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教学计划 指导思想 本教学计划旨在通过系统性的中国舞教学,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和艺术表现力。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安排,使学生在掌握舞蹈技巧的同时,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学情分析 本次教学对象为小学三年级学生,年龄在89岁之间。该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注重趣味性和互动性,通过游戏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强基础动作练习,逐步提高学生的舞蹈技能水平。 复习安排 为了巩固学生已有的舞蹈基础,将在每学期初安排为期两周的复习阶段。主要内容包括基本功训练(如站姿、手位、脚位)、简单舞蹈组合的复习与强化,帮助学生温故知新,为新学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材分析 选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作为主要教材,该教材内容丰富,涵盖了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舞蹈形式,适合小学生学习。教材分为基础篇、提高篇和表演篇三个部分,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从简单的动作到复杂的舞蹈组合,逐步提升舞蹈技能。 基础篇 教学目标:掌握基本的舞蹈姿势和步伐,熟悉中国舞的基本元素。 教学内容:站姿、手位、脚位、步伐练习、简单的舞蹈组合。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示范和模仿的方式进行教学,配合视频资料辅助学习。 提高篇 教学目标:进一步提升舞蹈技巧,增强舞蹈表现力。 教学内容:复杂步伐组合、舞蹈表情
指导思想 本教学计划以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舞蹈技能为核心,旨在通过系统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掌握中国舞基本功的同时,提高其审美能力和表现力。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技术技巧的训练,更重视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的理解,力求达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学情分析 本次教学对象为小学三年级至五年级的学生,共40人。学生对中国舞有一定的兴趣,但基础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曾接受过短期培训,而另一些则是初学者。整体来看,学生们对舞蹈充满热情,但在动作规范性和表现力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因此,在教学中需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采用分层教学策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 复习安排 1. 第一阶段(第12周):回顾上学期所学的基本步伐和手势,强化记忆,巩固基础。 2. 第二阶段(第34周):复习经典舞蹈片段,重点在于动作的连贯性和表情管理。 3. 第三阶段(第56周):组织小型表演,检验复习效果,增强自信心。 教材分析 本学期选用《中国民族民间舞》作为主教材,该书内容丰富,涵盖了汉族、藏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的舞蹈风格,适合小学生学习。书中不仅有详细的动作解析,还配有视频,便于学生理解和模仿。此外,辅以《少儿舞蹈基础教程》,补充更多基础训练内容,帮助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 课程设置 1. 公共基础课:每周一次,主要教授舞蹈理论知识,包括舞蹈历史、民族舞蹈特点等,旨在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文化底蕴。 2. 专业基础课:每周三次,每次90分钟,集中进行基本功训练,包括软开度练习、步伐训练、手位练习等。 3. 专业课:每周两次,每次120分钟,学习并排练具体的舞蹈作品,强调动作的准确性和情感的表达。 主要教学活动 1. 定期考核:每月进行一次阶段性考核,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观摩学习:每学期组织一次校外观摩活动,观看专业舞蹈演出,开阔学生的眼界。 3. 实践演出:学期末举办一场汇报演出,邀请家长和学校师生共同参与,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时间分配 公共基础课:每周一,90分钟。 专业基础课:每周二、四、六,每次90分钟。 专业课:每周三、五,每次120分钟。 假期安排:寒暑假期间,适当减少训练强度,鼓励学生自主练习,保持状态。 总结 通过上述教学计划的实施,期望学生不仅能在技术层面有所突破,更能深刻理解中国舞蹈的文化内涵,培养良好的艺术修养。同时,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全面发展。
中国舞教学计划 指导思想 本教学计划旨在通过系统性的中国舞蹈教学,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提升学生的身体协调性、艺术表现力和审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具有扎实基本功和创新能力的舞蹈人才为目标,同时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情分析 本次教学对象为小学三年级至五年级的学生,年龄在8至12岁之间。该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但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较短。因此,在教学中需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注意保持活跃度,确保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舞蹈。 复习安排 第一周:回顾上学期所学的基本步伐和手势,通过集体练习加强记忆。 