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桔灯文库logo

《比》教学设计 (五)

  《比》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技能目标
1. 理解概念: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比”的基本概念,包括比的意义、比的表示方法(如分数形式、冒号形式)。
2. 应用计算:学生能够熟练进行比的基本运算,包括化简比、求比值、比例的应用等。
3. 问题解决:学生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比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比例问题。

 学习过程与方法目标
1. 自主探究:通过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主动探索比的概念和性质。
2. 归纳总结:学生能够从具体实例中归纳出比的一般规律,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3. 交流讨论: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思考和发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兴趣激发: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并进行有效的沟通。
3. 严谨态度: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比的概念及表示方法:让学生明确比的意义,掌握比的不同表示形式。
2. 比的基本运算: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比的化简、求比值等基本运算。
3. 比例的应用:引导学生将比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1. 比的概念理解:部分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比的抽象概念,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帮助他们建立直观的认识。
2. 比例的应用: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比的知识,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感到困惑,需要通过分步讲解和练习来克服。

 三、优选教学方法匹配
1.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系统地介绍比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方法。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比的应用实例,促进思维碰撞。
3. 实验法:利用实物或多媒体工具,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比的理解。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比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5.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逐步揭示比的本质。

 四、细致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
1. 引入情境: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比的例子,如饮料瓶上的配料比例、地图上的比例尺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例子中的共性是什么?为什么需要用比来表示?

 讲授新知
1. 定义讲解:
    介绍比的定义:两个数相除的结果称为这两个数的比。
    举例说明:如3:4、\(\frac{3}{4}\)等不同形式的表示方法。
2. 性质讲解:
    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非零数,比值不变。
    化简比的方法:找到最大公约数,然后约分。
3. 运算讲解:
    如何求比值:分子除以分母。
    比例的性质:内项积等于外项积。

 互动练习
1. 基础练习:
    给出几个比,让学生进行化简。
    给出几个比例,让学生求解未知数。
2. 拓展练习:
    设计一些实际问题,如调配溶液的比例、地图上的距离换算等,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小结回顾
1. 总结要点:
    回顾比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方法。
    强调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答疑解惑:
    针对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进行互动交流。

