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泥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学生能够了解泥鳅的生活习性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捉泥鳅技巧和安全注意事项。 3. 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的水生生物,了解它们之间的生态关系。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2. 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3. 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3. 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其探索自然的好奇心。 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泥鳅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2. 捉泥鳅的基本技巧和安全注意事项。 3. 水生生物的识别和生态关系。 教学难点 1. 学生对泥鳅生活习性的理解和实际操作的结合。 2.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保持安全和卫生。 3. 学生对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的理解。 解决策略 1. 通过多媒体展示和实物观察,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泥鳅的生活习性。 2. 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全程指导并强调安全事项,确保学生安全。 3. 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介绍泥鳅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2. 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和捉泥鳅活动。 3.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加深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理解。 4. 示范法:教师现场示范捉泥鳅的技巧。 5. 互动法:利用多媒体资源和实物展示,增强课堂互动。 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10分钟) 引入话题: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泥鳅的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互动:询问学生对泥鳅的了解,并记录他们的回答。 明确目标: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安排。 讲授新知(20分钟) 讲解泥鳅的生活习性:通过PPT展示泥鳅的形态特征、生活环境和食性等。 介绍生态系统的概念:解释泥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其与其他生物的关系。 安全教育:强调在捉泥鳅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如避免受伤、保持卫生等。 实践活动(40分钟) 分组准备: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必要的工具(如网兜、桶等)。 实地观察:带领学生到校园内的池塘或附近的水域,进行实地观察。 捉泥鳅实践:指导学生使用正确的技巧捕捉泥鳅,并注意安全。 记录观察:要求学生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和感受。 小结与讨论(20分钟) 小组汇报: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和体验。 集体讨论:引导学生讨论泥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其重要性。 总结要点:回顾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强调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作业布置(5分钟) 书面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本次实践活动的心得体会。 拓展任务:鼓励学生查找更多关于水生生物的信息,为下一次课做准备。
《捉泥鳅》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与技能 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捉泥鳅》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2. 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故事中的自然环境,了解泥鳅的生活习性。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口头或书面复述。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增强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3. 通过阅读和写作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互助意识。 3. 引导学生体验农村生活的乐趣,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 二、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故事理解和复述: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并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2. 自然环境的认识:引导学生认识故事中提到的自然环境和生物,特别是泥鳅的生活习性。 教学难点 1. 情感体验: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故事中的快乐和自然的美好。 2. 科学探究:如何通过实验和观察,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解决策略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乡村风光和泥鳅的生活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故事情境。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亲身体验自然环境和泥鳅的生活习性。 互动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内容,增强情感体验。 三、优选教学方法匹配 讲授法 介绍《捉泥鳅》的故事背景和主要情节。 讲解泥鳅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讨论法 分组讨论故事中的关键情节和人物性格。 交流各自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实验法 组织学生进行泥鳅生活习性的观察实验。 通过实验记录和讨论,加深对自然环境的认识。 角色扮演 选择故事中的片段,让学生分角色表演。 