第二周:针对上学期期末测试中的薄弱环节进行专项训练,特别是个别学生在节奏感和动作准确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三周:组织一次小型的复习表演,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并给予及时反馈。 教材分析 教材选择 选用《中国古典舞基础教程》作为主教材,该教材涵盖了中国古典舞的基本步伐、手势、身段动作等内容,适合小学生学习。 教材内容 1. 基本步伐:包括小跑步、碎步、圆场步等,这些是学习中国舞的基础。 2. 手势:如兰花指、掌形等,通过手势的学习,增强学生的肢体语言表达能力。 3. 身段动作:如云手、翻身等,这些动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和柔韧性。 4. 组合动作:将前面学到的基本步伐和手势结合起来,形成简单的舞蹈组合,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教学目标 短期目标:掌握基本的步伐和手势,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舞蹈组合。 长期目标:通过持续的学习和训练,逐步提升学生的舞蹈技艺,培养其对中国古典舞的兴趣和热爱。 课程安排 周次安排 每周两次课,每次课90分钟。 第一学期:重点放在基本步伐和手势的学习上。 第二学期:开始学习身段动作,并逐渐过渡到组合动作的学习。 节假日安排 寒暑假:安排为期一周的集训营,强化训练并进行汇报演出。 国庆节:组织一次校园内的舞蹈展示活动,鼓励学生参与。 实践活动 每月一次的舞蹈观摩活动:邀请专业舞蹈团队来校表演,拓宽学生的视野。 每学期一次的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到社区或敬老院进行舞蹈表演,增强社会责任感。 通过以上教学计划的实施,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中国古典舞的基本技巧,还能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团队合作精神,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中国舞教学计划 指导思想 本教学计划旨在通过系统化的中国舞课程,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性、舞蹈表现力和艺术修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传授舞蹈技巧,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其在未来能够成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艺术人才。 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对象为小学四年级至六年级的学生,年龄范围在9至12岁之间。该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探索欲望,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因此,在教学中需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游戏化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此外,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辅导。 复习安排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我们将定期安排复习课,每两周一次,每次复习课时间为60分钟。复习内容包括基本功训练、已学舞蹈动作的回顾以及舞蹈表演的练习。通过反复练习,增强学生对舞蹈动作的记忆和掌握程度,提高其舞蹈表现力。 教材分析 本次教学选用《中国古典舞基础教程》作为主要教材。该教材涵盖了中国古典舞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动作训练以及经典舞蹈作品赏析等内容。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使用。我们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材中的部分内容,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同时,为了增加教学趣味性,我们还将引入一些生动有趣的视频和舞蹈示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舞蹈技巧。 课程设置 公共基础课 中国舞基础理论(每周2课时):介绍中国舞的历史背景、流派特点及基本术语。 音乐欣赏(每周1课时):讲解与舞蹈相关的音乐知识,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专业基础课 基本功训练(每周3课时):包括柔韧性训练、力量训练和平衡训练等,为后续舞蹈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舞蹈组合练习(每周2课时):教授基础舞蹈组合,逐步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 专业课 经典作品赏析(每周1课时):选取几部经典中国舞作品进行赏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舞蹈背后的文化内涵。 创编与表演(每周2课时):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尝试编排简单的舞蹈作品,并进行表演展示。 主要教学活动 实践活动 舞蹈比赛(每学期1次):组织校内舞蹈比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其舞台表现力。 校外参观(每学期1次):带领学生参观当地剧院或舞蹈学校,拓宽视野,感受专业舞蹈氛围。 社会实践 社区演出(每学期2次):组织学生到社区进行公益演出,锻炼其舞台经验,增强社会责任感。 时间分配 学期安排 第一学期:重点放在基本功训练和基础舞蹈组合学习上。 第二学期:侧重于经典作品赏析和创编与表演,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周课时安排 每周共计11课时,其中公共基础课3课时,专业基础课5课时,专业课3课时。 每学期18周,其中第17周为复习周,第18周为考试周。 总结 本教学计划旨在通过系统的中国舞课程,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使其在享受舞蹈带来的乐趣的同时,也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我们将不断优化教学方法,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快乐中成长,在实践中进步。
