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结》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技能 1. 理解概念:学生能够准确解释凝结现象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实验操作: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水蒸气凝结的过程,并分析影响因素。 3. 知识应用: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识别并解释凝结现象。 学习过程与方法 1. 自主探究: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简单的实验来验证凝结现象。 2. 批判性思维:学生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提出合理的解释和假设。 3. 信息整合:学生能够从多种渠道获取关于凝结的信息,并进行整理和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科学兴趣: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的好奇心。 2. 团队合作: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增强环保意识。 二、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凝结现象的理解:确保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凝结的概念及其发生的条件。 2. 实验操作: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凝结现象,并掌握实验的基本步骤。 教学难点 1. 影响因素分析:学生可能难以全面理解温度、压力等因素对凝结的影响。 2. 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可能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时感到困难。 解决策略 多角度讲解:通过实例、动画等多种方式讲解凝结现象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指导:教师详细指导实验步骤,确保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实验。 讨论交流: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互相启发。 三、优选教学方法匹配 讲授法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凝结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概念讲解:详细讲解凝结的概念、条件及应用。 实验法 实验演示:教师先进行一次完整的实验演示,展示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观察结果,并进行分析。 讨论法 小组讨论:学生在实验后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察结果和思考。 全班交流: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同学补充和提问。 多媒体辅助 视频资料:播放相关科普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凝结现象。 互动软件:使用互动软件模拟凝结过程,增加课堂趣味性和参与度。 四、细致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5分钟) 引入话题:教师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凝结现象(如窗户上的水珠)引出课题。 明确目标: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知(15分钟) 概念讲解:详细讲解凝结的概念、定义及发生条件。 实例分析: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解释凝结现象的应用。 实验演示(10分钟) 实验准备:教师展示实验器材,并说明安全注意事项。 实验步骤:教师演示实验步骤,学生观察并记录。 学生实验(20分钟) 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观察结果。 实验记录:每组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小组讨论(10分钟) 讨论交流: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实验结果,分析影响因素。 问题解答:教师巡视各组,解答学生的问题。 全班交流(10分钟) 汇报结果: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同学补充和提问。 教师点评:教师对各组的表现进行点评,总结关键点。 课堂小结(5分钟) 回顾重点: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板书设计精炼 板书布局 标题:《凝结》 概念: 凝结:水蒸气变成液态水的过程 发生条件:温度下降 实验步骤: 1. 准备器材 2. 加热水至沸腾 3. 观察冷凝管中的变化 4
《凝结》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技能 1. 理解凝结的基本概念:学生能够定义什么是凝结,并能解释其在自然界中的表现形式。 2. 掌握凝结的条件与过程:了解凝结发生的物理条件,如温度变化、压力等,并能描述水蒸气如何转变为液态水的过程。 3.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凝结现象,如窗户上的水珠、露水形成等。 学习过程与方法 1. 观察与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2. 讨论与合作: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观点,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 归纳总结:引导学生从具体现象中归纳出凝结的一般规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科学兴趣: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2. 树立环保意识:通过学习自然现象,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 养成良好习惯:培养认真观察、细致记录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二、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凝结的概念及其实验验证 凝结发生的条件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凝结过程中微观粒子的行为变化 实验操作中可能出现的技术性问题,如温度控制不准确 解决策略 通过动画或模拟软件展示分子运动,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凝结过程 提前准备实验器材,确保每个环节都能顺利进行;同时,教师应详细讲解实验步骤并进行示范 三、优选教学方法匹配 1. 讲授法:引入新课时,采用讲授法介绍凝结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验法:通过实验演示和学生亲手操作,加深对凝结现象的理解。 3. 讨论法:分组讨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凝结现象,促进知识迁移。 4. 多媒体辅助:利用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形象生动地展示凝结过程。 四、细致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 时间:5分钟 活动:通过提问“为什么冬天玻璃窗上会有水珠?”引出本节课主题——凝结。简要介绍凝结现象在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激发学生兴趣。 新知讲授 时间:10分钟 活动: 定义凝结,解释其基本原理。 