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马”在古代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掌握“伯乐相马”的典故及其比喻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文本,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提高对人才价值的认识和尊重。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伯乐相马”的寓意,把握文章的主旨思想。 难点:体会作者借马喻人的写作手法,理解其深层含义。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1. 多媒体展示:播放一段关于“伯乐相马”的动画视频,激发学生兴趣。 2. 提问导入: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伯乐相马”的故事,引出本文作者韩愈的名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3. 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感方面的收获。 新课讲授 1.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本内容。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文中提到的“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的含义,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 3. 多媒体展示:展示相关图片和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的形象。 4. 文本解读:引导学生逐段分析文本,理解作者通过“马”这一意象表达的深层次含义。 5.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的对话,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巩固练习 1. 填空题:设计填空题,检验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程度。 2. 短文写作: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短文,谈谈
《马说》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象征意义,掌握文中比喻手法的运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人才的尊重和发现人才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 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象征意义。 2. 掌握文中比喻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1. 深化对“伯乐”和“千里马”象征意义的理解。 2. 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情境,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 多媒体展示:播放一段关于古代伯乐寻找千里马的动画短片。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段视频中的故事吗?(学生回答) 3. 引入: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韩愈的《马说》,看看古人是如何看待人才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多媒体展示:出示全文,学生自由朗读。 2. 检查预习:指名朗读,纠正读音和断句。 3. 小组讨论:讨论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 问题探究: 文章开头为什么要提到“伯乐相马”?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分别表达了什么含义? 为什么说“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 多媒体展示:制作表格,将问题与答案一一对应。 3. 师生互动:针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教师适时引导。 四、拓展延伸 1. 多媒体展示:提供古今中外名人被埋没的故事,如司马迁、曹雪芹等。 2. 讨论交流:思考这些故事与《马说》有何联系,如何正确看待人才。 3. 写作练习:鼓励学生写一篇小短文,表达自己对人才的看法。 五、总结 1. 回顾要点:总结本文的学习要点。 2. 布置作业:课后搜集更多关于人才被埋没的故事,准备下节课分享。 板书设计 | 伯乐 | 马 | 无马 | | :: | :: | :: | | 相马 | 驱驰 | 埋没 | 多媒体辅助材料 1. 动画短片:古代伯乐寻找千里马的故事。 2. 图表:问题与答案对照表。 3. 古今中外名人被埋没的故事。 互动实践活动 1. 角色扮演:分组表演《马说》中的情节,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2. 辩论赛:就“人才是否需要伯乐来发现”这一话题展开辩论。 注意事项 1. 版权合规:所有使用的图像、图表等素材均符合版权法规。 2. 内容质量:教案内容保持科学性和前沿性,及时融入最新的教育研究成果和技术应用。
《马说》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象征意义,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人才被埋没的同情心,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象征意义,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难点:如何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1. 多媒体展示:播放一段关于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的视频,介绍“伯乐相马”的故事,引出本文主题。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指代什么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初读课文 1. 教师指导: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2. 多媒体展示:展示课文中的生字词及其拼音,帮助学生掌握。 3. 分组讨论:小组内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大意,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大致情节。 三、深入研读 1. 多媒体展示:展示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句子的含义。 2. 角色扮演:请几位同学分别扮演“伯乐”、“千里马”、“食马者”,通过表演的方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千里马”为何会被埋没的原因,并思考如何才能让“千里马”得到应有的待遇。 四、拓展延伸 1. 多媒体展示:展示一些历史上被埋没的优秀人才的故事,让学生思考如何才能发现并利用这些人才。 2. 实践活动:组织一次“发现人才”的模拟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寻找身边的“千里马”。 五、总结反思 1. 多媒体展示:回顾本文的主题思想和主要观点。 2. 提问: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和感悟呢? 3. 板书设计:简要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作业布置 1. 阅读任务:课外阅读有关“伯乐相马”的其他故事,写一篇读后感。 2. 写作任务:以“如何发现并利用人才”为主题,写一篇小短文。 板书设计 ``` 《马说》 伯乐:善于识别人才 千里马:有才华的人才 食马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人 ``` 多媒体辅助材料 视频:中国古代“伯乐相马”的故事 图片:古代“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形象 文本:课文原文及相释 注意事项 确保所有使用的图片、图表等素材遵循版权法规。 教案内容需保持科学性与前沿性,及时融入最新的教育研究成果和技术应用。
《马说》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象征意义,掌握文章中的比喻手法和形象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文本,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人才被埋没现象的,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深层含义,体会的情感态度。 难点:把握文章的象征手法,理解对人才被埋没的感慨。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 多媒体展示:播放一段关于“伯乐相马”的动画视频,引出“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伯乐相马”的故事吗?谁能给大家简单讲一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多媒体展示:播放《马说》全文朗读音频,让学生边听边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2. 学生自由发言: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概括文章内容。 3. 教师总结:本文借马之口,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的愤懑之情。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 问题探究: 文章开头提到“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反映了怎样的观点? 为什么将“食马者”比作“不知马”? 2. 小组讨论:针对以上问题,各小组进行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3. 教师点评: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文中蕴含的哲理,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 1. 多媒体展示:展示历史上一些被埋没的“千里马”及其事迹,如司马迁、李时珍等。 2. 学生分享:结合自己的经历或所知,谈谈对“千里马”被埋没现象的看法。 3. 教师总结:鼓励学生勇敢追梦,珍惜机遇,成为自己生命中的“伯乐”。 五、小结 1. 多媒体展示: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伯乐”与“千里马”的象征意义。 2. 布置作业: 写一篇短文,题目自拟,内容围绕“千里马”被埋没的现象展开思考。 阅读相关,了解历史上更多被埋没的“千里马”故事。 板书设计 | 伯乐 | 千里马 | 食马者 | |||| | 识别人才 | 待遇不公 | 摧残人才 | 多媒体辅助材料 动画视频:《伯乐相马》 课文朗读音频 历史人物事迹图片 学生作品展示平台 个性化教学定制 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增加课外阅读量,推荐相关名著;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克服阅读障碍; 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组织相关主题讨论会,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注意事项 确保所有使用的图像、图表等素材均符合版权法规; 定期更新教案内容,确保其科学性和前沿性。
