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秋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定 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古诗《秋夕》,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掌握诗歌中的生字词,如“银烛”、“轻罗小扇”等,并能解释其含义。 了解唐代诗人杜牧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的方法,深入理解诗歌意境。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直观感受诗歌所描绘的场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激发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通过诗歌的学习,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世界,增强审美情趣。 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会珍惜当下,憧憬未来。 二、重难点解析 1. 教学重点: 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生字词的理解与记忆。 诗歌意境的把握与感悟。 2. 教学难点: 诗歌中隐含的深层含义及诗人情感的解读。 通过诗歌学习,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境,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方法匹配 1. 讲授法: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生平及诗歌的大意。 2. 朗读法: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朗读和个人朗读,培养语感。 3. 讨论法:分组讨论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及其含义,分享个人理解和感受。 4.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PPT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诗歌所描绘的场景。 5.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氛围,加深理解。 四、教学过程规划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唐代诗人杜牧及其代表作,引出《秋夕》这首诗。 通过PPT展示一些秋天的图片,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讲授(20分钟) 朗读诗歌:教师示范朗读,强调字音和节奏。然后带领全班齐读,注意纠正发音。 解释生字词:逐一讲解“银烛”、“轻罗小扇”等生字词的意思,并举例说明。 逐句分析:逐句讲解诗歌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3. 小组讨论(15分钟)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句或几句诗进行深入探讨,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小组汇报:各小组选派代表上台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或提问。 4. 课堂练习(10分钟)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个别提问,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掌握情况。 5. 总结与回顾(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 请几位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想。 6. 布
《古诗《秋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杜牧的《秋夕》,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韵律。 2.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朗读、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3. 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蕴含的美,并学会欣赏自然之美。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诗歌内容的理解:理解《秋夕》的内容和背景,把握诗歌的整体意境。 2. 诗歌意象的分析:分析诗歌中的具体意象,如“银烛”、“轻罗小扇”等,理解其象征意义。 3. 情感的体会:体会诗人通过诗歌传达的情感,特别是孤独和哀愁之情。 教学难点 1. 诗歌意境的把握:由于诗歌语言的精炼性和隐喻性,学生可能难以完全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2. 情感共鸣:如何让学生在现代背景下体会到古代诗人的情感,是教学中的一个挑战。 解决策略 1. 多角度解读:结合历史背景、生平和文化传统,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诗歌。 2.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歌的世界。 3. 互动讨论: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促进情感共鸣。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知识、生平及诗歌的基本结构。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分享各自的理解。 3. 朗诵法:通过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4. 多媒体辅助:利用PPT、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诗歌的意境。 5. 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体验诗歌创作的乐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分钟) 1. 引入话题:教师简要介绍唐代诗人杜牧及其代表作《秋夕》。 2. 激发兴趣: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秋天的景象和感受,为学习诗歌做铺垫。 讲授新课(20分钟) 1. 背景介绍: 介绍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介绍《秋夕》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 2. 诗歌朗读: 教师示范朗读诗歌,注意语调和节奏。 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 3. 诗歌讲解: 逐句解释诗歌的意思,重点讲解难词难句。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银烛”、“轻罗小扇”等,探讨其象征意义。 互动讨论(15分钟) 1.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一个具体的意象或诗句。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 2. 全班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点评,补充说明。 实践活动(15分钟) 1. 诗歌创作: 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可以是模仿《秋夕》的风格,也可以是自由创作。 学生完成作品后,自愿分享,全班共同欣赏。 2. 情感体会: 请几位学生上台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分享创作时的感受和灵感来源。 小结(5分钟) 1. 回顾要点: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布置作业: 背诵《秋夕》。 完成一篇关于《秋夕》的学习心得或诗歌赏析。 板书设计 ```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一、背景介绍 :杜牧 时代背景:晚唐 二、诗歌讲解 1. 