介绍凝结发生的条件(温度降低、压力增大等)。 举例说明不同条件下凝结的表现形式。 实验演示 时间:20分钟 活动: 教师演示实验:用热水杯盖住冰块,观察水汽遇冷后凝结成小水珠的现象。 学生分组实验:每组准备一个透明杯子、热水和冰块,重复上述实验步骤,记录观察结果。 小组讨论 时间:15分钟 活动: 分组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尝试解释原因。 每组选出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同学补充或提出质疑。 总结巩固 时间:10分钟 活动: 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重点。 通过几个简单的问答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五、板书设计精炼 ``` 【凝结】 1. 定义:水蒸气遇冷变成液态水 2. 条件: 温度降低 压力增大 3. 实验: 热水 + 冰块 → 水珠 4. 生活中的例子: 窗户上的水珠 露水 ``` 六、教学资源筹备 教具:透明杯子、热水、冰块 多媒体素材:PPT演示文稿、动画视频 辅助材料:实验报告单、观察记录表 七、教学反思与评估 反思:教学结束后,回顾整个过程,思考哪些环节达到了预期效果,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评估:通过提问、实验报告等方式收集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后续的教学计划。 通过以上设计,《凝结》这节课不仅能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为今后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凝结》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凝结的基本概念:学生能够定义什么是凝结,并能列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凝结现象。 2. 掌握凝结的条件:学生能够描述凝结发生的条件,包括温度和压力的变化。 3. 实验操作能力:学生能够通过简单的实验观察凝结过程,并记录实验结果。 学习过程与方法 1. 自主探究:通过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 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完成实验任务,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 归纳总结:学生能够从实验中归纳总结出凝结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科学兴趣: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 2. 环保意识:通过凝结现象的学习,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了解水循环的重要性。 二、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凝结的概念和条件:确保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记忆凝结的基本概念及其发生条件。 2. 实验操作: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凝结现象,加深理解。 教学难点 1. 凝结的微观解释:如何将宏观现象与微观粒子行为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理解凝结的本质。 2. 实验数据的分析:指导学生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有效的数据分析。 解决策略 多媒体辅助:利用动画和视频展示凝结的微观过程,帮助学生形象化理解。 分步引导:在实验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记录数据,并提供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模板。 三、优选教学方法匹配 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凝结的基本概念和条件,为学生奠定理论基础。 2.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凝结现象,提高学习的参与度和兴趣。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实验结果,促进思维碰撞和知识共享。 4. 演示法: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凝结现象,增强视觉效果。 四、细致教学过程规划 1. 导入新课(5分钟) 导入问题:教师提问:“你们见过早晨草叶上的露珠吗?这些露珠是怎么形成的?”引发学生思考。 引入主题: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凝结,并说明其重要性。 2. 讲授新知(10分钟) 定义凝结:教师讲解凝结的定义,即气体变为液体的过程。 凝结条件:详细讲解凝结发生的条件,如温度下降、压力变化等。 生活实例: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凝结现象,如窗户上的水珠、冷饮瓶外壁的水珠等。 3. 实验操作(20分钟) 实验准备:每个小组领取实验器材,包括烧杯、冰块、热水、温度计等。 实验步骤: 1. 在烧杯中倒入热水。 2. 将冰块放在烧杯上方,用温度计测量烧杯内外的温度。 3. 观察并记录烧杯内壁上出现的水珠。 数据记录:每组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和观察到的现象。 4. 分析讨论(10分钟) 小组讨论:各小组内部讨论实验结果,尝试解释为什么会出现水珠。 全班交流: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分享实验结果和讨论结论,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或质疑。 5. 总结归纳(5分钟) 教师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总结凝结的条件和现象,强调实验的重要性和科学探究的意义。 巩固练习:布置几道关于凝结的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板书设计 ``` 《凝结》 1. 定义:气体变为液体的过程 2. 条件: 温度下降 压力变化 3. 生活实例: 露珠 冷饮瓶外壁的水珠 4. 实验: 步骤 数据记录 5. 结论: 凝结的条件 微观解释 ``` 六、教学资源筹备 1. 实验器材:烧杯、冰块、热水、温度计等。 2. 多媒体资源:凝结现象的动画和视频。 3. 教学PPT:包含凝结定义、条件、生活实例等内容。 4. 实验记录表:供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 七、教学反思与评估 反思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实验和讨论中的参与情况,是否积极主动。 理解程度:通过学生的回答和实验记录,评估学生对凝结概念和条件的理解程度。 改进措施:针对学生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如增加实验前的预习环节、提供更多样化的实验材料等。 评估 表现: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实验报告:检查学生的实验记录和报告,评估其数据分析能力和实验操作水平。 课后作业:通过课后习题的完成情况,进一步检验学生对凝结知识的掌握情况。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凝结的相关知识,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凝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技能 1. 理解凝结的基本概念:学生能够定义凝结现象,并能解释其发生的条件。 2. 掌握凝结的应用:了解凝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水循环、制冷技术等。 3. 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实验,学会观察和记录凝结现象,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学习过程与方法 1.