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桔灯文库logo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课《庞大的“家族”》教学设计 (五)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庞大的“家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与技能
1. 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几种常见的动物及其特征。
2. 学生能够理解不同动物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同一家族内的成员。
3. 學生能够使用分类的方法将动物归类,并解释其分类依据。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察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 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的能力。
3. 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2. 增强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3. 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自然的情感。

 二、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常见动物的识别与特征:让学生能够准确识别几种常见的动物,并描述它们的主要特征。
2. 动物分类方法:教授学生如何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并理解分类的意义。

 教学难点
1. 动物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动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特别是同一家族内的成员。
2. 分类依据的理解:让学生能够理解并应用分类的依据,如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等。

 解决策略
 通过丰富的图片、视频资料展示各种动物,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设计互动性强的活动,如角色扮演、分类游戏等,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动物的生活环境和行为特点,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匹配
 讲授法
 介绍动物的基本知识,包括名称、特征、生活环境等。
 讲解动物分类的方法和依据。

 讨论法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不同动物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促进交流和思考。

 实验法
 设计简单的分类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体验分类的过程。
 通过观察标本或模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动物的特征。

 多媒体辅助
 使用PPT、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展示生动的动物世界。
 通过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一段关于动物世界的视频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哪些动物?它们有哪些特征?”引导学生初步思考。

 新课讲授(20分钟)
1. 介绍常见动物:
    展示几种常见动物的图片,如狗、猫、鸟、鱼等。
    逐一介绍每种动物的名称、特征和生活环境。
2. 讲解动物分类:
    介绍分类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讲解分类的依据,如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等。
    举例说明如何根据这些依据进行分类。

 课堂活动(15分钟)
1.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种动物进行深入研究。
    讨论该动物的特征、生活环境和与其他动物的关系。
2. 分类游戏:
    分发动物卡片,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类。
    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分类结果,并解释分类依据。

 课堂练习(10分钟)
 完成教材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课堂小

3秒快速注册或登录,可以免费查看完整的内容!

已有账号登录 10秒注册账号

  •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课《庞大的“家族”》教学设计 (一)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庞大的“家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生物分类的基本概念:学生能够识别并理解生物分类的几个主要类别,如动物界、植物界等。 2. 掌握常见动植物的基本特征:通过观察和讨论,学生能够描述几种常见动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生活环境。 3. 学会使用简单的分类工具:如二歧分类法,帮助学生初步尝试对动植物进行分类。 学习过程与方法 1. 培养观察与记录能力:通过实地考察或视频,训练学生细致观察自然现象,并做好笔记。 2. 发展合作学习技巧:鼓励小组成员间分享信息,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团队协作意识。 3. 锻炼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生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学习各种生物在自然界中的角色,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多样性的重要性。 2. 激发探索自然的兴趣:利用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展示自然界奇妙的生命形态,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 3. 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教育学生尊重每一种生命形式,理解所有生物都是地球大家庭的一部分。 二、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生物分类的基础知识 动植物的主要特征及生活环境介绍 初步掌握二歧分类法的应用 预测难点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抽象的生物分类概念可能较难理解。 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观察相结合,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内容。 解决策略 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材料(如图片、视频)辅助讲解,降低认知难度。 组织户外活动或者模拟实验,增加实践操作机会,加深印象。 设计互动性强的游戏环节,比如“我是小小分类师”,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巩固知识点。 三、优选教学方法匹配 讲授法:简明扼要地介绍生物分类的相关术语及其意义。 讨论法:围绕某一主题开展小组讨论,促进同伴间的信息交流。 探究式学习:安排观察日记写作任务,鼓励学生自主发现身边有趣的生物现象。 游戏化教学:设计“找朋友”、“连连看”等小游戏,寓教于乐,提升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 以一段关于地球上多样生命的短片开场,吸引学生注意力。 提问:“你们知道世界上有多少种不同的生物吗?”引发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庞大的“家族”》。 新知讲解 1. 什么是生物分类? 定义解释 举例说明(如哺乳动物、鸟类) 2. 认识身边的动植物 展示校园内外常见的动植物图片 分析它们各自的特点 3. 如何给生物分类? 介绍二歧分类法 实践练习:选取几样标本,指导学生尝试分类 巩固练习 小组活动:分发一些未知种类的小卡片,要求每个小组利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对其进行归类。 个人挑战:布置一份家庭作业——制作一个小型的生物相册,收录至少五种不同类型的动植物照片,并标注其基本信息。 小结 总结本次课程的核心内容 强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 布置后续学习任务 五、板书设计 ``` 《庞大的“家族”》 一、生物分类 1. 动物界 哺乳类 鸟类 ... 2. 植物界 被子植物 裸子植物 ... 二、动植物特征 1. 动物 特征 生活环境 2. 植物 特征 生长条件 三、二歧分类法 步骤 应用实例 ``` 六、教学资源筹备 实物样本:准备一些典型的动植物标本供学生近距离观察。 多媒体:收集相关的视频片段、动画演示等数字资源,丰富教学手段。 教辅材料:编制配套练习册,包括填空题、选择题等多种题型,帮助学生复习巩固。 七、教学反思与评估 即时反馈:通过提问、测试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长期跟踪:定期检查学生的生物相册进展,给予个性化指导。 教师自省:课后回顾整个授课流程,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调整优化教学方案。