逐句解释 2. 意象分析 银烛 轻罗小扇 流萤 天阶 牵牛织女星 三、情感体会 孤独 哀愁 四、实践活动 诗歌创作 朗诵分享 ``` 教学资源筹备 1. PPT:包含诗歌原文、背景介绍、意象图片等内容。 2. 视频:展示唐代生活场景和自然风光的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3. 音频:诗歌朗诵音频,供学生模仿和学习。 4. 教具:白板、马克笔、投影仪等。 教学反思与评估 1. 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对《秋夕》有了较深入的理解。特别是在诗歌创作环节,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表现出较强的创造力。 但在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 评估: 通过学生的表现、讨论发言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通过学生的诗歌创作,评估学生对诗歌创作技巧的掌握情况。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满意度和改进建议。 3. 改进措施: 在未来的教学中,增加更多互动环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提供更多的创作机会,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 加强个别辅导,帮助理解困难的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希望学生不仅能够理解《秋夕》这首诗,还能从中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古诗《秋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诗歌内容:能够准确理解《秋夕》的字面意思及深层含义。 2. 掌握诗歌技巧:学习并掌握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借景抒情、象征等。 3. 背诵与默写:能够流利背诵全诗,并正确默写。 学习过程与方法 1. 自主探究:通过阅读和思考,独立理解诗歌内容。 2. 合作讨论:小组内分享各自的理解,互相启发,共同解决问题。 3. 多角度分析:从背景、时代背景等多个角度深入分析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审美情趣:感受古诗中的意境美,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2. 激发文化认同:通过学习古诗,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 培养人文素养: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二、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理解诗歌内容:确保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2. 掌握诗歌技巧:识别并理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1. 深层次解读: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深入解读诗歌,理解其深层含义。 2. 情感共鸣:引导学生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体会诗人的心境。 3. 修辞手法运用: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解决策略 1. 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指导和支持。 2.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秋天的景象,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歌的情境。 3.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三、优选教学方法匹配 讲授法 导入新课:介绍杜牧及其创作背景,简要讲解《秋夕》的创作背景。 逐句讲解:逐句解释诗歌的内容,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 讨论法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每句诗的意思及其中的修辞手法。 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补充。 实验法 情景再现:通过多媒体展示秋天的景象,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中的意境。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诗人,模拟创作情境,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自主学习法 预习任务: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查阅相关,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反思总结:课后要求学生撰写学习心得,总结所学知识。 四、细致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5分钟) 1. 引入话题:播放一段秋天的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 2. 介绍诗人:简要介绍杜牧及其代表作品,为学习《秋夕》做铺垫。 逐句讲解(20分钟) 1. 朗读诗歌:带领学生齐声朗读《秋夕》,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逐句解释:逐句解释诗歌内容,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 银烛秋光冷画屏:解释“银烛”、“秋光”、“冷画屏”的含义。 轻罗小扇扑流萤:解释“轻罗小扇”、“扑流萤”的含义。 天阶夜色凉如水:解释“天阶”、“夜色”、“凉如水”的含义。 卧看牵牛织女星:解释“牵牛织女星”的故事背景。 小组讨论(15分钟) 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每句诗的意思及其中的修辞手法。 2. 汇报交流: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补充。 情景再现(10分钟) 1. 多媒体展示:通过多媒体展示秋天的景象,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歌的情境。 2.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诗人,模拟创作情境,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练习与巩固(10分钟) 1. 背诵练习:带领学生齐声背诵《秋夕》,强化记忆。 2. 默写练习:布置默写任务,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小结与作业(5分钟) 1. 小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学习要点。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并撰写一篇关于《秋夕》的学习心得。 五、板书设计 ``` 【板书设计】 古诗《秋夕》 杜牧 1. 银烛秋光冷画屏 2. 轻罗小扇扑流萤 3. 天阶夜色凉如水 4. 卧看牵牛织女星 修辞手法: 借景抒情 象征 对比 重点词汇: 银烛 秋光 冷画屏 轻罗小扇 流萤 天阶 牵牛织女星 ``` 六、教学资源筹备 1. 多媒体设备:准备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秋天的景象。 2. 教学PPT:制作详细的PPT,包括诗歌原文、注释、图片等内容。 3. 参考:提供相关书籍和网络资源,供学生查阅。 4. 教具:准备一些简单的教具,如小扇子、蜡烛等,用于情景再现。 七、教学反思与评估 教学反思 1. 反思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反应,记录他们的疑问和困惑。 2. 反思教学方法:评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 3. 反思学生参与度:反思学生在上的参与度,是否积极主动。 教学评估 1. 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上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反馈:批改学生的作业,了解他们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3. 测试成绩:通过小测验或考试,评估学生对《秋夕》的掌握情况。 通过以上设计,希望能够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秋夕》,不仅掌握诗歌的知识和技巧,还能感受到诗歌的美,提升文学素养。