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结合: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 实践操作与理论结合:通过实验操作,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加深对凝结现象的理解。 3. 批判性思维培养: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科学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2. 环保意识的提升:通过了解凝结在自然界的循环作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3. 责任感的培养:通过实验操作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 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凝结的概念和条件:明确凝结的定义及其发生条件。 2. 凝结的应用:了解凝结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3. 实验操作: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凝结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难点 1. 理解凝结的微观机制: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凝结的微观过程,需要通过直观的演示和讲解来帮助学生理解。 2. 实验数据的分析: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数据分析的问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记录和分析数据。 解决方案 1. 利用多媒体资源:通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凝结的微观过程,帮助学生理解。 2. 实验指导:在实验前详细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在实验过程中进行巡回指导,确保学生正确操作。 3. 分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共同解决问题。 优选教学方法匹配 1. 讲授法:通过PPT讲解凝结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2. 实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观察凝结现象。 3. 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和心得体会。 4. 案例分析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凝结的实际应用。 细致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 时间:5分钟 内容:通过一段简短的视频引入凝结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方法:播放视频并提问,引发学生思考。 讲授新知 时间:15分钟 内容:讲解凝结的定义、条件和应用。 方法:使用PPT进行讲解,穿插提问和互动。 实验操作 时间:30分钟 内容: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观察水蒸气在冷表面凝结的过程。 方法: 准备材料:烧杯、热水、冰块、温度计、透明塑料板。 实验步骤: 1. 将热水倒入烧杯中。 2. 在烧杯口放置一块透明塑料板,上面放一些冰块。 3. 观察并记录塑料板上出现的凝结现象。 注意事项:提醒学生注意安全,避免烫伤。 小组讨论 时间:15分钟 内容:各小组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凝结现象的特点。 方法:每组选出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或提问。 小结 时间:5分钟 内容: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凝结的定义、条件和应用。 方法:教师总结,学生补充。 作业布置 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凝结现象的小论文,要求包含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 方法:教师说明作业要求,学生记录。 板书设计精炼 ``` 凝结 一、定义 气态物质变为液态的现象 二、条件 温度降低 饱和蒸汽压达到一定值 三、应用 自然界:水循环 工业:制冷技术 四、实验 步骤 1. 准备材料 2. 实验操作 3. 观察记录 五、小结 定义 条件 应用 ``` 教学资源筹备 1. 教具:烧杯、热水、冰块、温度计、透明塑料板。 2. 多媒体素材:凝结现象的视频、PPT课件。 3. 辅助:实验指导手册、相关书籍和文章。 教学反思与评估 反思 优点:通过视频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操作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不足: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操作不够规范,需要进一步加强实验指导。 改进措施:在实验前增加示范操作环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正确操作。 评估 参与度: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学生积极参与,气氛活跃。 知识掌握情况:通过提问和作业反馈,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凝结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情感态度:学生表现出浓厚的科学兴趣,对实验充满好奇,愿意主动探究。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凝结现象,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凝结》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凝结的基本概念: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凝结现象及其发生的条件。 2. 掌握凝结过程中的物理变化:学生能够解释水蒸气在不同温度下如何转化为液态水。 3. 应用凝结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将凝结原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情境。 学习过程与方法 1. 观察与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3. 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凝结现象的规律,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激发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和案例,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2. 培养科学素养: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3. 增强环保意识:通过凝结现象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凝结的基本概念:确保学生理解凝结现象及其发生条件。 2. 凝结过程中的物理变化:详细讲解水蒸气转化为液态水的过程及背后的物理原理。 教学难点 1. 凝结现象的实际应用: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解决实际问题。 2.