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桔灯文库logo

《上下》教学设计 (二)

  《上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概念:学生能够准确理解“上”和“下”的基本含义,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运用能力: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正确使用“上”和“下”进行描述和表达。

 学习过程与方法
1. 观察与体验:通过实物展示和互动游戏,让学生直观感受“上”和“下”的位置关系。
2.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自主探究: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生活中的“上”和“下”的实例,并进行分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兴趣激发:通过有趣的游戏和活动,激发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
2. 文化认同:引导学生认识到“上”和“下”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增强文化认同感。
3. 责任感培养: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二、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理解“上”和“下”的基本含义:确保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这两个词的基本含义。
2. 实际应用:通过实际情境的应用,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上”和“下”。

 教学难点
1. 抽象概念的理解:对于一些低年级学生来说,“上”和“下”的抽象概念可能较难理解。
2. 实际应用的灵活性: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遇到困难,特别是在复杂的情境中。

 解决策略
1. 直观教学:通过实物展示和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上”和“下”的概念。
2. 多感官参与: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3. 情景模拟:通过模拟实际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上”和“下”的用法。

 三、优选教学方法匹配

 讲授法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或视频引入“上”和“下”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概念:详细讲解“上”和“下”的基本含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讨论法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生活中“上”和“下”的实例,鼓励学生互相交流。
 全班分享: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实验法
 实物展示: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上”和“下”的位置关系。
 互动游戏:设计互动游戏,如“找朋友”、“谁在上面”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和应用“上”和“下”。

 自主探究法
 任务驱动:布置任务,让学生在课后寻找生活中的“上”和“下”的实例,并进行记录。
 分享交流:在下一节课中,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细致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5分钟)
 故事引入:讲述一个关于“上”和“下”的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互动:提问学生对“上”和“下”的初步理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讲授新知(15分钟)
 概念讲解:详细讲解“上”和“下”的基本含义,结合图片和实物进行演示。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上”和“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互动游戏(10分钟)
 找朋友: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出一名学生站在讲台上,其他学生根据指令找到“上”或“下”的位置。
 谁在上面:学生围成一圈,教师随机指定一名学生,其他学生根据指令判断该学生的位置。

 小组讨论(10分钟)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生活中“上”和“下”的实例,并记录下来。
 全班分享: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练习巩固(10分钟)
 填空练习:提供一些句子,让学生填入“上”或“下”,并解释其含义。
 情景对话:设计一些情景对话,让学生在对话中使用“上”和“下”。

 小结与作业(5分钟)
 小结回顾: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上”和“下”的重要性。
 布置作业:布置任务,让学生在课后寻找生活中的“上”和“下”的实例,并进行记录,准备在下一节课分享。

 五、板书设计精炼

 板书布局
 标题:《上下》
 

3秒快速注册或登录,可以免费查看完整的内容!

已有账号登录 10秒注册账号

  • 《上下》教学设计(三)