古诗《秋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技能 1. 理解诗歌内容:能够正确朗读并理解《秋夕》的字面意思及其深层含义。 2. 掌握修辞手法:识别并分析诗中使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背诵与默写:能够流利地背诵全诗,并能准确默写。 学习过程与方法 1. 自主学习:通过预习和查阅,初步了解诗歌背景及生平。 2. 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3. 互动交流:在上积极参与讨论,表达个人见解,并倾听他人意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受诗歌意境:通过学习,感受诗人笔下的秋夜美景,培养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 2. 体会诗人情感: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学会从诗歌中体会的思想感情。 3. 激发文化自信: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诗歌内容的理解:确保学生能够准确把握诗歌的字面意思及其深层次含义。 2. 修辞手法的识别:帮助学生识别并理解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教学难点 1. 诗歌意境的感受: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所描绘的秋夜景色及其蕴含的情感。 2. 诗人情感的体会:帮助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诗歌表达的复杂情感。 解决策略 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诗歌意境。 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类似的生活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诗人的情感。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联想和想象,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三、优选教学方法匹配 1. 讲授法:教师讲解诗歌背景、生平及诗歌的基本内容。 2. 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互相启发。 3. 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秋夜景色,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意境。 4. 角色扮演:学生分角色朗读诗歌,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 5. 写作练习:引导学生模仿诗歌风格,创作自己的小诗。 四、细致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5分钟) 导入语:同学们,秋天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季节。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秋夜美景的古诗——《秋夕》,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唐代诗人杜牧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讲授新课(20分钟) 朗读诗歌: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节奏和韵律。 逐句讲解:逐句解释诗歌的意思,强调关键词汇和修辞手法。 多媒体展示:播放相关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诗歌意境。 小组讨论(15分钟)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秋夜景象? 诗人通过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这种景象? 你认为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什么情感? 汇报交流: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同学补充或提问。 练习巩固(10分钟) 填空练习:提供部分诗句,要求学生根据记忆填空。 默写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全诗的默写,教师巡视指导。 小结(5分钟) 总结要点: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再次复习诗歌,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景象。 五、板书设计 ```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重点词汇】 银烛 画屏 流萤 天阶 牵牛织女星 【修辞手法】 比喻 拟人 ``` 六、教学资源筹备 1. 教具:投影仪、电脑、白板、粉笔。 2. 多媒体素材:《秋夕》的相关图片、视频、音频。 3. 辅助:杜牧的生平简介、《秋夕》的详细注释和赏析文章。 七、教学反思与评估 教学反思 氛围:观察学生在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反思是否需要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理解程度:通过学生的回答和作业反馈,评估他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教学效果:总结本次教学活动的效果,思考如何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 评估方式 表现:观察学生在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作业检查:批改学生的默写作业,了解他们的掌握情况。 自我评价: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找出不足之处。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欣赏《秋夕》这首诗,不仅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还能激发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古诗《秋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与技能 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古诗《秋夕》,掌握其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2.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或改写。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口头表达能力。 2.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2.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蕴含的自然美和人文情怀,培养审美情趣。 3. 通过诗歌学习,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和感悟力。 二、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诗歌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准确理解《秋夕》的字面意思及其深层含义。 2.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识别并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银烛”、“轻罗小扇”等,理解其象征意义。 