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桔灯文库logo

《雾在哪里》教学设计 (二)

  《雾在哪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技能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关于雾的基本概念,包括形成原因、常见类型及影响。
2. 学生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雾,并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雾现象。

 学习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3.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3. 通过学习,让学生体验到科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激发学习兴趣。

 二、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雾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原因。
2. 不同类型雾的特点及其成因。
3. 日常生活中雾现象的解释。

 教学难点
1. 雾的形成机制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2. 不同类型雾的特点相似度较高,学生容易混淆。
3. 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解释。

 解决策略
1. 通过多媒体演示和实验操作,直观展示雾的形成过程。
2. 制作对比表格,帮助学生区分不同类型雾的特点。
3. 设计情境模拟题,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三、优选教学方法匹配
 讲授法
 通过讲解雾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常见类型,为学生提供系统化的知识框架。

 讨论法
 组织小组讨论,探讨不同类型的雾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和影响,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实验法
 设计简单的实验,如“人造雾”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雾的形成过程,增强理解和记忆。

 观察法
 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雾现象,记录并分析,培养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细致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播放一段关于雾的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对雾的兴趣。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雾?这些雾有什么特点?

 新课讲授(20分钟)
1. 雾的基本概念
    定义:雾是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
    形成原因:温度下降至露点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或冰晶。
2. 雾的类型
    辐射雾:夜间地面辐射冷却,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形成的雾。
    平流雾:暖湿空气流经冷地表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形成的雾。
    蒸发雾:冷空气流经温暖水面时,水面蒸发的水蒸气凝结形成的雾。
3. 雾的影响
    对交通的影响:降低能见度,增加交通事故风险。
    对农业的影响:影响作物生长,有时可以起到保温作用。
    对健康的影响:吸入过多的雾滴可能引起呼吸道疾病。

 实验操作(15分钟)
 人造雾实验:
  1. 准备材料:热水、冷水、透明玻璃瓶、冰块。
  2. 实验步骤:
      在玻璃瓶中倒入热水。
      将冰块放在瓶口。
      观察瓶内出现的雾。
  3. 实验原理:热水蒸发产生水蒸气,冰块使瓶口温度降低,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形成雾。

 小组讨论(10分钟)
 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类型的雾,讨论其特点、形成原因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
 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同学补充或提问。

 案例分析(10分钟)
 提供几个雾现象的案例,如城市中的雾霾、海边的海雾等,让学生分析其形成原因和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减少雾霾的发生,增强环保意识。

 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雾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其影响。
 布置作业:观察一周内的天气情况,记录出现的雾现象,并尝试解释其成因。

