散文的高山仰止一、鲁迅生平简介其实我们都很熟悉!但还是有几个要点……一、鲁迅生平简介鲁迅的童年鲁迅的求学经历鲁迅与辛亥革命鲁迅与女师大风潮孙席珍关于周氏兄弟文章风格 的一段评论“鲁迅先生的作风,和周作人先生的却有了迥然的不同。他有他的明智,但他不象周作人先生那样出之以‘莞尔而笑’的态度,平常总还是感情的成分居多。这感情正如张定璜氏所说:‘已经不是那可歌可泣的青年时代的感伤的奔放,乃是舟子在人生

  • 何老之风高山仰止.pdf

    ( 三 )往事回顾 回顾珍贵记忆 记忆( 下 )知青在宁夏 在宁夏自 治 区 政 协 文 化 文 史 和 学 习 委 员 会 协 办夏 文 史宁NING XIA WEN SHI07 2019 年 4 月 22 日 星期一 编辑 美编 瞿玩东 校对 吴 佳1948 年 8 月 31 日 中 央 西 北 局通 知 再 建 宁 夏 工 委 何 广 宽 为 委 员之 一 原 余 庄 子 红 井

  • 12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高山仰止》.ppt

    读课文思考:本篇主要是讲什么的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表达了孔子怎样的心情暴虎冯河:暴虎徒手与老虎搏斗冯河无船而徒步渡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 临事而惧:惧遇事谨慎遇到事情格外小心谨慎未可以一事之失而遽忽之 圣人道大德全无可不可其见恶人固谓在我有可见之礼则彼之不善我何与焉然此岂子路所能测哉故重言以誓之欲其姑信此而深思以得之也

  •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读-史记-孔子世家-.pdf

    #

  • 教学设计:短语教学设计.doc

    #

  • 教学设计-《14.1压强》教学设计.doc

    《压 强》教学设计商洛市丹凤县铁峪铺中学 白主良【教材依据】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全一册 第十四章第一节【教材分析】本章是初中力学的重点知识和最难理解的部分而压强概念又是本章知识结构的基础和核心也是与生活生产联系十分广泛的一个物理概念能很好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也是学生以后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浮力知识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贯穿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所以采取分析现象找出原因提出猜想进行实验验证


客服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