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结》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理解“凝结”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掌握相关词汇和短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培养热爱科学的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凝结”的概念,掌握凝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通过实验观察,理解凝结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1. 多媒体展示:播放自然界中水蒸气凝结成露珠、云雾、雨滴等自然现象的视频片段,引发学生思考。 2. 提问导入:向学生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类似的现象?”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新课讲授 1. 概念讲解: 展示凝结的相关图片和动画,解释“凝结”是指物质从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 引导学生理解凝结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如露珠、冰晶、云雾等。 2. 实验探究: 准备实验材料:烧杯、水、温度计、酒精灯、棉布。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水蒸气在不同条件下如何凝结成水滴。 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凝结过程中的变化。 3. 案例分析: 分析生活中的凝结现象,如冰箱内壁上的霜、空调室内壁上的水珠等。 讨论这些现象是如何发生的,并思考它们对我们的生活有何影响。 巩固练习 1. 填空题:填写凝结过程中涉及的关键步骤和条件。 2. 选择题:判断下列描述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3. 问答环节: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凝结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总结与拓展 1. 归纳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凝结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拓展延伸:
《凝结》教案 系统时间 ``` 当前时间是 (东8区) 北京时间:2024年12月20日,星期五。 ``` 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理解“凝结”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能够识别和解释常见现象中的凝结过程。 掌握描述凝结现象的文字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学会使用图表、图像等多媒体工具来辅助理解凝结的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认识到凝结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凝结的概念及其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 难点:能够准确描述凝结现象,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 三、教学内容 1. 导入新课 展示一张清晨草叶上露珠的照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一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引出“凝结”这一概念,并简要介绍其定义和意义。 2. 探究活动 实验一:水蒸气凝结实验 准备一个装有热水的容器和一个装有冷水的容器。 将容器放置在相对位置,观察水蒸气如何从热水容器转移到冷水中凝结成水滴。 让学生记录实验过程中的观察结果,并尝试用文字描述这一现象。 实验二:空气湿度测量 使用湿度计测量教室内的空气湿度。 讨论空气湿度与凝结的关系,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这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案例分析 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凝结现象,如雨后天空中出现的彩虹、湿衣服晾干等。 讨论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其应用价值。 4. 互动活动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凝结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设计一个简单的项目,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制作一个展示凝结现象的小模型或装置。 四、教学流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展示图片,引入凝结概念。 简要介绍凝结的意义和应用场景。 2. 探究活动(20分钟) 实验一:水蒸气凝结实验。 实验二:空气湿度测量。 3. 案例分析(10分钟) 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凝结现象。 讨论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4. 互动活动(15分钟) 小组讨论凝结现象。 制作凝结现象小模型或装置。 五、板书设计 | 凝结概念 | 水蒸气遇冷转化为液态 | | :: | :: | | 实验一 | 水蒸气凝结实验 | | 实验二 | 空气湿度测量 | | 日常现象 | 雨后彩虹、湿衣服晾干 | 六、多媒体辅助材料 图片:清晨草叶上的露珠、彩虹照片、湿衣服晾干的照片。 视频:凝结过程演示视频。 图表:空气湿度变化曲线图。 七、反思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引导学生分享学习体会和收获。 提出进一步思考的问题,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凝结现象。 八、作业布置 写一篇关于凝结现象的小论文,包括现象描述、科学原理分析及实际应用。 制作一个凝结现象的小模型或装置,并写一份说明书。 九、个性化教学定制 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提供不同难度的题目和活动。 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增加一些拓展性的阅读材料和研究项目。 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凝结现象。 十、注意事项 确保所有使用的图像、图表等素材遵循版权法规。 定期更新教学内容,及时融入最新的教育研究成果和技术应用。