 五、板书设计精炼
```
【板书布局】
1. 比的概念
    定义:a:b = \(\frac{a}{b}\)
    表示方

3秒快速注册或登录,可以免费查看完整的内容!

已有账号登录 10秒注册账号

  • 《比》教学设计(一)

    《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技能 1. 学生能够理解“比”的基本概念,包括比例、比值等。 2. 掌握如何通过实际问题情境中应用“比”来解决问题。 3. 能够熟练地进行简单的比例计算,并解决相关问题。 学习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 采用探究式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3. 通过实际操作实验,加深对“比”的理解和记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习惯,增强逻辑推理能力。 2.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其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3. 通过实际案例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重难点解析 重点 理解“比”的概念:明确什么是比例,什么是比值,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掌握比例计算的方法:学会如何根据题目要求快速准确地计算出所需的比例或比值。 应用“比”解决问题:能够在具体情境下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区分不同类型的“比”:比如直接比、反比等,这部分内容对于初次接触的学生来说可能会感到困惑。 复杂问题情境下的应用:当遇到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时,如何从多个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跨学科知识的融合:有时需要结合物理、化学等相关领域的知识来解答某些特定类型的问题。 教学方法匹配 讲授法:首先通过教师讲解引入新知,为后续活动奠定基础。 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某一主题展开小组讨论,促进思想碰撞。 实验法:设计一些简单的小实验,如使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后求其比例关系,帮助学生直观感受抽象概念。 案例分析法:选取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例子作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分析其中涉及的“比”的知识。 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5分钟) 用一个贴近生活的实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比”。例如:“如果两杯水分别装有100ml和200ml,那么这两杯水容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什么数学语言来描述呢?” 新课讲授(20分钟) 定义介绍:解释“比”的含义及其表示方法(分数形式、冒号形式);区分比例与比值的概念。 例题演示:挑选几个典型题目现场解答,展示解题思路及步骤。 知识点拓展:简要提及正比与反比的区别,并给出相应示例说明。 实践操作(25分钟) 分组活动:每组分发一套实验器材(尺子、天平等),让孩子们亲手测量不同物品间的大小、重量差异,并尝试计算其比例。 小组汇报: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分享他们的发现及计算结果,其他同学可以提问或补充意见。 练习巩固(10分钟) 安排几道难度适中的练习题供全班同学独立完成,老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错误。 小结回顾(5分钟) 总结今天学到的主要内容,强调关键点。 邀请几位同学谈谈自己的收获或者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板书设计 ``` 《比》 一、定义: 比:两个数相除的结果 表示方式:a:b 或 a/b 二、性质: 正比:y=kx (k>0) 反比:xy=k (k>0) 三、应用举例: 1. 速度=路程/时间 2. 密度=质量/体积 四、练习 ``` 教学资源筹备 教具:准备足够的直尺、计算器等工具用于实验环节。 多媒体素材:制作PPT课件辅助讲解,内含动画演示部分有助于形象化抽象概念。 参考:提供一些关于“比”的课外阅读材料,供有兴趣深入了解的同学查阅。 教学反思与评估 反思:课程结束后,收集学生反馈,了解他们对于这堂课的看法,特别是对于难点部分的理解程度。 评估:通过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参与度以及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价本次授课效果。同时也要注意记录下那些特别突出的好想法好做法,以便于日后改进完善。

  • 《比》教学设计(二)

    《比》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与技能 1. 学生能够理解“比”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能够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和运算方法,如化简比、求比值等。 3. 学生能够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察、讨论、实验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比”的概念和性质。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推理能力,学会从具体到抽象的思考过程。 3.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认真细致的工作习惯。 3.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比”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2. 化简比和求比值的方法。 3. 应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 学生对于“比”的概念的理解,特别是“比”与分数的区别。 2. 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比”的方法,尤其是复杂情境下的应用。 解决策略 1. 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直观的图形帮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 2. 采用分层递进的方式,逐步加深学生对“比”的理解和应用。 3. 设计多样化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提升解题能力。 三、教学方法匹配 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系统地介绍“比”的概念、性质及运算方法。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比”的理解和应用。 3. 实验法:通过实物或模型,让学生动手操作,直观感受“比”的意义。 4. 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应用“比”解决具体问题。 5. 互动问答法:通过提问和回答,激发学生的思考,增强互动。 四、教学过程规划 1. 导入新课(10分钟) 导入活动: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比例关系(如地图上的比例尺、食谱中的配料比例),引发学生兴趣。 提问:这些例子中有什么共同点?它们是如何表示的? 2. 讲授新知(20分钟) 概念讲解:介绍“比”的定义,强调“比”与分数的区别。 性质讲解:讲解“比”的基本性质,如相等比、反比等。 运算方法:演示如何化简比和求比值,举例说明。 3. 实践操作(20分钟) 小组活动:分组进行实际操作,如测量教室中物体的比例关系,并记录数据。 讨论交流:各组分享测量结果,讨论如何计算和表达这些比例关系。 4. 练习巩固(15分钟) 练习题:提供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包括基础题和应用题。 个别指导: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5. 