  •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课《庞大的“家族”》教学设计 (二)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课《庞大的“家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生物分类的基本知识: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生物分类的基本概念,如界、门、纲、目、科、属、种等。 2. 识别常见动物和植物的特征:通过观察和讨论,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的动植物,并描述它们的主要特征。 3. 学会使用简单的分类工具:学生能够使用二歧分类法对动植物进行初步分类。 过程与方法 1. 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实物标本或图片,学生能够细致地观察动植物的外部特征。 2. 发展合作学习能力:在小组活动中,学生能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分类任务。 3. 提升信息处理能力:学生能够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并整理成有用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增强环保意识: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并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 2. 激发探索兴趣: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二、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生物分类的基本概念:确保学生理解生物分类的基本层次及其意义。 2. 常见动植物的特征识别:帮助学生掌握常见动植物的主要特征,为后续的分类打下基础。 教学难点 1. 二歧分类法的应用:学生可能在初次接触二歧分类法时感到困惑,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练习来加深理解。 2. 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如何让学生从具体的动植物特征中体会到生物多样性的丰富性,是一个挑战。 三、教学方法匹配 讲授法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生物分类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讲解基本概念:详细解释生物分类的各个层次及其含义。 讨论法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不同动植物的特征,分享各自的发现。 全班交流: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促进全班互动。 实验法 观察实验:提供实物标本或高质量图片,指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动植物的特征。 分类实践:使用二歧分类法对提供的动植物进行分类,实际操作以加深理解。 四、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5分钟) 1. 引入话题:通过一段简短的视频或故事,介绍自然界中的生物多样性。 2. 提问互动:提出问题,如“你们知道自然界中有多少种不同的生物吗?”激发学生的兴趣。 讲授新知(15分钟) 1. 讲解生物分类的基本概念:介绍界、门、纲、目、科、属、种等层次,并举例说明。 2. 展示常见动植物的特征:通过图片和实物标本,展示几种常见的动植物,并指出它们的主要特征。 小组活动(20分钟) 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种动植物进行详细观察和讨论。 2. 记录特征:每组记录所选动植物的主要特征,并准备在全班分享。 全班交流(10分钟) 1. 小组汇报:邀请各小组代表上台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 2. 教师点评:教师对各组的表现进行点评,强调关键点。 分类实践(15分钟) 1. 介绍二歧分类法:通过具体例子,讲解二歧分类法的原理和步骤。 2. 动手实践:学生使用二歧分类法对提供的动植物进行分类,并记录分类过程。 小结与作业(5分钟) 1.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生物分类的重要性和方法。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继续观察家附近的动植物,并尝试对其进行分类。 五、板书设计 ```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 《庞大的“家族”》 一、生物分类的基本概念 1. 界、门、纲、目、科、属、种 2. 举例说明 二、常见动植物的特征 1. 动物特征 2. 植物特征 三、二歧分类法 1. 原理 2. 步骤 3. 实践 ``` 六、教学资源筹备 1. 实物标本:准备一些常见的动植物标本,如昆虫、鸟类、花卉等。 2. 图片:收集高质量的动植物图片,用于展示和讨论。 3. 多媒体素材:制作PPT,包含生物分类的概念、动植物特征及二歧分类法的示例。 4. 分类工具:准备二歧分类表,供学生实践使用。 七、教学反思与评估 反思 1. 教学效果:通过观察学生在上的表现和参与度,评估他们对生物分类的理解程度。 2. 改进措施: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 评估 1. 参与度:记录学生在上的发言次数和质量,评估他们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了解他们在课外的实际应用情况。 3. 小组合作: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通过以上设计,希望能够在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分类技能,同时培养他们对自然界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课《庞大的“家族”》教学设计 (三)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课《庞大的“家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学生能够识别和描述不同种类的动物,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 2. 学生能够理解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原则对常见动物进行简单分类。 3. 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如观察、记录和比较。 学习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察实物和图片,学生能够主动探索和发现动物之间的异同点。 2.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能够学会分享信息、合作解决问题。 3. 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培养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激发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 2.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3. 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相互尊重、协作的精神。 二、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动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学生需要理解生物分类的基本概念,包括门、纲、目、科、属、种等分类单位。 2. 常见动物的特征:学生需要认识并描述不同种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如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等。 教学难点 1. 生物分类的实际应用: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遇到分类困难,特别是在面对形态相似但属于不同类群的动物时。 2. 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学生可能在观察、记录和比较的过程中缺乏系统性和准确性。 解决策略 1. 使用多媒体资源:通过展示丰富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不同动物的特征。 2. 分组讨论和实践: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掌握分类方法,并通过讨论解决分类中的困惑。 3. 