 五、板书设计精炼
```
《雾在哪里

3秒快速注册或登录,可以免费查看完整的内容!

已有账号登录 10秒注册账号

  • 《雾在哪里》教学设计(一)

    《雾在哪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技能 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雾”的形成原因及基本特性。 2. 学生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雾(如辐射雾、平流雾等)及其形成条件。 3. 学生能够描述雾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包括正面和负面的方面。 学习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察实验和多媒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2. 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2. 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认识到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崇尚实践的价值观。 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雾的形成原因:解释雾是如何形成的,涉及的物理原理和气象条件。 2. 不同类型雾的特点:区分辐射雾、平流雾等不同类型的雾,并了解它们的形成条件。 3. 雾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探讨雾在交通、农业、健康等方面的影响。 教学难点 1. 物理原理的理解:部分学生可能难以理解雾形成的物理过程,特别是涉及到的蒸发、凝结等概念。 2. 实际应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例如如何应对雾天带来的不便。 解决方案 通过直观的实验演示和动画模拟,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物理过程。 结合实际案例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思考雾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并提出解决方案。 教学方法匹配 1. 讲授法:教师讲解雾的形成原理及相关知识。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见解。 3. 实验法: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雾的形成过程。 4. 多媒体辅助:利用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 引入话题:通过展示一张雾景图片或播放一段雾天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导入:问学生是否见过雾,对雾有什么印象?引导学生初步思考雾的成因。 讲授新知 讲解雾的形成原理: 介绍水蒸气、温度变化、空气中的微粒等因素在雾形成中的作用。 利用动画或模型演示雾的形成过程。 讲解不同类型雾的特点: 介绍辐射雾、平流雾等不同类型的雾,并通过图表展示它们的形成条件。 分析每种类型雾的特点和常见地区。 实践活动 实验演示:通过简单的实验(如热水瓶中产生雾气)让学生直观感受雾的形成。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雾对交通、农业、健康等方面的影响,并记录讨论结果。 练习巩固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关于雾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雾带来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互动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小结回顾 总结要点:回顾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强调雾的形成原理和不同类型雾的特点。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观察周围的天气情况,记录是否有雾出现,并尝试解释其成因。 板书设计 ``` 《雾在哪里》 一、雾的形成原理 1. 水蒸气 2. 温度变化 3. 空气中的微粒 二、不同类型雾的特点 1. 辐射雾 2. 平流雾 三、雾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 交通 2. 农业 3. 健康 四、实验与讨论 1. 实验步骤 2. 小组讨论结果 ``` 教学资源筹备 1. 教具:热水瓶、冰块、透明玻璃容器等实验器材。 2. 多媒体素材:雾的形成动画、不同类型的雾的图片和视频。 3. 参考:相关书籍、科普文章、链接等。 教学反思与评估 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和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评估:通过提问、小组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改进:根据反馈,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 《雾在哪里》教学设计(三)

    《雾在哪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技能 1. 理解课文内容:学生能够通过阅读《雾在哪里》,理解文章的主要情节和的写作意图。 2. 掌握词语运用:学会并能正确使用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汇,如“弥漫”、“朦胧”等。 3. 提高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和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学习过程与方法 1. 自主探究:鼓励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2.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看法,促进思维碰撞。 3. 情境体验: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方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受自然之美: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激发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之情。 2. 培养想象力:通过描绘雾中的景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增强环保意识:教育学生珍惜自然环境,树立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二、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理解课文内容:确保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文章的情节和主题。 2. 词汇运用:掌握并能灵活运用新词汇。 3. 情感体验: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的美,并产生共鸣。 教学难点 1. 抽象概念的理解: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如“雾”的形象描述),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2. 情感共鸣: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中真正感受到的情感,产生共鸣。 解决策略 多媒体辅助: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抽象概念。 互动交流: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共同探讨问题。 情境创设:创设真实或虚拟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章内容。 三、优选教学方法匹配 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背景知识。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见解和感受。 3. 实验法: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雾的形成过程。 4. 情景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和理解课文。 四、细致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 导入活动:播放一段关于雾的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雾的神秘和美丽。 提问引入:提出问题:“你们见过雾吗?雾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经历,激发兴趣。 讲授新课 1. 初读感知: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提出问题:“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 细读理解: 分段落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每个段落的内容。 重点讲解关键词汇,如“弥漫”、“朦胧”等,结合实例解释其含义。 3. 深入探讨: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章的主题和的写作意图。 每组选出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练习巩固 1. 词汇练习: 通过填空、选择等形式,让学生练习使用新词汇。 2. 阅读理解: 设计阅读理解题,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 写作练习: 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见到过的雾景,或者想象中的雾景。 小结回顾 总结要点: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词汇和知识点。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并预习下一课。 五、板书设计精炼 ``` 《雾在哪里》 一、导入 视频:雾的美丽 问题:你见过雾吗? 二、讲授 1. 初读感知 文章主要内容 不懂的问题 2. 细读理解 关键词汇:弥漫、朦胧 各段落内容 3. 深入探讨 主题 写作意图 三、练习 1. 词汇练习 2. 阅读理解 3. 写作练习 四、小结 总结要点 布置作业 ``` 六、教学资源筹备 1. 多媒体资源:准备关于雾的视频、图片等多媒体素材。 2. 教具:准备白板、马克笔等教学工具。 3. 阅读材料:提供相关阅读材料,供学生扩展阅读。 4. 实验材料:准备热水、冰块等实验材料,用于模拟雾的形成过程。 七、教学反思与评估 教学反思 效果评估:通过观察、学生反馈和作业情况,评估教学效果。 改进措施: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优化教学设计。 评估方法 1. 观察:观察学生在上的表现,记录他们的参与度和理解情况。 2. 学生反馈:通过问卷调查或口头反馈,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 3. 作业评价:批改学生的作业,检查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通过以上设计,希望学生能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不仅掌握知识,还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情感态度。

