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桔灯文库logo

《要下雨了》的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三)

  《要下雨了》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技能
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天气变化的基本知识,特别是下雨前的自然现象。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识别出下雨前的常见征兆,如云层变化、湿度增加等。
3. 学生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下雨前的自然现象,并能将这些现象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学习过程与方法
1.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方式,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2. 学生学会使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观察和记录,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
3. 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想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2.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天气变化的基本知识:讲解云层变化、湿度增加等下雨前的自然现象。
2. 观察和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识别下雨前的征兆。
3. 科学记录:教会学生如何使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观察和记录。

 教学难点
1. 理解天气变化的复杂性: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天气变化的多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2. 科学记录的方法:学生可能在记录数据时缺乏条理性和准确性。
3. 实际应用:学生可能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解决方案
 通过多媒体素材展示具体的天气变化现象,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设计详细的实验步骤和记录表格,指导学生进行科学记录。
 通过案例分析和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

 教学方法匹配
 讲授法
 介绍天气变化的基本知识,解释云层变化、湿度增加等现象的原因。
 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实验法
 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如测量空气湿度、观察云层变化等。
 指导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

 讨论法
 分组讨论下雨前的常见征兆,并分享各自的发现。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主题:“你们知道下雨前有哪些征兆吗?”
 展示一些下雨前的自然现象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讲授(15分钟)
 介绍天气变化的基本知识,重点讲解云层变化、湿度增加等现象。
 使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实验操作(20分钟)
 分发实验材料,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如测量空气湿度、观察云层变化等。
 指导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强调科学记录的重要性。

 小组讨论(10分钟)
 分组讨论下雨前的常见征兆,并分享各自的发现。
 每组选出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课堂小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天气变化的基本知识和科学记录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和思考,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板书设计
```
《要下雨了》
一、天气变化的基本知识
1. 云层变化
2. 湿度增

3秒快速注册或登录,可以免费查看完整的内容!

已有账号登录 10秒注册账号

  • 《要下雨了》的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一)

    《要下雨了》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自然界中预示即将下雨的现象及其科学原理。 2. 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常见的天气变化特征,如云层的变化、风速和风向的改变等。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预测简单的天气变化。 学习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精神。 2.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3. 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学会和保护自然环境。 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常见预示下雨的自然现象:包括动物的行为变化(如蚂蚁搬家、燕子低飞)、植物的状态变化(如花瓣闭合)以及气象变化(如云层变厚、湿度增加)。 2. 科学原理的理解:解释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如气压变化、湿度变化等。 教学难点 1. 科学原理的理解: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复杂的气象科学原理可能会有一定难度。 2. 现象与原理的联系:如何将观察到的现象与科学原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解决策略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素材,直观展示自然现象和科学原理。 实验演示: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现象,加深理解。 互动讨论:通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理解,促进相互学习。 教学方法 讲授法 通过教师讲解,介绍常见的预示下雨的自然现象及其科学原理。 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视觉体验。 讨论法 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预示下雨的现象进行研究,并在上分享研究成果。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互动交流,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实验法 设计简单的实验,如“自制湿度计”、“观察蚂蚁搬家”等,让学生亲手操作,感受科学的魅力。 通过实验记录,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理解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 情境导入:播放一段关于下雨前自然现象的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提问引入:提问学生是否注意到视频中的现象,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新课讲授 1. 