    《上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上下”概念: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描述物体之间的上下关系。 2. 应用“上下”概念: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正确使用“上”和“下”这两个方位词。 学习过程与方法 1. 观察与体验:通过观察实物和图片,体验“上下”概念。 2. 讨论与交流:在小组讨论中分享对“上下”概念的理解,并互相纠正错误。 3. 实践操作:通过游戏和活动,动手操作,加深对“上下”概念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2. 增强合作意识: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 激发学习兴趣:通过有趣的活动和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理解“上下”概念:确保学生能够准确理解“上”和“下”的含义。 2. 应用“上下”概念: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正确使用“上”和“下”。 教学难点 1. 区分“上下”与其他方位词:学生可能会混淆“上下”与其他方位词(如“前后”、“左右”)。 2. 实际应用中的准确性: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出现错误,需要通过反复练习来纠正。 解决策略 1. 多角度讲解:通过多种方式(如实物、图片、视频等)讲解“上下”概念,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 2. 互动游戏:设计互动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不断练习和巩固“上下”概念。 3.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纠正错误,加深理解。 三、优选教学方法匹配 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初步理解“上下”概念。 2. 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加深理解。 3. 实验法:通过实物操作和游戏,让学生亲身体验“上下”概念。 4. 多媒体辅助: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增强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5分钟) 1. 引入话题: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如书架上的书、桌子上的杯子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物品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2. 明确目标:告诉学生本节课将学习“上下”概念,并简要介绍学习内容和目标。 讲授新知(10分钟) 1. 讲解“上下”概念:通过实物和图片,详细讲解“上”和“下”的含义。例如,书在桌子上,书在上面;桌子在地板上,桌子在上面。 2. 示范操作:教师示范如何用“上”和“下”描述物品的位置,并邀请学生模仿。 互动练习(15分钟) 1. 小组讨论: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择一个物品,轮流描述其位置。其他组员可以提出问题或纠正错误。 2. 互动游戏:设计一个“找朋友”游戏,学生手持卡片,卡片上有物品名称和位置(如“书在桌子上”),学生找到对应的位置后站在一起。 实践操作(10分钟) 1. 实物操作:提供一些小玩具和盒子,让学生自己摆放,并用“上”和“下”描述物品的位置。 2. 角色扮演: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扮演物品,另一组描述位置,然后交换角色。 小结与反馈(5分钟) 1. 总结要点: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上下”概念的重要性。 2. 提问反馈:请几位学生分享他们在本节课中学到的内容,并回答他们的问题。 作业布置(5分钟) 1. 家庭作业: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用“上”和“下”描述它们的位置,并记录下来。 2. 预习任务: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思考“前后”和“左右”的概念。 五、板书设计 ``` 《上下》 1. 上:在……上面 例子:书在桌子上 2. 下:在……下面 例子:桌子在地板上 3. 练习: 小组讨论 互动游戏 实物操作 角色扮演 ``` 六、教学资源筹备 1. 教具:小玩具、盒子、卡片 2. 多媒体素材:图片、视频 3. 辅助材料:白板、马克笔、磁贴 七、教学反思与评估 反思 1. 互动:观察学生在上的参与度,是否积极发言和参与活动。 2. 理解程度: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游戏,评估学生对“上下”概念的理解程度。 3. 教学方法:反思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 评估 1. 表现: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口头表扬或鼓励。 2. 作业反馈:批改学生的家庭作业,了解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情况。 3. 持续改进: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 《上下》教学设计(四)