《马说》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理解“马说”的含义,掌握文中重要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文本分析,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人才被埋没的社会现象,激发对公平公正的追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伯乐相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深刻内涵。 难点:如何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问题,并在实践中深化理论认识。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视频,展示不同种类的马,从骏马到野马,再到劣马,引发学生思考:“什么样的马是真正的千里马?”引出本文主题——《马说》。 二、初读课文 1.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停顿和语气。 2. 疏通文意:学生自主翻译课文,小组讨论疑难词句,教师答疑解惑。 三、精读课文 1. 文本解读: 第一段:分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第二段:理解“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所表达的情感。 第三段:探讨“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深刻意义。 2. 多媒体辅助: 展示不同类型的马的图片,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千里马”的概念。 制作表格,对比“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加深理解。 3. 互动活动: 小组讨论: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如何寻找自己的伯乐? 分角色朗读:一人扮演“伯乐”,一人扮演“千里马”,模拟对话,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 1. 名言警句:出示其他关于人才被埋没的名言,如“士为知己者死”、“才子难得,伯乐难寻”等,让学生发表看法。 2. 现实案例:分享一些历史上因缺乏伯乐而错失人才的故事,如诸葛亮未被刘备赏识,韩信未被刘邦重用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成为“伯乐”。 五、总结反思 1. 自我评价:学生自评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 教师点评: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鼓励学生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六、作业布置 1. 写作练习:写一篇短文,讲述自己或身边的人遇到过的一次机遇或挑战。 2. 预习任务:预习下一课内容,了解及其作品背景。 板书设计 | 伯乐 | 千里马 | 真无马 | 知马 | ||||| | 发现 | 识别 | 拒绝 | 选拔 | 多媒体辅助材料 视频:不同种类马的图片展示 图表: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对比 名言警句:关于人才被埋没的名言 实例故事:历史上的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 注意事项 确保所有使用的图像、图表等素材遵循版权法规。 教案内容需保持科学性与前沿性,及时融入最新的教育研究成果和技术应用。
《马说》教案义马市二中 李艳芳教学目的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3.体会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介绍:韩愈 (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人唐代著名文
23马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3了解及文体特征二过程与方法:1加强朗读训练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督促学生疏通词句翻译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的思想情感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 1朗
《马说》教案宁夏中卫市海原县三河中学(黑城中学) 曹英 755200教学目的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体会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3..积累文言词语 4
《马说》教案教学目标: 1掌握短文中主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4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念进行德育教育教学重难点: 1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2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 一 课 时教学内容: 1积累掌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朗读翻译背诵课文教学设计
#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一???????? ? ? 教案背景1 面向学生: 中学 2学科:语文3课时:14学生课前准备:(一)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二) 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三) 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四) 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二???????? ? ? 教学课题教养方面:1掌握短文中主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
28《马说》教案 王小苹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词语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和之其以的用法(2)了解及说这种文体特征(3)熟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所寄予的思想感情2过程与方法(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文言语感和文言文阅读能力(2)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封建社会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昏庸愚妄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2难点:理解作
《马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 疏通文意理解文章蕴含的寓意和的思想感情② 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句式结构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社会实际教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才能以寻找自己的伯乐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句式结构2难点:理解以马喻人的写法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展示有关马的图片导入新课(二)介绍文体及写作背景说是古代
《马说》教案课题马说课时2课型新授执教人赵淑珍教材分析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韩愈《送孟东野序》)韩愈散文中抒发不平之鸣的篇章不少《马说》便是其中之一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马说》通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
《马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读出节奏停顿和重音复习本文重要的文言字词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的思想情感3认识封建社会埋没人才的愚昧无知引导学生思考当今社会下的人才培养二 教学重难点: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的思想情感(重点)2品味文中5个也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难点)三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品析法四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初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