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正确进行实验操作,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解决策略 多媒体辅助:利用视频和动画展示凝结现象,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案例分析: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凝结原理。 实验指导:提供详细的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实验。 三、教学方法匹配 1. 讲授法:教师通过PPT和板书讲解凝结的基本概念和物理原理。 2. 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想法,促进思维碰撞。 3.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凝结现象,加深理解。 4. 案例分析法: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四、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5分钟) 引入话题:通过一段简短的视频或图片展示凝结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导入:提出一些关于凝结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讲授新课(20分钟) 讲解凝结的基本概念:通过PPT和板书,详细讲解凝结现象及其发生条件。 讲解凝结过程中的物理变化:利用动画和示意图,解释水蒸气转化为液态水的过程。 实验操作(20分钟) 实验准备:分发实验器材,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总结:每组派代表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小组讨论(10分钟) 讨论主题:结合实验结果,讨论凝结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分享交流:每组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引导和补充。 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和预习任务,巩固所学知识。 五、板书设计 ``` 《凝结》教学设计 一、凝结的基本概念 1. 定义 2. 发生条件 二、凝结过程中的物理变化 1. 水蒸气 → 液态水 2. 物理原理 三、实验操作 1. 实验步骤 2. 注意事项 四、实际应用 1. 生活中的例子 2. 案例分析 ``` 六、教学资源筹备 1.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PPT课件、视频。 2.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酒精灯、温度计、冰块、热水等。 3. 参考:物理教科书、实验手册、相关科普书籍和。 七、教学反思与评估 反思 教学效果:通过观察和学生反馈,评估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改进空间:识别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如时间分配、学生参与度等问题,并制定改进措施。 评估 形成性评估:通过提问、小组讨论和实验报告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总结性评估:通过作业和测试,全面评估学生对凝结现象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旨在使学生不仅掌握凝结现象的基本知识,还能通过实验和讨论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凝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能设计对比试验探究小水珠的成因在探究过程中愿意合作与交流认识凝结现象知道水蒸气变成水蒸气的原因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带盖杯子三个冷水热水每组一个酒精灯等学生分组准备:相同大小的烧杯2个玻璃片2片热水小镜子等教学过程:引出探究主体谈话:盛饭时每当打开锅盖可以看到锅盖上有什么学生回答并提出问题谈话:锅盖上的水滴是从哪里来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亲身体验认识凝结现象观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学习目标1能设计对比试验探究小水珠的原因2养成合作交流的好习惯3认识凝结现象: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的原因什么是「凝结」当空气温度降低后空气中能容纳水蒸气量变少有些水蒸气会变成小水滴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22 凝 结培养皿烧杯酒精灯试管夹火柴实验方案:1点燃酒精灯2用试管夹夹住其中一块玻璃片放在酒精 灯上加热3在两个装有相同热水的烧杯上一个盖上热玻璃片另一个盖上冷玻璃片4过一会儿观察实验现象做好实 验记录酒精灯使用方法:拿开酒精灯的灯冒放在一边用火柴自下而上点燃酒精灯不要拿酒精灯点燃另一盏酒精灯以免发生危险用外焰加热物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火力发电厂水处理 电化 专用 4320221火力发电厂水处理 电化 专用 火力发电厂锅炉的给水由汽轮机凝结水和锅炉补给水组成4320222火力发电厂水处理 电化 专用 凝结水是锅炉给水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的量占锅炉给水总量的90以上由此可知给水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凝结水的水质因此对于给水质量
#
(1)凝结泵空气门如果运行备用的两台凝结泵空气门最终是共用一根空气管接到凝汽器去的如果备用泵漏空气可能会影响到运行泵的正常运行(共用一根空气管运行泵的空气可能不会被抽走泵体聚集空气致泵运行异常)(2)凝结泵容易汽化汽蚀的原因a凝结水温度(可以忽略过冷却度)是凝汽器排汽压力下的饱和温度即使加上热井水位产生的静压力(这就是为什么凝结泵要装在较低位置的原因)凝结水泵入口的压力还是很低如果水泵流量小
石油大学中能环科水处理材料研试中心工业过程中蒸汽凝结水的再利用中能环科:杨宇程 一凝结水回收利用的意义 二凝结水回收利用的几点要素 三凝结水回收处理过程出现的典型问题 四凝结水处理技术发展历程 五工业评价 六中能环科新型的膜技术 一凝结水回收利用的意义 目前凝结水回收利用状况 凝结水中所含热值在炼化行业的定位 回收利用凝结水中的误区 由于在工艺过程中凝结水有不同程度的污染 直接排放到自然水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凝结水处理凝结水污染的原因1.凝汽器泄漏2.空气漏入携带O2和CO23.热力系统的腐蚀产物4.补给水带入的杂质5.生产返回水和疏水带入的杂质凝结水处理的作用降低锅炉给水的含盐量和腐蚀产物从热力系统中排除盐类改变凝结水中杂质的组成 补给锅炉水带来的盐类┐ ┌凝
凝 结 泵 5 L D T N A - 9长沙凝结泵5LDTNA-9 凝结水泵介绍长沙中联泵业生产厂家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5LDTNA-9 凝结水泵云贵川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发电厂用冷凝泵立式凝结泵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生物质发电利用项目凝结水泵标准型号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垃圾发电余热利用发电采购用凝结水泵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汽轮机配套用凝结水泵立式冷凝水泵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四川省-南
科学(四上)备课课题15凝结单元4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了解对比实验的特点2. 在探究过程中愿意合作与交流3. 认识凝结现象知道水蒸气变成水珠的原因教学重难点1. 水蒸气的凝结2. 因果关系归纳法中的差异法3. 用对比实验探究水蒸气转变成水的条件教学准备1.分组实验器材:相同玻璃杯2个玻璃片2块热水酒精灯火柴小瓷盘等2.演示实验材料:带盖杯子3个冷水热水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