通过表演,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 四、细致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一段关于乡村生活的视频或图片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有没有去过农村?见过泥鳅吗?”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讲授与讨论(20分钟) 1. 故事讲解: 朗读《捉泥鳅》的故事,引导学生注意主要情节和人物。 用PPT展示故事中的关键画面,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 2. 小组讨论: 分组讨论故事中的关键情节和人物性格。 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实践活动(20分钟) 1. 观察实验: 准备一些活泥鳅,让学生观察其外观特征和生活习性。 记录观察结果,讨论泥鳅的特点和生活环境。 2. 角色扮演: 选择故事中的一个片段,让学生分角色表演。 通过表演,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 小结与反馈(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捉泥鳅》的读后感或观察报告。 五、板书设计精炼 ``` 《捉泥鳅》教学设计 1. 故事背景 乡村生活 主要人物 2. 关键情节 捉泥鳅的过程 人物的情感变化 3. 自然环境 泥鳅的生活习性 生态环境 4. 实践活动 观察实验 角色扮演 5. 小结 学习重点 作业布置 ``` 六、教学资源筹备 教具 PPT课件 《捉泥鳅》的故事文本 活泥鳅及相关容器 观察记录表 多媒体素材 乡村风光的视频或图片 泥鳅的生活习性相关视频 辅助材料 角色扮演所需的道具 讨论记录表 七、教学反思与评估 反思 本次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如何?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实验和角色扮演环节是否顺利?学生参与度如何? 评估 通过学生的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教学效果。 通过问卷调查或个别访谈,收集学生对本次教学的反馈意见。 根据反思和评估结果,调整和完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捉泥鳅》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与技能 1. 学生能够了解泥鳅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2. 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观察和记录方法,学会如何在自然环境中捕捉泥鳅。 3. 学生能够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保护环境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3. 通过讨论和反思,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增强环保意识。 2.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 3. 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护动物的情感态度。 二、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泥鳅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让学生了解泥鳅的基本特征及其生活环境,为后续活动打下基础。 2. 捕捉泥鳅的方法和技巧:教授学生如何使用简单的工具进行泥鳅的捕捉,确保安全和有效。 教学难点 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学生可能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缺乏深刻认识,需要通过具体实例进行讲解。 2. 环境保护的意义:学生可能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加深理解。 三、优选教学方法匹配 1. 讲授法:教师通过PPT和视频介绍泥鳅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泥鳅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促进互动和思考。 3. 实验法:带领学生到户外进行实地考察和捕捉泥鳅的实验,增强实践体验。 4.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四、细致教学过程规划 1. 导入新课(10分钟) 导入语:教师通过一段关于泥鳅的趣味视频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兴趣。 提问互动:询问学生是否见过或抓过泥鳅,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知讲授(20分钟) PPT展示:介绍泥鳅的基本特征、生活习性及生态环境。 视频观看:播放泥鳅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活片段,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 实践操作(60分钟) 准备阶段:教师分发捕捞工具,并讲解注意事项和安全须知。 实地考察:带领学生到校园内的小池塘或附近的河流边进行实地考察。 捕捉泥鳅:学生分组进行泥鳅的捕捉,教师巡视指导。 记录观察:要求学生记录捕捉过程中的观察结果,包括泥鳅的数量、大小等信息。 4. 讨论(20分钟) 分享经验:各小组汇报捕捉泥鳅的过程和收获。 讨论环节:围绕“为什么我们要保护生物多样性”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5. 小结归纳(10分钟) 总结回顾: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的意义。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泥鳅捕捉经历的小作文,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五、板书设计精炼 ``` 捉泥鳅 1. 泥鳅的基本特征 外形特点 生活习性 2. 生态环境 栖息地 食物来源 3. 捕捉方法 工具准备 安全须知 4. 生物多样性 重要性 保护措施 ``` 六、教学资源筹备 1. 多媒体素材:泥鳅的相关视频、PPT课件。 2. 教具:捕捞网、水桶、手套等。 3. 场地安排:校园内的小池塘或附近的河流边。 七、教学反思与评估 反思 1. 学生参与度:通过观察学生在上的表现,评估其参与度和积极性。 2. 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反馈和作业质量,评估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3. 改进空间:针对上出现的问题,思考改进措施,如增加更多互动环节、优化教学材料等。 评估 1. 自我评估:教师反思自身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找出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2. 学生评估:通过问卷调查或个别访谈,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 3. 同行评估:邀请同事观摩,提供专业意见和改进建议。 通过上述教学设计,希望能够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有关泥鳅的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