    《上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上下”概念: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描述物体之间的上下关系。 2. 应用“上下”概念: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正确使用“上”和“下”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学习过程与方法 1. 观察与比较: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学会比较不同物体的位置关系。 2.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游戏,增强团队合作能力。 3. 实践操作:通过动手操作和实验,加深对“上下”概念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兴趣,培养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 2. 培养合作精神: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理解“上下”概念:确保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描述物体之间的上下关系。 2. 应用“上下”概念:在实际情境中正确使用“上”和“下”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 1. 抽象概念的具体化:帮助学生将抽象的“上下”概念具体化,通过实际操作和生活实例加深理解。 2. 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引导学生在描述物体位置时,使用准确的语言表达。 解决策略 1. 直观教学:利用实物、图片和多媒体素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上下”概念。 2. 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分层教学法,逐步引导学生从简单到复杂地理解“上下”概念。 3. 互动游戏:通过互动游戏和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三、教学方法匹配 讲授法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和展示图片,引入“上下”概念。 讲解概念:详细讲解“上下”的定义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讨论法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常见的“上下”现象,并进行分享。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物体之间的上下关系。 实验法 动手操作:通过搭建积木、摆放物品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上下”概念。 观察记录: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加深对“上下”概念的理解。 游戏法 互动游戏:设计“找朋友”、“谁在上面”等互动游戏,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游戏,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上下”概念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5分钟) 1. 提问导入:教师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上’和‘下’吗?你们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2. 展示图片:展示一些包含“上下”关系的图片,如树上的鸟、桌子上的书等,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上下”概念。 讲解概念(10分钟) 1. 定义讲解:教师详细讲解“上下”的定义,强调“上”表示在某物的上方,“下”表示在某物的下方。 2. 生活实例: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如“天空在我们的头上,地面在我们的脚下”,帮助学生理解“上下”概念。 小组讨论(15分钟) 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生活中常见的“上下”现象,并记录下来。 2. 分享交流: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动手操作(20分钟) 1. 搭建积木:提供积木,让学生自由搭建,要求他们在搭建过程中描述积木的“上下”关系。 2. 摆放物品:提供一些小物品,让学生自由摆放,并描述物品之间的“上下”关系。 互动游戏(15分钟) 1. 找朋友:设计一个“找朋友”游戏,学生需要找到符合“上”或“下”条件的朋友。 2. 谁在上面:设计一个“谁在上面”的游戏,学生需要快速判断并指出谁在谁的上面。 小结回顾(5分钟) 1. 总结归纳: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上下”概念的应用。 2. 布置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找出家里的“上下”关系,并用语言描述出来。 五、板书设计 ``` 《上下》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提问导入 展示图片 二、讲解概念 定义讲解 上:在某物的上方 下:在某物的下方 生活实例 天空在我们的头上 地面在我们的脚下 三、小组讨论 分组讨论 分享交流 四、动手操作 搭建积木 摆放物品 五、互动游戏 找朋友 谁在上面 六、小结回顾 总结归纳 布置作业 ``` 六、教学资源筹备 教具 积木 小物品(如玩具、文具等) 多媒体素材 包含“上下”关系的图片 视频片段(如动画片中的“上下”场景) 辅助 《上下》概念卡片 练习册 七、教学反思与评估 教学反思 1. 教学效果:通过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评估教学效果。重点学生对“上下”概念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2. 改进措施:根据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例如,如果发现学生在语言表达上有困难,可以增加更多的语言训练环节。 评估方法 1. 观察:通过观察学生在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上下”概念的理解情况。 2. 作业检查: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估他们对“上下”概念的应用能力。 3. 学生反馈:通过问卷调查或个别访谈,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意见,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和掌握“上下”概念,并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应用。同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 《上下》教学设计(五)

    《上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上”和“下”的概念:学生能够准确区分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并能在不同情境中正确使用。 2. 掌握描述上下位置的语言表达:学生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物体之间的上下位置关系。 3. 培养空间感知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增强学生对空间位置的理解和感知能力。 学习过程与方法 1. 观察与实践:通过观察实物和图片,结合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上下位置的概念。 2. 讨论与交流: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游戏与活动:通过各种有趣的游戏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上下位置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观察力和注意力:通过细致观察和认真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 增强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体验到合作的乐趣,培养团队精神。 3. 激发学习兴趣: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理解“上”和“下”的概念: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反复强调和练习。 2. 准确描述上下位置:学生需要在不同情境中能够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 1. 抽象概念的具体化: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抽象的空间位置概念有一定难度,需要通过具体实例进行讲解。 2. 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学生在描述上下位置时,容易出现语言表达不准确的情况,需要教师引导和纠正。 解决策略 1. 多感官参与: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种感官参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2. 情景模拟:通过设置具体的情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上下位置的关系。 3. 反复练习: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学生对上下位置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匹配 讲授法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引入上下位置的概念。 讲解重点:详细讲解上下位置的概念和相关词汇,确保学生理解。 讨论法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生活中常见的上下位置的例子,鼓励学生互相交流。 全班交流:每组选出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实验法 动手操作:提供各种实物(如积木、玩具等),让学生动手摆放,感受上下位置的变化。 情景模拟:设置具体情景(如书架、桌子等),让学生在情景中操作和描述。 游戏法 找朋友:准备一些卡片,上面写有物品名称,学生根据卡片上的提示找到相应的物品并描述其上下位置。 接力赛:分组进行接力比赛,每组成员依次描述一个物品的上下位置,看哪组最快完成。 四、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5分钟) 1. 展示图片:展示一张包含多个物品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哪些物品在上方,哪些在下方。 2. 提问:提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些物品分别在什么位置?” 3. 引出主题:介绍今天的学习主题——“上下”。 新课讲授(10分钟) 1. 定义解释:解释“上”和“下”的概念,并给出具体的例子。 2. 词汇学习:教授相关的词汇,如“在……上面”、“在……下面”等。 3. 示范操作: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上下位置的变化。 练习与巩固(15分钟) 1.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生活中常见的上下位置的例子,每组选出代表分享。 2. 动手操作:提供积木、玩具等实物,让学生动手摆放,感受上下位置的变化。 3. 情景模拟:设置具体情景(如书架、桌子等),让学生在情景中操作和描述。 小结与回顾(5分钟) 1. 总结重点: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上”和“下”的概念及其应用。 2. 提问检测:提问学生几个关于上下位置的问题,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3.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让学生回家继续巩固所学知识。 五、板书设计 ``` 《上下》 1. 定义: 上:在某个物体的上方 下:在某个物体的下方 2. 词汇: 在……上面 在……下面 3. 举例: 苹果在桌子上 书在椅子下面 4. 练习: 找朋友 接力赛 ``` 六、教学资源筹备 1. 实物教具:积木、玩具、书籍、文具等。 2. 图片:包含多个物品的图片,用于导入新课和讲解。 3. 多媒体素材:PPT演示文稿,包含教学内容和练习题目。 4. 卡片:写有物品名称的卡片,用于游戏环节。 七、教学反思与评估 反思 1. 氛围:整体氛围是否活跃,学生是否积极参与。 2. 学生反馈:通过提问和练习,了解学生对上下位置概念的掌握情况。 3. 教学效果:评估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识别改进空间。 评估 1. 即时反馈:通过提问和小测验,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 作业反馈:批改学生的作业,进一步评估他们的掌握程度。 3. 持续优化:根据反馈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不断优化教学设计。