讲解常见预示下雨的现象: 动物行为变化:蚂蚁搬家、燕子低飞等。 植物状态变化:花瓣闭合、树叶卷曲等。 气象变化:云层变厚、湿度增加、气压下降等。 2. 科学原理讲解: 通过PPT或板书,详细解释每种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举例说明,如气压下降会导致空气上升,形成云层,进而可能引发降雨。 实践活动 1. 分组实验: 小组分工,每组选择一个实验项目进行操作。 实验结束后,每组派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和体会。 2. 户外观察: 组织学生到校园内进行实地观察,记录下他们发现的预示下雨的现象。 回到教室后,分享观察结果,讨论这些现象的原因。 小结 1. 总结回顾: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要知识点。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继续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并记录下来,下次课进行分享。 板书设计 ``` 《要下雨了》 一、常见预示下雨的现象 1. 动物行为变化 蚂蚁搬家 燕子低飞 2. 植物状态变化 花瓣闭合 树叶卷曲 3. 气象变化 云层变厚 湿度增加 气压下降 二、科学原理 1. 气压变化 2. 湿度变化 3. 空气上升 ``` 教学资源筹备 1. 多媒体素材:准备相关的视频、图片和动画,用于展示自然现象和科学原理。 2. 实验材料:准备简易湿度计、放大镜、温度计等实验器材。 3. 教具:制作精美的PPT,辅助教学讲解。 4. 参考书籍:提供一些科普读物,供学生课外阅读。 教学反思与评估 教学反思 优点: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不足: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困难,需要更多的指导和支持。此外,时间有限,有些学生未能充分讨论和分享。 改进措施 加强实验指导:在实验环节,提前准备好详细的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确保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实验。 延长讨论时间:适当调整时间分配,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讨论和分享,以促进深度学习。 个性化辅导: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探究精神和环保意识。

  • 《要下雨了》的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二)

    《要下雨了》的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要下雨了”这一自然现象的科学原理,包括云层变化、气压变化等。 2. 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自然界中预示即将下雨的各种迹象,如动物行为的变化、植物的反应等。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观察天气变化预测降雨的可能性。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等多种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2.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3. 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激发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 通过学习自然现象,引导学生树立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变化,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二、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科学原理的理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要下雨了”的科学原理,包括云层变化、气压变化等。 2. 自然现象的识别:教会学生识别自然界中预示即将下雨的各种迹象,如动物行为的变化、植物的反应等。 教学难点 1. 抽象概念的具体化:如何将抽象的科学原理(如气压变化)具体化,使学生能够直观理解。 2. 实践经验的缺乏:部分学生可能缺乏实际观察和体验的机会,导致难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解决策略 1.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素材,直观展示云层变化、气压变化等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2.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和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预示降雨的现象,增强实践经验。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现象联系起来,加深理解。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 通过教师讲解,系统介绍“要下雨了”的科学原理及相关知识。 讨论法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自然界中预示即将下雨的各种迹象,分享各自的观察和发现。 实验法 设计简单的实验,如模拟云层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亲手操作加深理解。 观察法 安排户外观察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观察和记录预示降雨的现象。 互动问答 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师生互动。 四、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5分钟) 1. 引入话题: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下雨前自然景象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下雨前有哪些自然现象?” 3. 学生发言:邀请几位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和经验。 新课讲授(20分钟) 1. 讲解科学原理:教师详细讲解“要下雨了”的科学原理,包括云层变化、气压变化等。 多媒体辅助:利用PPT、视频等多媒体素材,直观展示相关现象。 板书设计:简洁明了地列出关键知识点,便于学生记录和回顾。 2. 识别自然现象:教师介绍自然界中预示即将下雨的各种迹象,如蚂蚁搬家、燕子低飞等。 图片展示:展示相关的图片和图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小组讨论(10分钟) 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预示降雨的现象进行深入讨论。 2. 记录发现:每个小组记录下他们的观察和发现,并准备汇报。 3. 汇报分享: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或提问。 实验操作(15分钟) 1. 实验准备:教师提前准备好实验器材,如烧杯、水、冰块等。 2. 实验步骤: 模拟云层形成过程:在一个透明容器中倒入热水,然后在容器口放置一块冰块,观察水蒸气上升并在冰块下凝结成小水滴的过程。 学生动手操作:每个小组轮流进行实验,记录观察结果。 3. 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现象,并解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练习(10分钟) 1. 习题练习:发放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个别辅导:教师巡视教室,解答学生的疑问,提供个别辅导。 