  • 《雾在哪里》教学设计(四)

    《雾在哪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课文内容:能够准确理解并复述《雾在哪里》的故事梗概。 2. 掌握关键词汇:识别并理解文中出现的生词和短语,如“弥漫”、“笼罩”等。 3. 培养阅读技巧:通过朗读和默读,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学习过程与方法 1.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通过预习和查阅,主动获取信息。 2. 合作学习:组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实验或观察来寻找答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环保意识:通过学习雾的形成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 激发好奇心:通过有趣的科学实验,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3. 培养团队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理解课文内容:确保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复述课文的主要情节。 2. 掌握关键词汇: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 培养阅读技巧:通过多种阅读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1. 理解科学概念: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理解雾的形成原理可能较为困难。 2. 表达与交流:部分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可能不愿意发言或表达不清楚。 3. 环保意识的培养: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环保的重要性并付诸行动。 解决策略 1. 多媒体辅助:利用视频和动画展示雾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2.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表达能力。 3. 实践活动:组织实地考察或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雾的形成过程,增强环保意识。 三、优选教学方法匹配 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故事背景和主要情节。 2. 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促进思维碰撞。 3. 实验法:通过简单的科学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雾的形成过程,加深理解。 4. 情景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和体验。 5. 游戏法:通过互动游戏,增加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细致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5分钟) 1. 导入话题:教师通过提问引入话题,例如:“你们见过雾吗?雾是怎么形成的?” 2. 播放视频:播放一段关于雾的形成过程的科普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讲授新课(15分钟) 1. 朗读课文: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 2. 讲解生词:解释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弥漫”、“笼罩”等。 3. 分段讲解:逐段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故事背景和主要情节。 小组讨论(10分钟) 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以下问题: 你认为雾是从哪里来的? 雾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2. 分享成果: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或提问。 实验环节(10分钟) 1. 实验准备:教师准备好热水、冰块、玻璃瓶等实验材料。 2. 实验演示:教师演示雾的形成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过程。 3. 学生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练习与巩固(10分钟) 1. 填空练习:提供一段课文片段,让学生填入适当的词语。 2. 问答练习: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 小结与回顾(5分钟) 1. 总结要点: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雾的形成原理和环保意识。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观察身边的雾,写一篇小作文描述所见所感。 五、板书设计精炼 ``` 《雾在哪里》 1. 课文内容 故事背景 主要情节 2. 关键词汇 弥漫 笼罩 3. 雾的形成 实验步骤 1. 准备热水 2. 加入冰块 3. 观察现象 4. 环保意识 雾对环境的影响 我们应该怎么做 ``` 六、教学资源筹备 1. 教具:热水、冰块、玻璃瓶等实验材料。 2. 多媒体素材:关于雾的形成过程的科普视频。 3. 教材:《雾在哪里》课文文本。 4. 辅助材料:填空练习题、问答练习题。 七、教学反思与评估 反思 1. 教学效果:通过学生的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实验环节中的参与情况,是否积极主动。 3. 教学方法:反思不同教学方法的效果,哪些方法更受学生欢迎,哪些需要改进。 评估 1. 学生反馈:通过问卷调查或个别访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看法和建议。 2. 教师自评:教师根据实施情况,进行自我评估,找出不足之处。 3. 持续优化:根据反馈和自评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不断优化教学设计。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雾在哪里》的内容,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同时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 《雾在哪里》教学设计(五)

    《雾在哪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技能 1. 学生能够了解雾的形成原理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 学生能够掌握描述自然现象的基本词汇和表达方式。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学习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3.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二、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雾的形成原理及分类。 2. 雾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3. 描述自然现象的基本词汇和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1. 雾的形成原理的理解,特别是物理变化的过程。 2. 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释日常现象。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采取实际行动。 解决策略 1. 通过实验演示和多媒体动画,直观展示雾的形成过程。 2. 设计案例分析和情景模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3. 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三、优选教学方法匹配 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介绍雾的形成原理和基本概念。 2. 实验法: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雾的形成过程。 3. 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探讨雾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4.