  • 《上下》教学设计(一)

    《上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技能 1. 理解“上下”概念: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描述物体之间的上下关系。 2. 应用“上下”概念: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正确使用“上”和“下”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学习过程与方法 1. 观察与体验: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体验“上下”位置关系。 2. 讨论与合作:在小组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实践与操作: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上下”概念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观察能力:鼓励学生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培养观察能力。 2. 增强合作意识: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 激发学习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理解“上下”概念: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上下”的基本含义。 2. 应用“上下”概念: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正确使用“上”和“下”。 教学难点 1. 抽象概念的具体化:将抽象的“上下”概念具体化,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和应用。 2. 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培养学生在描述“上下”位置关系时的语言表达能力。 解决策略 1. 多感官参与: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参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上下”概念。 2. 实际操作: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上下”概念的理解。 3. 情景模拟:创设生活化的场景,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应用“上下”概念。 三、优选教学方法匹配 讲授法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或图片引入“上下”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讲解要点:详细讲解“上下”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讨论法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生活中常见的“上下”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实验法 动手操作:通过摆放物品、搭建积木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上下”概念。 游戏法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游戏,让学生在互动中体验“上下”位置关系。 四、细致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5分钟) 1. 故事导入:讲述一个关于“上下”概念的小故事,如小猫爬树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2. 提问引入:提问学生:“小猫在哪里?”引导学生用“上”和“下”来回答。 讲授新知(10分钟) 1. 定义讲解:明确“上”和“下”的定义,并通过图片展示具体的例子。 2. 实例分析:展示不同场景中的“上下”位置关系,如书架上的书、桌子上的杯子等。 小组讨论(10分钟) 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生活中常见的“上下”位置关系。 2. 分享交流: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动手操作(15分钟) 1. 准备材料:提供积木、玩具等材料,让学生自由搭建。 2. 操作指导:指导学生在搭建过程中注意“上下”位置关系,如积木的堆叠顺序。 3. 展示作品: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用“上”和“下”描述作品中的位置关系。 角色扮演(10分钟) 1. 情景设置:设置一个简单的场景,如公园里的游乐设施。 2. 角色分配: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小朋友、家长等。 3. 互动表演:学生在场景中互动,用“上”和“下”描述自己和他人的位置关系。 总结巩固(5分钟) 1. 总结回顾: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上下”概念的重要性。 2. 练习:通过简单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上下”概念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精炼 ``` 《上下》教学设计 1. 上下的定义 上:在某物的上方 下:在某物的下方 2. 生活中的例子 书架上的书 桌子上的杯子 3. 小组讨论 分享生活中常见的“上下”位置关系 4. 动手操作 积木搭建 描述位置关系 5. 角色扮演 公园里的游乐设施 互动表演 6. 总结 回顾主要内容 巩固练习 ``` 六、教学资源筹备 1. 教具:积木、玩具、图片、卡片等。 2. 多媒体素材:PPT演示文稿、视频片段、动画等。 3. 辅助材料:工作纸、彩笔、贴纸等。 七、教学反思与评估 教学反思 1. 教学效果:通过观察学生在上的表现,评估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2. 改进空间:记录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思考改进的方法。 3. 持续优化: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不断优化教学设计。 评估方法 1. 观察:观察学生在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2. 小组讨论反馈:收集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反馈意见。 3. 作业评价:通过练习和作业,评估学生对“上下”概念的理解程度。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上下”概念,并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同时,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相关文档