教师引导和反馈:教师在上适时引导学生,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反馈。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介绍生物分类的基本概念和常见动物的特征。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察结果和分类思路。 3. 实验法:安排学生进行简单的观察实验,如观察昆虫标本或校园内的小动物。 4. 互动问答: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 四、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5分钟) 引入话题:教师通过展示一段关于动物世界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动物多样性的兴趣。 提问引导: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动物都叫什么名字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讲授新知(20分钟) 讲解生物分类:教师简要介绍生物分类的基本概念,包括门、纲、目、科、属、种等分类单位。 展示实例:通过图片和实物标本,展示不同种类的动物,讲解它们的主要特征。 小组活动(20分钟) 分组观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不同的动物标本或图片,要求他们观察并记录这些动物的特征。 小组讨论:小组内讨论如何根据特征对这些动物进行分类,并尝试绘制简单的分类图。 实践操作(20分钟) 实验观察:带领学生到校园内进行实地观察,寻找并记录校园内的小动物。 数据整理:回到教室后,各小组汇报观察结果,并在全班范围内进行汇总和讨论。 总结回顾(5分钟) 总结要点: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生物分类的重要性和方法。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继续观察家附近的动物,并尝试进行分类。 五、板书设计 ``` 庞大的“家族” 一、生物分类 门、纲、目、科、属、种 二、常见动物特征 哺乳动物 鸟类 爬行动物 昆虫 三、观察与分类 观察方法 分类步骤 四、实践操作 校园观察 数据整理 ``` 六、教学资源筹备 1. 多媒体资源:准备相关视频、图片和PPT。 2. 实物标本:准备各种动物标本或模型。 3. 实验器材:放大镜、记录表、笔等。 4. 教材: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课本及相关参考。 七、教学反思与评估 反思 教学效果:通过观察学生在上的表现和参与度,评估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改进空间:收集学生反馈,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和内容。 评估 表现:通过学生的发言和小组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家庭作业,了解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测试成绩:通过单元测试,全面评估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课《庞大的“家族”》教学设计 (四)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庞大的“家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学生能够了解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掌握动植物的主要特征。 2. 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的动植物种类,并能简单描述它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性。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察、比较和分类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 2. 通过学习生物多样性的知识,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二、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及其应用。 2. 动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常见种类的识别。 教学难点 1. 学生可能在理解复杂的生物分类体系时感到困难。 2. 部分学生可能对某些动植物的生活习性不熟悉,难以准确描述。 解决方案 1. 通过实物展示、多媒体演示等方式,直观地呈现生物分类的过程和结果。 2. 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动植物的主要特征。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向学生介绍生物分类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不同动植物的特征和生活环境。 3. 实验法:通过观察实物标本或视频,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分类的过程。 4.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分类任务。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分钟) 1. 引入话题: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话题,如“同学们,你们知道自然界中有多少种动植物吗?” 2. 激发兴趣:播放一段关于生物多样性的短片,让学生初步感受生物世界的丰富多样性。 新课讲授(20分钟) 1. 生物分类的概念: 讲解生物分类的意义和基本方法。 介绍生物分类的层次结构:界、门、纲、目、科、属、种。 2. 动植物的主要特征: 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介绍常见的动植物种类及其主要特征。 强调动植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实践活动(20分钟) 1. 观察与分类: 提供一些动植物标本或图片,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分类。 每组选择一种动植物,记录其特征并进行简单的描述。 2. 小组讨论: 小组内部讨论所选动植物的生活环境和习性。 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其他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练习与巩固(10分钟) 1. 练习题: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对生物分类的理解。 2. 互动问答:教师随机提问,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并及时纠正错误。 小结与拓展(5分钟) 1. 总结要点: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生物分类的重要性和方法。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生态环境,提出具体的行动建议。 五、板书设计 ``` 庞大的“家族” 一、生物分类 1. 意义 2. 方法 3. 层次结构:界、门、纲、目、科、属、种 二、动植物的主要特征 1. 动物特征 2. 植物特征 三、实践活动 1. 观察与分类 2. 小组讨论 ``` 六、教学资源筹备 1. 实物标本:准备一些动植物标本,如昆虫标本、树叶标本等。 2. 多媒体素材:制作PPT课件,包含动植物的图片和视频。 3. 练习题:准备相关的练习题,用于练习和课后作业。 4. 教具:放大镜、显微镜等辅助工具,便于学生观察细节。 七、教学反思与评估 1.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了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和动植物的主要特征。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活动,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 部分学生在理解复杂的生物分类体系时仍有困难,需要进一步强化。 2. 评估方法: 通过练习和互动问答,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通过小组讨论和汇报,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课后作业,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3. 改进措施: 在后续课程中,增加更多实际观察和实验的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设计更多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相关文档