《凝结》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理解“凝结”的概念及其在自然现象中的表现形式,掌握相关词汇和短语的使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探究“凝结”现象的形成原因和条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凝结”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难点:解释“凝结”现象的形成原因和条件。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2. 实验材料:水、冰块、温度计、毛巾、透明玻璃杯等。 3. 课件:包含凝结相关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素材。 4. 学生准备:收集生活中见到的“凝结”现象的照片或视频。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 播放视频:展示自然界中各种“凝结”现象的视频片段,如雾凇、露珠、云朵等。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这些景象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 引入概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与这些现象有关的概念——“凝结”。 二、新课讲授 1. 概念讲解: 定义:“凝结”是指物质从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 举例说明:水蒸气遇冷变成水滴(雾)、冰变成水(霜)等。 2. 多媒体展示: 展示凝结现象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使用动画演示水蒸气如何冷却凝结成水滴的过程。 3. 实验操作: 准备一杯热水和一块冰块。 将冰块放入热水中,观察过程中发生的现象。 记录实验数据,如水温变化、冰块融化速度等。 4. 小组讨论: 分组讨论“凝结”现象在生活中常见的例子。 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并展示收集到的生活照片或视频。 5. 总结归纳: 强调“凝结”现象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提醒学生注意安全,避免实验时烫伤。 三、巩固练习 1. 填空题:根据所学知识,完成关于“凝结”的填空题。 2. 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示例:冬天早晨看到窗户上的冰花是由水蒸气直接凝固形成的。 3. 问答环节:教师提出一些关于“凝结”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回答。 四、小结 1. 回顾要点:简要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拓展延伸:介绍更多与“凝结”相关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五、作业布置 1. 撰写日记:记录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凝结”现象,并尝试解释其原因。 2. 查找:搜集更多关于“凝结”的信息,制作一份小报告。 板书设计 | 凝结 | | | | 定义:物质从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 | | 常见现象:雾、露、霜、雨滴 | | 形成条件:温度降低、饱和蒸汽压下降 | 多媒体辅助材料 凝结现象图片集锦 水蒸气冷却成水滴的动画 学生实验视频 互动实践活动 1. 分组讨论:小组讨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凝结”现象。 2. 角色扮演:模拟气象预报员,播报当天天气情况和可能发生的“凝结”现象。 反思总结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学生反馈:请学生分享对本节课的看法和建议。 注意事项 确保实验安全,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实验器材。 对于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形式。 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凝结》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理解“凝结”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掌握相关词汇和短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培养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凝结”的概念及其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凝结”现象的形成条件和机制。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1. 多媒体展示:播放一段天气变化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云朵、雨滴、露珠等自然现象的变化过程。 2. 提问导入:向学生提问:“你们发现这些自然现象之间有什么联系吗?”鼓励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想法。 新课讲授 1. 概念讲解: 凝结:当水蒸气遇到冷物体时会变成液态,这一过程称为凝结。 凝结点:水蒸气转化为液态水所需的最低温度。 2. 多媒体展示:展示凝结过程的动画,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凝结的概念。 3. 实例分析: 云的形成:解释云是由大量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这些小水滴或冰晶就是水蒸气凝结的结果。 露珠的形成:讲解露珠是如何在夜间形成的,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 雾的形成:说明雾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组成的。 4. 实验探究: 简易实验:准备一杯热水和一个玻璃杯,让学生观察热水上方的蒸汽如何冷却并凝结成水珠。 模拟实验:利用吹风机、湿毛巾等材料制作简易装置,引导学生探究不同条件下凝结现象的变化。 巩固练习 1.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凝结现象,并分享给大家。 2. 知识竞赛:设计一些关于凝结现象的题目,进行知识竞赛,增加趣味性。 小结与作业 1. 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凝结现象的重要性。 2. 作业: 写一篇日记:记录一次自己观察到的凝结现象,并尝试解释其原因。 查找:搜集更多关于凝结现象的信息,了解其在自然界中的其他应用。 板书设计 1. 凝结概念 2. 凝结过程 3. 实验探究 4. 应用实例 多媒体辅助材料 天气变化视频 凝结过程动画 简易实验演示视频 知识竞赛题目 互动实践活动 小组讨论 知识竞赛 注意事项 确保所有使用的多媒体素材来源合法。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