中国舞教学计划 指导思想 本教学计划旨在通过系统化的中国舞蹈教育,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身体协调能力,同时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使其不仅掌握舞蹈技巧,还能理解和欣赏中国舞蹈的艺术魅力。 学情分析 针对本班学生年龄跨度较大,舞蹈基础不一的特点,我们将采取分层次教学的方法。对于初学者,侧重基本功训练和舞蹈动作的模仿;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则加强舞蹈表现力和情感表达的训练。此外,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差异,教学中将穿插一些趣味性强的小游戏和互动环节,以提高参与度。 复习安排 为了确保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每个单元结束时将安排一次复习课,通过回顾和练习的方式巩固已学知识。同时,在学期末进行一次综合复习,帮助学生梳理整个学期的学习内容,准备期末考核。 教材分析 本学期使用的教材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程》,该教材涵盖了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传统舞蹈形式,内容丰富多样,适合不同水平的学生使用。教材中的每一个章节都配有详细的图文说明和视频示范,便于学生自学和教师讲解。我们将结合教材内容,适当引入一些经典舞蹈作品和传统节日舞蹈,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和文化内涵。 具体教学计划 第一学期 课程设置 公共基础课:中国舞蹈史(2学时/周)、音乐欣赏(2学时/周) 专业基础课:基本功训练(4学时/周)、民族舞蹈概论(2学时/周) 专业课:汉族舞蹈(4学时/周)、少数民族舞蹈(4学时/周) 主要教学活动 基本功训练:每周两次,每次2小时,集中训练舞蹈基本功,如站姿、手位、步伐等。 舞蹈表演实践:每月组织一次小型演出,让学生有机会展示所学成果。 文化讲座:邀请专家进行中国舞蹈文化的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中国舞蹈的理解。 时间分配 每周总学时:16学时 假期安排:国庆节期间放假一周,春节前后放假两周 考试时间:期中考试安排在第9周,期末考试安排在第17周 第二学期 课程设置 公共基础课:舞蹈编创基础(2学时/周)、舞蹈赏析(2学时/周) 专业基础课:舞蹈剧目排练(4学时/周)、舞蹈理论研究(2学时/周) 专业课:现代中国舞蹈(4学时/周)、舞蹈创作实践(4学时/周) 主要教学活动 舞蹈剧目排练:每周四次,每次2小时,排练经典舞蹈剧目。 舞蹈创作实践:每两周一次,鼓励学生尝试编创自己的舞蹈作品。 校外交流:组织学生参观舞蹈学院或参加舞蹈比赛,拓宽视野。 时间分配 每周总学时:16学时 假期安排:清明节期间放假三天,端午节期间放假两天 考试时间:期中考试安排在第9周,期末考试安排在第17周 通过以上详细的教学计划,我们希望能够在培养学生舞蹈技能的同时,也让他们对中国舞蹈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热爱。
2009年暑假中国舞考级三级班教学计划 一班级特点分析本班的学生年龄为7至8岁大部分学员是春季班老生具有一定的舞蹈基础孩子们的性格都比较活泼好动能积极参与的各种舞蹈活动具有一定的舞蹈表现力二本学期教学重点难点1锻炼 孩子们的舞蹈反映能力及培养音乐想象力2提高孩子们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和表现力3做好三级考级准备后开始学习四级的组合三教学效果能较好地完成组合的各项要求听音乐时能找到节拍动作节拍准
#
《中国舞技巧》教学计划授课教师:杨培服 张明 张辉 冯恒俠一 课程名称:中国舞技巧二 课程性质:专业技能课三 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技巧课是为了使训练达到预期的效果而在基训课有限时间内不能进一步了解的情况下作为基本功训练课的辅助课来对技巧部分进行强化训练四 适用专业:舞蹈表演五 设置目的:技巧课的首要任务是进一步发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增强其肌肉素质 弹跳能力和协调性配合以方法和规
11号感悟中国舞:赵然班级:安管08-2:310801020207感悟中国舞摘要:舞蹈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形式它是人们日常生活思想的结晶展示了不同时代的社会背景生活风貌以及不同地域的民俗风情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五十六个民族铸就了其丰富的文化气息中国舞蹈有其独特的风韵尤其是在当今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步伐机械式前进的时代从繁忙中偷渡出来品尝一下禁果般甜美的中国舞我们得到的将不只是视觉上
#
中国舞蹈考级第二级 一膝盖脚指头(勾绷脚练习) 1训练目的: 勾脚与绷脚的动作形态与脚的灵活性训练.2主要动作及要求:a勾绷脚(单双):勾脚脚尖最大限度的勾起脚跟往远蹬脚与腿部形成勾曲式造型 绷 脚脚腕伸展脚背向上拱脚尖向下压与腿部形成一个流线形造型b交替勾绷脚:双脚同时一勾一绷动作交替进行节奏清晰准确加强双脚协调
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国舞蹈考级》学生报名表考试单位:号 2015年7月24日姓 名性 别民 族照片粘一角便于做证书二寸彩照出生年月年 月 日通讯地址身份证号联系手 机EmailQQMSN教师编 号培训部分舞蹈部分培训单位联系报考级别通
#
什么是中国舞考级北京舞蹈学院是中国唯一的一所舞蹈高等学府自1954年创建以来一面秉承着舞蹈家摇篮的天职进行着舞蹈专业精英教育一面开拓着普及教育天地上一世纪80年代中期依据国家对青少年加强艺术素养教育的方针和政策北京舞蹈学院组织了一批舞蹈教育家和舞者历经二十年的艰辛努力开辟了面对青少年艺术素质教育的一条新路这就是中国舞考级为什么一定要参加北京舞蹈学院的舞蹈考级对北京舞蹈学院的舞蹈考级来说考级并不等于
中国舞蹈考级第六级教材责任编辑:金山1长相思(腿的柔韧练习) 2村居(舞姿练习) 3小骑手(步伐练习) 4萤火虫小夜曲(三拍舞步练习) 5牵牛花象喇叭(东北秧歌) 6侗乡小歌台(侗族) 7小花帽(维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