《捉泥鳅》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泥鳅的生活习性:学生能够描述泥鳅的外形特征、生活环境及主要食物。 2. 掌握捉泥鳅的基本技巧:学生能够运用正确的工具和方法,安全地捕捉泥鳅。 3. 学会观察与记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记录泥鳅的行为,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过程与方法 1. 培养探究能力: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操作,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其科学探究的能力。 2. 合作学习:在小组活动中,学生能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3. 信息处理:学生能够利用互联网等资源收集相关信息,并进行有效的信息筛选和整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尊重生命: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培养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 2. 环保意识: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引导他们生态平衡,积极参与生态保护活动。 3. 热爱自然: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培养他们亲近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 二、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泥鳅的生活习性:详细讲解泥鳅的生态环境、食性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 2. 捉泥鳅的技巧:介绍并演示如何使用工具(如网兜、桶等)捕捉泥鳅,强调安全操作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 实际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如工具使用不当、捕捉过程中受伤等。需要教师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并在操作过程中给予指导。 2. 数据记录与分析:学生可能在记录和分析数据时感到困难,教师需提供模板和示例,帮助他们掌握相关技能。 三、优选教学方法匹配 讲授法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泥鳅的生态环境和生活习性,引起学生兴趣。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泥鳅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及捕捉技巧,确保学生理解基本概念。 实验法 实地考察:带领学生到池塘或溪流边,实地观察泥鳅的生活环境,增强直观感受。 操作实践:分组进行捉泥鳅的实际操作,教师现场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讨论法 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观察发现和捕捉经验,互相学习,提高合作能力。 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四、细致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10分钟) 1. 展示图片和视频:播放泥鳅在不同环境下的生活场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提问引入:向学生提问:“你们见过泥鳅吗?在哪里见过?它们是怎么生活的?”引发学生的思考。 知识讲解(20分钟) 1. 泥鳅的外形特征:介绍泥鳅的身体结构,如体长、颜色、鳞片等。 2. 生活习性:讲解泥鳅的生活环境、食性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 3. 捕捉技巧:演示如何使用网兜、桶等工具捕捉泥鳅,强调安全操作的重要性。 实地考察(40分钟) 1. 前往考察地点:组织学生前往附近的池塘或溪流边。 2. 观察记录:学生分组观察泥鳅的生活环境,记录泥鳅的数量、行为等信息。 3. 教师指导:教师在现场指导学生如何正确使用工具,确保安全操作。 操作实践(40分钟) 1. 分组操作:学生分组进行捉泥鳅的实际操作,每组配备必要的工具。 2. 教师指导:教师巡视各组,及时纠正错误操作,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3. 记录数据:学生记录捕捉到的泥鳅数量及其他相关信息。 小结与分享(20分钟) 1. 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观察发现和捕捉经验,互相学习。 2. 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反思捕捉过程中的体验,培养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热爱。 五、板书设计精炼 板书布局 ``` 【主题】:捉泥鳅 【知识要点】: 1. 泥鳅的外形特征 体长:约1020厘米 颜色:深褐色 鳞片:细小 2. 生活习性 生活环境:池塘、溪流 食物:水生昆虫、藻类 3. 捕捉技巧 工具:网兜、桶 注意事项:安全第一 【操作步骤】: 1. 观察环境 2. 使用工具 3. 记录数据 【情感态度】: 尊重生命 保护环境 热爱自然 ``` 六、教学资源筹备 教具 网兜:用于捕捉泥鳅 桶:用于存放捕捉到的泥鳅 放大镜:用于观察泥鳅的细节 记录本:用于记录观察数据 多媒体素材 图片:展示泥鳅的外形特征和生活环境 视频:展示泥鳅的生活习性和捕捉过程 PPT:用于讲解和总结 辅助教学资源 参考:提供相关的书籍、文章供学生查阅 网络资源:推荐相关的和视频,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七、教学反思与评估 教学反思 教学效果:通过观察学生在实地考察和操作实践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学习效果。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本次教学活动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建议。 改进措施: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评估方式 观察记录: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实地考察和操作实践中的表现,进行定性评估。 数据记录:检查学生的记录本,评估他们的数据记录和分析能力。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技能,培养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同时增强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捉泥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技能 1. 学生能够了解泥鳅的基本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2. 掌握基本的观察和记录方法,能够描述泥鳅的外部特征。 3. 了解简单的生态平衡概念,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学习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实地考察、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2. 学会使用图表、文字等多种方式记录和展示自己的发现。 3. 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2. 