小结(5分钟) 1. 总结要点: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关键知识点。 2. 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观察并记录一周内天气变化的情况,写一篇观察日记。 五、板书设计 ``` 《要下雨了》 一、科学原理 1. 云层变化 2. 气压变化 3. 其他因素 二、自然现象 1. 动物行为变化 蚂蚁搬家 燕子低飞 2. 植物反应 叶片卷曲 花朵闭合 三、实验操作 1. 模拟云层形成 2. 实验步骤 3. 结果分析 四、练习 1. 习题练习 2. 个别辅导 五、课后作业 1. 观察日记 2. 思考题 ``` 六、教学资源筹备 教具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 PPT课件 视频 实验器材(烧杯、水、冰块等) 辅助材料 图片和图表 观察记录表 习题册 课外资源 自然科普书籍 在线教育资源 天气预报 七、教学反思与评估 教学反思 教学效果:通过反馈和学生作业,评估学生对“要下雨了”的科学原理及自然现象的理解程度。 改进措施: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增加更多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持续优化:定期收集学生意见,不断优化教学设计,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趣味性。 评估方法 表现:观察学生在上的参与情况和互动程度。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观察日记和习题完成情况,评估他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要下雨了”的科学原理及自然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同时激发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 《要下雨了》的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四)

    《要下雨了》的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自然界中常见的下雨前兆。 2. 学生能够理解天气变化与生物行为之间的关系。 3.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记录天气变化的迹象。 学习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察、讨论和实验等多种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天气预测。 3. 学生能够合作完成小组任务,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学会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 3.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核心知识点:自然界中常见的下雨前兆及其科学解释。 2. 核心技能点:通过观察和实验,记录和分析天气变化的迹象。 教学难点 1. 难点一:理解天气变化与生物行为之间的复杂关系。 解决方案:通过多媒体展示和实际案例讲解,帮助学生建立直观认识。 2. 难点二:准确记录和分析天气变化的迹象。 解决方案:提供详细的记录表和指导,分步骤进行实验操作,并在过程中给予及时反馈。 教学方法匹配 1. 讲授法:介绍下雨前兆的基本概念和科学原理。 2. 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分享观察到的天气变化迹象和相关经验。 3. 实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和记录天气变化。 4. 多媒体辅助:利用视频、图片等多媒体素材,增强互动性和趣味性。 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 时间:5分钟 内容: 通过一段关于天气变化的视频引入主题。 提问学生是否注意过下雨前的一些特殊现象,激发兴趣。 讲授新课 时间:10分钟 内容: 介绍自然界中常见的下雨前兆,如云层变化、湿度增加、动物行为等。 解释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小组讨论 时间:10分钟 内容: 分组讨论各自观察到的下雨前兆。 每组选出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实验操作 时间:20分钟 内容: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例如制作简易湿度计,记录不同时间段的湿度变化。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数据。 练习与应用 时间:10分钟 内容: 提供一些天气变化的情境,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天气预测。 全班交流预测结果,教师点评。 小结 时间:5分钟 内容: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强调天气变化与生物行为的关系,以及观察和记录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 ``` 《要下雨了》 1. 下雨前兆 云层变化 湿度增加 动物行为 2. 科学原理 气压变化 水汽凝结 3. 实验 制作简易湿度计 记录数据 4. 应用 天气预测 ``` 教学资源筹备 1. 教具: 简易湿度计材料(纸张、吸水性强的布条、塑料瓶等) 观察记录表 2. 多媒体素材: 关于天气变化的视频 图片展示下雨前的各种迹象 3. 其他辅助资源: 有关天气变化的科普书籍 互联网资源(气象、科普文章等) 教学反思与评估 反思 有效性评估: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小组讨论的表现和实验记录的质量,评估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改进空间:针对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问题,进一步优化实验设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任务。 持续优化:结合学生反馈,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以上设计,《要下雨了》这一课程将不仅帮助学生掌握天气变化的相关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 《要下雨了》的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五)

    《要下雨了》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天气变化的自然现象,特别是下雨前的征兆;理解天气预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学习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如温度计、风向标)进行气象观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其环保意识和责任感;鼓励学生关心周围环境,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细节。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下雨前的各种自然现象及其成因;掌握基本的气象观测方法。 难点:理解气压变化对天气的影响;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情境中。 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师讲解相关科学知识。 讨论法:小组讨论促进思维碰撞。 实验法:通过简单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气压变化等现象。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校园内外的天气变化情况。