3. 情感表达:让学生体会诗人通过诗歌传达的情感,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难点 1. 意象的象征意义: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诗歌中某些意象的象征意义,需要教师通过具体例子进行解释。 2. 情感共鸣:如何让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产生情感共鸣,是教学中的一个挑战。 3. 诗歌创作:对于初次接触诗歌创作的学生来说,可能会感到无从下手,需要教师提供指导和支持。 三、教学方法匹配 1.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受,促进交流和思考。 3. 朗读法:通过朗读诗歌,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4.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5. 实践法:鼓励学生尝试诗歌创作或改写,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四、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5分钟) 1. 情境导入:播放一段关于秋天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 2. 提问导入:提问学生对秋天的印象,引出《秋夕》这首诗的主题。 讲授新课(20分钟) 1. 诗歌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杜牧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 2. 诗歌朗读:教师示范朗读《秋夕》,然后带领学生齐读,注意节奏和韵律。 3. 逐句讲解:逐句讲解诗歌的内容,重点解释一些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 4.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如“银烛”、“轻罗小扇”等,并分析其象征意义。 5. 情感表达:讨论诗歌中诗人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练习与讨论(15分钟) 1.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每组选出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2.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尝试创作一首关于秋天的短诗,可以参考《秋夕》的风格和结构。 3. 展示与评价:每组选一名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和建议。 小结与作业(10分钟) 1.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诗歌的理解和欣赏方法。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继续完善自己的诗歌创作,并准备下节课分享。 五、板书设计 ``` 古诗《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意象: 银烛 轻罗小扇 流萤 天阶 牵牛织女星 情感表达: 孤独 思念 期盼 ``` 六、教学资源筹备 1. 教具:投影仪、电脑、音响设备。 2. 多媒体素材:关于秋天的图片和视频、《秋夕》的音频朗诵。 3. 辅助:杜牧的生平简介、《秋夕》的注释和赏析文章。 七、教学反思与评估 教学反思 1. 互动: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创作环节的参与情况,反思是否有足够的互动机会。 2. 理解程度:通过学生的反馈和作业,评估他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3. 情感共鸣:学生是否能够真正感受到诗歌中的情感,并产生共鸣。 评估方法 1. 表现:观察学生在上的表现,包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小组讨论的参与度等。 2. 作业评价:批改学生的诗歌创作作业,评估他们的创意和表达能力。 3. 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建议。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语文出版社4古诗二首4古诗二首暮江吟〔唐〕白居易秋 夕〔唐〕杜牧生字古
童年趣事每个人都有自已的童年但是每个人的童年里都有自已自以为正确而实际是一件错误的事我也不例外今天我就来说一件我小时候的糗事吧小时候记得一年的正月里待我最好的小叔把我最爱喝的雪碧买来送我家一箱小偷误入警察局---不请自来我心中暗暗地想因为那时候的我总拿雪碧当白开水喝的大概它们都是白色的液体吧大年初五表弟来我家作客时我就拿出雪碧和他于了一瓶后可是谗瘾发作了我又摸了摸床底下啊雪碧喝光了但是这个想法在我
秋夕(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题临安邸 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 刘长卿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咏柳【唐】 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望湖楼醉书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出塞》 :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 秋夕 唐·杜牧 银烛②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③扑流萤 天阶④夜色凉如水 坐看⑤牵牛织女星 注释 ⑴秋夕:秋天的夜晚 ⑵银烛:银色而精美的蜡烛 ⑶轻罗小扇:轻巧的丝质团扇 ⑷天阶:天庭上宫殿的台阶天阶另一版本为天街
露似真珠月似弓银烛:白色的蜡烛冷:指烛光幽弱而显得寒气袭人 画屏:用图画装饰的屏风轻罗小扇:用薄娟做的小扇子天阶:皇宫的石阶
白丝不难染上颜色蓬蒿生长的时候将它扶直也很容易只是看见的如星星点点的白鬓实在是单独与众不同从前十四五岁时率性而为并且廉明难道正直的都是出身贫寒不是不敢希望自己有真才实学的吗为什么要说实现意愿的时间晚而让笨拙无能缠绕着你特殊的身躯呢好运上升时是过的很快的喻不得志时也?是过的很快的勤劳的在郊外开垦二顷良田累了在走廊上休息一小会儿干渴的河蚌困住了鱼的眼睛笼里的家禽在四处跑夜晚很长家里四壁空空很安静走廊上
秋夕叹白发诗》?年代:?南北朝?:?何逊?丝白不难染?蓬生直易扶?唯见星星鬓?独与众中殊?昔年十四五?率性既廉隅?直是安被褐?非敢慕怀珠?何言志事晚?疲拙婴殊躯?逢时乃倐忽?失路亦斯须?郊郭勤二顷?形体憇一庑?涸蚌困鱼目?笼禽触四隅?宵长壁立静?廓处谢欢愉?月色临窗树?虫声户枢?飞蛾拂夜火?坠叶舞秋株?逐物均乘鹤诗人简介???南朝梁诗人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省苍山县长城镇)人何承天曾孙宋员外郎何
9古诗两首 5周1节第1课时:学习《夜书所见》 教学目的: 1. 认识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简介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在晚上的所见所闻(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课题14. 《现代诗二首》课时安排2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冰心的《纸船寄母亲》2.理解每首诗的内容体会分别借纸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以纸船为凭借进行想像和习作练习过程方法 经历合组交流的过程体验诗情并学会运用各种方式表达出心中的爱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炼字炼句赏诗体验诗情并学会运用各种方式表达出心中的爱 教学札记教学过程设计预设教学路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二次备课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2.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教学准备:诗人及相关课件教学过程:一预习探究(一)了解单元主题1.学生自读导读了解本单元的主题2.板书课题导入新课(二)导入新课学生分小组借助学案预习导航中的环节预习两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