《凝结》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凝结”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掌握相关词汇和短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阅读文本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1. 凝结概念的理解:准确把握凝结的概念,理解其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形式。 2. 凝结现象的应用:了解凝结现象在生活中常见场景及其重要性。 教学难点 1. 凝结现象的观察与记录:指导学生如何细致观察并准确记录凝结现象。 2. 凝结现象的解释与应用:帮助学生从科学角度解释凝结现象,并探讨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2. 实验材料:水、玻璃杯、冰块、温度计、吸管、湿毛巾等。 3. 阅读材料:课文《凝结》,相关科普。 4. 学生分组:每组4人,分配角色:观察员、记录员、发言人、讨论员。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1. 多媒体展示:播放自然界中凝结现象的视频片段,如露珠形成、云朵飘动等。 2. 提问导入:提问学生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凝结现象?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点? 3. 引出课题:引入“凝结”这一概念,解释其含义及重要性。 新课讲授 1. 凝结概念讲解: 展示凝结概念图解,帮助学生理解凝结的基本概念。 结合多媒体展示凝结现象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凝结的形态变化。 2. 凝结现象观察实验: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水滴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 使用温度计测量不同环境下水温的变化,记录实验数据。 小组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3. 凝结现象应用实例: 展示凝结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冰箱除霜、露珠形成等。 分析凝结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小组讨论 1. 凝结现象观察报告:各小组分享实验结果,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及原因。 2. 凝结现象应用讨论:讨论凝结现象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以及这些应用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总结与作业 1. 总结凝结现象: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凝结现象的重要性。 2. 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凝结》,完成阅读笔记。 收集日常生活中的凝结现象照片或视频,制作一个凝结现象展示册。 板书设计 1. 凝结概念 2. 凝结现象观察实验 3. 凝结现象应用实例 多媒体辅助材料 1. 凝结概念图解 2. 自然界中凝结现象视频 3. 实验操作步骤和记录表 4. 生活中凝结现象照片或视频 互动实践活动 1. 观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凝结现象观察实验。 2. 小组讨论: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凝结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反思总结 1. 教学反思:回顾教学过程中的亮点与不足,思考如何改进。 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看法和建议,用于后续教学调整。 注意事项 1. 版权合规:确保所有使用的图像、图表等素材遵循版权法规。 2. 内容质量:教案内容需保持科学性与前沿性,及时融入最新的教育研究成果和技术应用。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学习目标1能设计对比试验探究小水珠的原因2养成合作交流的好习惯3认识凝结现象: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的原因什么是「凝结」当空气温度降低后空气中能容纳水蒸气量变少有些水蒸气会变成小水滴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22 凝 结培养皿烧杯酒精灯试管夹火柴实验方案:1点燃酒精灯2用试管夹夹住其中一块玻璃片放在酒精 灯上加热3在两个装有相同热水的烧杯上一个盖上热玻璃片另一个盖上冷玻璃片4过一会儿观察实验现象做好实 验记录酒精灯使用方法:拿开酒精灯的灯冒放在一边用火柴自下而上点燃酒精灯不要拿酒精灯点燃另一盏酒精灯以免发生危险用外焰加热物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火力发电厂水处理 电化 专用 4320221火力发电厂水处理 电化 专用 火力发电厂锅炉的给水由汽轮机凝结水和锅炉补给水组成4320222火力发电厂水处理 电化 专用 凝结水是锅炉给水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的量占锅炉给水总量的90以上由此可知给水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凝结水的水质因此对于给水质量
#
(1)凝结泵空气门如果运行备用的两台凝结泵空气门最终是共用一根空气管接到凝汽器去的如果备用泵漏空气可能会影响到运行泵的正常运行(共用一根空气管运行泵的空气可能不会被抽走泵体聚集空气致泵运行异常)(2)凝结泵容易汽化汽蚀的原因a凝结水温度(可以忽略过冷却度)是凝汽器排汽压力下的饱和温度即使加上热井水位产生的静压力(这就是为什么凝结泵要装在较低位置的原因)凝结水泵入口的压力还是很低如果水泵流量小
石油大学中能环科水处理材料研试中心工业过程中蒸汽凝结水的再利用中能环科:杨宇程 一凝结水回收利用的意义 二凝结水回收利用的几点要素 三凝结水回收处理过程出现的典型问题 四凝结水处理技术发展历程 五工业评价 六中能环科新型的膜技术 一凝结水回收利用的意义 目前凝结水回收利用状况 凝结水中所含热值在炼化行业的定位 回收利用凝结水中的误区 由于在工艺过程中凝结水有不同程度的污染 直接排放到自然水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凝结水处理凝结水污染的原因1.凝汽器泄漏2.空气漏入携带O2和CO23.热力系统的腐蚀产物4.补给水带入的杂质5.生产返回水和疏水带入的杂质凝结水处理的作用降低锅炉给水的含盐量和腐蚀产物从热力系统中排除盐类改变凝结水中杂质的组成 补给锅炉水带来的盐类┐ ┌凝
凝 结 泵 5 L D T N A - 9长沙凝结泵5LDTNA-9 凝结水泵介绍长沙中联泵业生产厂家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5LDTNA-9 凝结水泵云贵川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发电厂用冷凝泵立式凝结泵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生物质发电利用项目凝结水泵标准型号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垃圾发电余热利用发电采购用凝结水泵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汽轮机配套用凝结水泵立式冷凝水泵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四川省-南
科学(四上)备课课题15凝结单元4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了解对比实验的特点2. 在探究过程中愿意合作与交流3. 认识凝结现象知道水蒸气变成水珠的原因教学重难点1. 水蒸气的凝结2. 因果关系归纳法中的差异法3. 用对比实验探究水蒸气转变成水的条件教学准备1.分组实验器材:相同玻璃杯2个玻璃片2块热水酒精灯火柴小瓷盘等2.演示实验材料:带盖杯子3个冷水热水教学过程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15 凝结金属盘烧杯酒精灯试管夹火柴注意事项:2小心烧杯中的热水避免烫伤3用试管夹夹住金属盘加热时不要用手触摸以免烫伤4加热金属盘时要来回转动速度要快一般10圈左右即可使金属盘受热均匀5认真观察现象 并填写实验记录1酒精的的使用方法返回水蒸气变水实验记录表没有出现小水珠出现小水珠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烧杯热水时间烧杯热水时间热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