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不同天气条件下动植物行为变化的小视频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小动物为什么会这样做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要下雨了》。 2. 讲授新知(15分钟) 介绍下雨前常见的几种自然现象(乌云密布、湿度增加、气压下降等),并解释它们背后的科学原理。 展示一些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上述概念。 3. 实践操作(20分钟) 分组活动:每组领取一套简易气象测量工具包(含温度计、湿度计等),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记录当前教室内外的温湿度数据,并分析是否存在下雨迹象。 实验演示:利用水槽模拟大气层内水分凝结的过程,让学生观察“雨滴”是如何形成的。 4. 讨论(10分钟) 围绕“如何根据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预测即将来临的降雨”这一话题展开讨论,鼓励每位同学分享自己的看法。 5. 总结归纳(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要知识点;同时表扬积极参与讨论和实验的学生。 6. 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回家后继续观察未来几天内的天气变化情况,并尝试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做出简单预报,下次上课时汇报结果。 板书设计 ``` 《要下雨了》 一、下雨前的自然现象 1. 乌云密布 2. 湿度增加 3. 气压下降 二、实验观察 1. 温湿度测量 2. 水蒸气凝结实验 三、讨论话题 1. 日常生活中的降雨预测 ``` 教学资源筹备 视频:展示不同天气条件下动植物行为变化的短片 图片:各种下雨前自然现象的照片 简易气象测量工具包(温度计、湿度计等) 实验材料:透明水槽、热水、冷水 教学反思与评估 课后收集学生反馈,了解他们对于本节课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兴趣点所在。 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后续课程安排,比如如果发现大部分孩子对某个特定实验特别感兴趣,则可以考虑增设更多类似实践活动。 定期检查学生完成的家庭作业质量,以此作为评价其掌握情况的一个依据。

相关文档

  • 下雨教学设计.doc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和7个词语认识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下雨前一些小动物的异常表现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

  • 下雨教学设计.doc

    #

  • 下雨教学设计.doc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认识11个生字会写伸很得2读好疑问句感叹句的语气并会仿照课文中的句子写疑问句以及 正 呢这个句式的写法3了解下雨前的一些预兆教学重点:读好疑问句感叹句的语气并会仿照课文中的句子写疑问句以及 正 呢这个句式的写法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理解课题今天我们学习《要下雨了》书空板书:要下雨了齐读课题二检查预习情况孩子们课文预习了吗

  • 下雨教学设计.doc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授课人曹亦甜学科语文学校家朋学校课 题《要下雨了》教学目标1.认识13个生字会写直读准多音字空的读音能借助图片联系生活实际了解阴沉沉潮湿闷得很等词语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问句和感叹句3.知道故事里有哪些动物它们下雨前都在干什么教学重点1.在语境中随文识字并联系实际理解一些词语的意思2.读好问句和感叹句教学难点联系实际理解一些词语的意思教学方法演示讨论读书

  • 下雨教学设计.doc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忙着连忙练习说话   2.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知道下雨前会出现燕子低飞鱼游出水面蚂蚁搬家这三种现象并初步知道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段课文【重点难点】重点是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自然知识难点是了解一些动物下雨前活动现象产生的原因

  • 下雨教学设计.doc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认识割翅膀珠忙淋连雷等12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下雨前一些小动物的异常表现教学重点:认识本课12个生字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教学难点:指导读好对话特别是指导读好疑问语气感叹语气的句子教学过程:揭示课题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幅图片想看一看吗教师出示图晴空问:谁来说一说图上有什么生:图上有无数颗闪闪发光

  • 下雨_教学设计.doc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一启发谈话激趣揭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白兔吗今天上来了一只可爱的小白兔你们想看看吗 1出示课件内容: 小白兔挎着篮子往家跑咦他怎么跑得那么着急呀知道为什么吗 (半信半疑)真的要下雨了吗请接着看 2出示课件内容: 在一阵轰隆隆的雷声后大雨真的下起来了 (惊奇)小白兔是怎么知道要下雨了呢你们想知道吗那就让我们走

  • 下雨教学设计(2).doc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 懂得天气闷燕子低飞小鱼游出水面蚂蚁搬家就要下雨的科学知识初步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2 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新词意思  3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设疑    出示下雨了要下雨了    比较意思对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二初读课文    要下雨了大自然中会出现哪些

  • 下雨教学设计(3).doc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认识16个生字会写了不太也左右6个字认识笔画乚和4个偏旁心   2.认识句号和句子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懂得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主动提供帮助教学重难点:   ①`认识生字识记字形认读字音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投影课程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读课文学习认读字  一.导入新

  • 教学互联网搜索教案_下雨_教学设计.doc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22 Aspose Pty Ltd.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要下雨了》教学设计山东省昌邑市柳疃镇柳疃学区小学 郝立霞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和7个词语认识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下雨前一些小动物的异常表现  教学重点难


客服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