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 体验探究的乐趣,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泥鳅的生活习性:让学生了解泥鳅的栖息地、食性等基本知识。 2. 观察和记录方法:教会学生如何科学地观察并记录泥鳅的特征。 3. 生态平衡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重要性。 教学难点 1. 实地考察中的安全问题:确保学生在户外活动时的安全。 2. 数据收集与分析:帮助学生学会有效收集和分析数据,形成科学结论。 3. 生态保护意识的培养: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付诸行动。 优选教学方法匹配 1. 讲授法:介绍泥鳅的相关知识和生态平衡的概念。 2. 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探讨泥鳅的生活习性和生态保护的意义。 3. 实验法:安排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观察和记录的过程。 4.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丰富内容,增强直观感受。 细致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10分钟) 导入话题:播放一段关于泥鳅生活的短视频,引发学生兴趣。 提问互动:询问学生对泥鳅的已有认知,了解他们的兴趣点。 新课讲授(20分钟) 知识讲解:教师详细介绍泥鳅的生活习性、栖息地以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概念引入:解释生态平衡的概念,举例说明其重要性。 实践活动(50分钟) 分组准备: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配备必要的观察工具(如放大镜、笔记本)。 实地考察:带领学生到校园内的池塘或附近的水域进行实地观察。 数据记录:指导学生记录泥鳅的数量、大小、颜色等特征,绘制简单的生态图。 讨论交流:回到教室后,各小组分享观察结果,讨论发现的问题。 小结与拓展(10分钟) 总结回顾: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观察日记,记录自己在本次活动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感受。 板书设计 ``` 《捉泥鳅》 一、泥鳅的基本知识 1. 生活习性 2. 栖息地 3. 食性 二、观察与记录 1. 工具使用 2. 数据记录 三、生态平衡 1. 定义 2. 重要性 四、实践活动 1. 分组 2. 观察 3. 记录 4. 讨论 五、小结 1. 总结 2. 作业 ``` 教学资源筹备 1. 教具:放大镜、笔记本、彩色笔等。 2. 多媒体素材:泥鳅生活的视频、图片。 3. 场地:校园内的池塘或附近的水域。 4. 安全措施:准备急救包,确保学生在户外活动时的安全。 教学反思与评估 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参与度和兴趣。实地考察环节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但在数据收集与分析方面,部分学生仍需进一步指导。 评估:通过学生的观察日记和表现,可以初步评估他们对泥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未来需要加强数据分析方面的训练,同时继续强化生态保护意识的培养。 改进:考虑增加更多互动环节,如角色扮演等,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优化数据记录表格的设计,使其更易于学生理解和使用。
《捉泥鳅》教学设计 尚桥小学 李淑琴一内容分析:本课是一首富有浓郁的田园风味及生活情趣的台湾校园歌曲歌曲通过对雨后孩子要去捉泥鳅的急切心情的描写展示了一幅动人的田间嬉戏图全曲由六个乐句组成自然小调式一三五等单数小节的节奏基本相同双数小节的节奏略有变化旋律在逐渐变化中层层递进推向高潮生动地描绘出孩童在田间嬉戏的形象二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以轻
《捉泥鳅》教学设计(唱歌课)一教材分析《捉泥鳅》是一首a小调四四拍中速活泼欢快的儿童歌曲歌曲表现了孩子们去捉泥鳅时高兴愉悦的心情歌曲是由四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一二乐句旋律变化重复旋律起伏不大多用级进三四乐句旋律完全重复音区变高二三四乐句最后两小节的旋律也是完全重复的二教学目标1. 喜欢这首歌曲乐于表现歌曲能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 聆听合唱形式的《捉泥鳅》 感受合唱形式丰富的声音效果三教学重
捉泥鳅 今天是4月24日星期五也是一年一度的春游很多同学来的比平时早因为他们跟我一样太兴奋了 在这次春游中我们玩了许许多多有趣的游戏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捉泥鳅 各位同学跟上了晚了就捉不到了导游叫着可是捉什么我们也不知道接着我们来到了池塘里面什么也没有只有一些石头我把手伸进池塘不知什么东西在我指间游过我吓了一大跳仔细一看原来是一条泥鳅因为它们的颜色和池底差不多所以很难发现它
让兴趣与价值齐头并进记大班科学活动《捉泥鳅》设计与反思王辉设计理念:1.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切身的体验与感受做中学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充分操作和体验的平台幼儿在操作中能够不断思考判断发展思维能力2.大班幼儿已经能够发现物体间的规律存在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进行表达教学目标: 1.认识泥鳅的特点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感性经验和朴素认识 2.尝试在特点与追问间建立联系如在捉泥鳅的过程中发现泥鳅很滑
#
我的泥鳅在生物课做蚯蚓实验时我想起了我曾经养的两条泥鳅我养的泥鳅一条黄的一条黑的为了区分我给它们取了个名字一条叫小黄一条叫小黑小黑的非常活泼一天到晚到处游游就算我没放鱼食他也会跳上来看看有没有什么好东西而小黄却好吃懒做的从来不跳上来看看有没有什么好吃的净等小黑把鱼食搞下来才吃好像小黄是老板小黑是员工但我从没看到黄色的老板发工资给黑色的员工我每天中午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喂泥鳅我每次喂六粒每人三粒因为
#
泥鳅养殖的周期概述:水花苗泥鳅泥鳅养殖基地武汉泥鳅养殖联系人:方经理:027-65692588地址:湖北武汉武汉市江汉区发展大道164号科技大厦6楼名称:武汉科创世纪农牧发展有限泥鳅养殖的周期武汉科创世纪农牧发展有限泥鳅是特种水产养殖选好品种是关键我场的水产专家教授和科研技术人员经过数年的攻关培育出农兴16号高产抗病新品种面向全国推广取得了很好的效益近年来泥鳅的养殖热潮不断持续升温
《捉不住的鼬鼠》教学建议一预习要求初读文章查找朱自清的《匆匆》高尔基的《时钟》二把握文章脉络(形)感知思想内涵(神)这篇文章篇幅较长所以无须面面俱到地处理在整体把握的情况下选择一些对能力培养有价值的地方进行研讨如形象化地表述抽象道理的句子1.由文章题目时间片论可见论说的观点并不集中那么通读全文文章中关于时间的论断大致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第一层:开篇到它不愿拆穿这种幼稚的错觉──时间是什么第二层:人们
捉萤火虫 今天吃完晚饭我觉得无聊正想找一些事情做一做这时爸爸对我说:萍萍我昨天看到河边有一些萤火虫现在你可以去看一看啊真的那我就去了我立刻拿了一只瓶子快步跑到那条小河边去看 来到小河边我向四周看去可是我没有看到一只萤火虫正当我有点儿失望的时候突然我看到河中央有一点一闪一闪的亮光咦那是什么东西我盯着那亮点看渐渐地它飞到我这儿来了等到它飞到附近的时候我看清楚了真的是萤火虫啊萤火虫我高兴地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