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 四、细致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5分钟) 1. 导入语: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主题:“同学们,你们见过雾吗?雾是怎么形成的呢?” 2. 播放视频:播放一段关于雾的自然景观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20分钟) 1. 讲解雾的形成原理: 教师通过PPT展示雾的形成过程,包括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的过程。 介绍雾的不同类型,如辐射雾、平流雾等。 2. 实验演示: 准备一个透明的玻璃瓶,倒入少量热水,然后用冰块覆盖瓶口。 观察瓶内出现的雾状物,解释其形成原因。 小组讨论(15分钟) 1. 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 2. 讨论主题:讨论雾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例如交通、农业、健康等方面。 3. 分享交流: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或提出疑问。 实践活动(15分钟) 1. 情景模拟:设置一个“雾天出行”的情景,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体验雾天出行的不便。 2. 环保倡议:讨论如何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雾霾,提出具体的环保措施。 小结与反馈(5分钟) 1. 总结要点: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雾的形成原理和影响。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经历过的雾天,并提出改善建议。 五、板书设计精炼 ``` 《雾在哪里》 1. 雾的形成原理 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 不同类型的雾 2. 雾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交通 农业 健康 3. 环保倡议 减少污染 节能减排 ``` 六、教学资源筹备 1. 教具:透明玻璃瓶、热水、冰块、PPT、视频。 2. 多媒体素材:关于雾的自然景观视频、雾的形成动画、雾天出行的情景图片。 3. 辅助材料:实验记录表、讨论提纲、环保倡议书模板。 七、教学反思与评估 反思 1. 教学效果:通过观察学生在上的表现和参与度,评估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2. 改进空间:注意学生在实验和讨论环节中的互动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3. 持续优化:根据学生反馈和教学效果,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评估 1. 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上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2. 作业反馈: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了解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3. 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意见,以便进一步改进教学设计。

相关文档

  • 哪里教学设计.doc

    《雾在哪里》教学设计 学 科: 语 文 授课老师: 王艳丽 学 校: 河连湾小学 2018年11月《雾在哪里》 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十九课雾在哪里第二课时

  • 19哪里教学反思3.docx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我想:我在上《雾在哪里》一课时许多方面的训练都能追求实而有效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施教下来效果不错 一朗读训练力求扎扎实实 语文学习以读为本读中体会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读更是重要这对于理解语言感受人物情感的能力培养逐渐掌握朗读的技巧有推波助澜的作用课中我把雾说的五句话作为朗读的重点通过多形式的朗读来体会雾的淘气充分利用个别学生示范读来感染其他学生再读时

  • 19哪里教学反思2.docx

    《雾在哪里》教学反思《雾在哪里》这篇课文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雾这一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形象地展现在孩子们的眼前 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围绕雾淘气藏来设计抓住雾淘 气雾把什么藏了起来等问题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来进行朗读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在读中悟在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一.教学效果:朗读训练力求扎扎实实语文学习以读为本读中体会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读更是重要这对于理解语言感受人物情感的能力培养

  • 19哪里教学反思1.docx

    《雾在哪里》教学反思《雾在哪里》是一则有趣的科普童话故事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雾这一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描述成小孩子和世界捉迷藏的故事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形象地展现在孩子们的眼前把雾比作一个淘气的孩子在捉迷藏它把大海天空连同太阳海岸和城市自己藏了起来呈现出大雾笼罩下世界一片朦胧的奇妙景象赋予雾以孩子的语言把大雾笼罩称作雾藏起了世界把云开雾散称作雾藏起了自己因此整篇课文显得生动有趣本文让孩子们通过一个

  • 19哪里.pptx

    19 雾在哪里猜谜语像云不是云像烟不是烟风吹轻轻飘日出慢慢散(打一自然现象)雾wù雷 霜 雪带雨字头的字大多数与天气有关生活中你见过的雾是什么样的呢白蒙蒙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今天我们一起看看淘气的雾宝宝会藏在哪里呢19 雾在哪里第一课时第二课时语文 二年级 上册  数一数课文一共 个自然段我会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10第一课时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  初读课文后说一说文中雾给你

  • 19哪里.pptx

    19 雾在哪里春雾风夏雾晴秋雾阴冬雾雪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4.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阅读提示 yú lùn àn wū 于 论 岸 屋 qiè jiǔ sàn bù 切 久 散 步 wù táo àn

  • 春天哪里教学设计.doc

    《春天在哪里》教学设计 [ :谭文敏????转贴自:本站????点击数:190????文章录入: HYPERLINK =1296 洪梅教办王威 ]《春天在哪里》教案及设计意图学习重点:指导学生用轻盈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学习难点:歌曲的第五六句(第二乐段的一二句)学习准备:钢琴彩色大歌片录音机磁带多媒体学生情况:经过调查歌曲《春天在哪里》是一首深受孩子们喜爱的歌曲在校园广播校园

  • 春天哪里教学设计.doc

    瓦金完小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春天在哪里》教案(s版下册1课)备课教师杜文钧执教教师杜文钧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6个汉字会写6个生字认识里字旁2过程与方法: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在朗读课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背诵课文感受春天的美丽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6个汉字会写6个生字认识里字旁 2.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在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春天的美丽教学难点:学习正确流利有感

  • 哪里教学设计.doc

    课 题《力在哪里》课 时2备课教师马明辉单 位大汶口镇中心小学教学目标1知道力的普遍存在以及力对物体运动形状的影响 2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同一物体受到不同方向力的作用3学习使用弹簧称测量力的大小教学重点认识力对物体运动和形状的影响认识力有大小和方向教学难点学习使用弹簧称测量力的大小教学准备生:小树枝橡皮泥弹簧秤苹果玻璃球细铁丝橡皮筋等师:课件教 学 过 程复 备一游戏激趣引出力你有力气

  • 哪里__教学设计.doc

    力在哪里 教学设计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班级:10专二 :吴冰 :1017013231内容分析 《力在哪里》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力在哪里》是本单元的起始课着重指导学生在对日常生活中力的经验与体验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和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掌握力是无处不在的力对物体运动和形状的影响力有大小和方向弹簧秤的使用为后面的各种力的研究打好基础 二学情


客服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