  • 上下教学反思.doc

    《上下》教学反思这节课是让学生认识“上下”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上下前后完整地表达事物的位置关系,体会上下前后位置的相对性。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学习是要将他们日常生活中许多活动规范化、常识经验系统化,因此,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同时,正是通过经验,学生才能经历一个从具体到逐步抽象的过程。在设计教学环节的过程中我就抓住这一点去思考:学生对“上下、前后”并不陌生,都有不同程度

  • 轻负高质-要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pdf

    #

  • 一年级数学前后、上下、左右、教案教学设计.doc

    #

  • 上下》主要教学流程PPT.ppt

    借助风景图再次让学生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的相对性老师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的拖拽功能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操作

  • 上下教学案例(北师大版).doc

    《上下》教学案例一 贴近生活激情引入师:老师发现咱班同学的学习习惯真棒课前准备总是作得这么好那好老师可要考考你们了:你把文具盒放在哪儿了又把数学书放在哪儿了生:我把数学书放在文具盒的下面把文具盒放在数学书的上面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位置与顺序中的上下二 创设情景探究新知1????? 引入情景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今天可是个特别的日子因为今天是森林里的银杏树爷爷100岁生日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为他庆

  • 设计品牌应从包装设计上下功夫.doc

    设计品牌应从包装设计上下功夫  如何让自己的产品不被淹没在琳琅满目的货架上一份漂亮或者独特的包装也许能起到作用  包装设计相当于活广告且往往在消费者决定购买的最后关键时刻发挥作用若是设计出挑那么可以节约相当可观的一笔广告费用对于金融危机背景下广告预算吃紧的企业而言这也不失为一条捷径  一些拥有近百年市场经验的跨国在产品设计方面往往显得游刃有余当他们发现中国消费者对所谓的洋包装敏感度下降时这些跨

  • 上下.doc

    上下教学目标: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和做一做的教学活动学生认识上下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他们的相对性学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难点:体验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教学准备:图片教学过程:玩游戏激趣导入(3分钟)以相反字的游戏导入游戏规则:老师说一个字请同学们说一个意思相反的字师:大(小)多(少)来(去)长(短)上(下)激励:小朋友们可真聪

  • _上下_.ppt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上 课件制作:小学教育(英语x班) 李xx下第一站第二站第三站我们的上下之旅第一站森林里看看现在懒洋洋在其他羊的什么位置跳下水之后呢目录页第二站海 底想一想尼

  • 上下.doc

    上坡和下坡 怀着期望和惧怕的心终于迎接了我的科大生活虽然在开学前就早已来过科大(复试)但对于合肥我很陌生对科大也是如此已经过了好几个月我早已忘记了科大的路线或许分不清东西南北对大多数人是常有的事情但走到十字路口就迷走坡路也迷恐怕世上就少有了吧 骑自行车是记路的最好方法(一个好朋友告诉我的)而且我们住在西校区大部分的课在东校区买自行车刻不容缓必须买辆自行车必须的马上的室友也有要买自行车的于是我

  • 上下.doc

    安庆市外国语学校小学部电子备课纸学 科数学班级102授课教师吴飞授课时间课题上下课型新授课时安排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体会上下的相对性。2、能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情境,描述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3、通过观察、交流等活动,体会上下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能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情境,描述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教学难点在


客服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