  •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doc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 骨骼与肌肉课 题1骨骼教学目标过程和方法:· 能通过触摸感觉到皮肤下的骨头· 能够把骨与整个骨骼相联系完成骨骼拼图· 能够通过观察图片推测骨骼作用科学知识:· 知道骨头存在于皮肤下的肌肉内·懂得人的骨骼是由206块骨构成的骨的总和·知道手骨由27块骨构成·懂得骨骼有运动支撑和保护的作用·知道骨的骨干里有骨髓和血管·知道骨的物理特点和生物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恐龙庞大家族.doc

    恐龙的庞大家族繁衍生息的情况它们的特点说明的角度第一代恐龙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生活习性上身体形态上从性情上(其中的)猎食性恐龙从体态习性体表的不断变化上 : : :

  •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doc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光怎样行进?教学资源开发本课是《光与色彩》单元的第一课教材主要让学生在认识光源的基础上探究光的传播路径五年级学生对光源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学生很少会去探究光的传播路径通过本课的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更多的光现象去观察思考甚至自己去探究在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围绕认识光源根据光现象猜想光是怎样行进的通过搜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交流这样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

  •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doc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第一单元 沉和浮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4 造一艘小船5浮力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第二单元 热1热起来了2给冷水加热3 液体的热胀冷缩4 空气的热胀冷缩5金属热胀冷缩吗6 热是怎样传递的7 传热比赛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第三单元 时间的测量1 时间在流逝2 太阳钟3

  •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能量转换教学设计.doc

    #

  •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土壤保护》教学设计.doc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土壤的保护》教学设计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 小学2.学科:科学 苏教 三年级 下学期3.课时:1 4.学生课前准备:(1).课前预习通过百度搜索引擎【 HYPERLINK 】查找与本课相关的搜集土壤为人类所作的贡献人类的破坏土壤的行为和保护土壤的(2).整理自己进行土壤研究的所有并制作卡片教学课题《土壤的

  •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摩擦力》教学设计及心得.doc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摩擦力》教学设计及心得许炳跃第一部分:教学设计内容标准:1. 知道推和拉可以使物体的运动发生变化推和拉都是力力有大小和方向2. 知道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力如风力水力重力弹力浮力摩擦力等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 知道生活中存在摩擦力2. 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力培养1.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2.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3. 运用互联网开展有关摩擦力的专

  •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研究磁铁.doc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研究磁铁 教学资源开发本课是苏教版第五册第三单元《电和磁》的第五课磁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应用也比较广泛学生对磁铁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对磁铁的一些性质还是较模糊本课就是要引导鼓励孩子们对生活中有关磁现象进行探究通过亲历探究磁铁的活动使学生对磁铁的性质和磁力的大小有所发现探究出磁铁的秘密进而比较全面地认识磁铁体验成功的乐趣进而实现科学《课程标准》中制定的

  •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doc

    1食物到哪里去了教学目标: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能够珍爱生命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了解人体的消化过程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教学重点:食物的消化过程是怎样的教学难点:消化器官的各种作用及酶的实验的理解教学准备:1课件23实验材料:碘酒滴管试管淀粉液馒头等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是寒假后老师第一

  •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全册教案.doc

    第一单元 骨骼与肌肉课 题1骨骼教学目标过程和方法:· 能通过触摸感觉到皮肤下的骨头· 能够把骨与整个骨骼相联系完成骨骼拼图· 能够通过观察图片推测骨骼作用科学知识:· 知道骨头存在于皮肤下的肌肉内·懂得人的骨骼是由206块骨构成的骨的总和·知道手骨由27块骨构成·懂得骨骼有运动支撑和保护的作用·知道骨的骨干里有骨髓和血管·知道骨的物理特点和生物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产生从外表探究内部物


客服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