小结回顾(10分钟) 总结要点: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 布置作业:布置适量的家庭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板书设计 ``` 《比》教学设计 一、概念 定义:a:b = a/b (a, b ≠ 0) 与分数的关系:a:b = a/b 二、性质 相等比:a:b = c:d → ad = bc 反比:a:b = c:d → b:a = d:c 三、运算方法 化简比:a:b = (a÷k):(b÷k) (k为公因数) 求比值:a:b = a/b 四、应用 实际问题示例 地图比例尺 食谱配料比例 ``` 六、教学资源筹备 1. 教具:直尺、量角器、计算器等。 2. 多媒体素材:PPT演示文稿,包含概念图示、实例图片和练习题。 3. 辅助:相关教材、练习册、参考等。 七、教学反思与评估 反思 1. 教学效果:通过观察和学生反馈,评估学生对“比”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改进措施: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增加针对性的练习。 3. 创新元素:尝试引入更多互动环节和实际应用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评估 1. 表现:通过参与度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家庭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测试成绩:定期进行小测验,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比”的概念和应用,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比》教学设计(三)

    《比》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比”的概念: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比”的定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如比例的性质和等比的性质。 3. 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利用“比”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比例分配、相似图形的比例关系等。 学习过程与方法 1. 观察与发现: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发现并总结“比”的概念和性质。 2. 合作探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和探究“比”的实际应用。 3. 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加深对“比”的理解和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数学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 培养合作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培养逻辑思维: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比”的定义与性质:确保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比”的定义,并掌握其基本性质。 2. 实际应用: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比”的知识。 教学难点 1. 比例的概念: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比例的概念,特别是如何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例关系。 2. 复杂问题的解决:学生在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时,可能会遇到困难,需要教师引导和帮助。 解决策略 1. 多角度讲解:通过多种方式(如图表、实例、动画)讲解“比”的概念和性质,帮助学生理解。 2. 分步指导:对于复杂问题,采用分步指导的方法,逐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3. 互动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分享解题思路。 三、优选教学方法匹配 讲授法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比”的概念,引起学生的兴趣。 讲解核心概念:详细讲解“比”的定义和基本性质,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讨论法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生活中“比”的应用实例,并分享讨论结果。 全班交流: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发现和理解,互相启发。 实验法 动手操作:通过实际操作(如测量物体的比例、绘制相似图形),加深学生对“比”的理解。 实验验证:通过实验验证“比”的性质,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多媒体辅助 多媒体展示:使用PPT、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示“比”的应用实例和相关知识点。 互动软件:利用互动软件进行模拟实验和练习,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四、细致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 1. 引入实例: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如地图比例尺、食谱中的配料比例),引出“比”的概念。 2. 提问激趣:提出一些关于“比”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新课讲授 1. 定义讲解:详细讲解“比”的定义,包括什么是比、比的表示方法等。 2. 性质讲解:讲解“比”的基本性质,如比例的性质、等比的性质等。 3.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学生的理解。 小组讨论 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生活中的实例,讨论其中的“比”的应用。 2. 分享交流: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其他学生可以提问和补充。 实践操作 1. 动手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测量物体的比例、绘制相似图形等。 2. 实验验证:通过实验验证“比”的性质,如通过测量不同形状的面积来验证相似图形的比例关系。 练习巩固 1. 练习:布置一些基础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 小组竞赛:组织小组竞赛,通过解答实际问题,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小结 1. 总结回顾: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比”的定义和性质。 2. 布置作业:布置适量的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复习所学内容,并预习下一节内容。 五、板书设计精炼 板书布局 1. 标题:《比》 2. 定义: 比的定义:两个数相除的结果 表示方法:a:b 或 a/b 3. 性质: 比例的性质:a:b = c:d → ad = bc 等比的性质:a:b = c:d → (a+c):(b+d) = a:b 4. 实例: 地图比例尺 食谱中的配料比例 5. 练习题: 基础练习 实际应用题 板书示例 ``` 《比》 1. 定义 两个数相除的结果 表示方法:a:b 或 a/b 2. 性质 比例的性质:a:b = c:d → ad = bc 等比的性质:a:b = c:d → (a+c):(b+d) = a:b 3. 实例 地图比例尺 食谱中的配料比例 4. 练习题 基础练习 实际应用题 ``` 六、教学资源筹备 教具 实物教具:地图、食谱、直尺、量角器等。 实验材料:纸张、彩笔、剪刀等。 多媒体素材 PPT课件:包含“比”的定义、性质、实例等内容。 视频:展示“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互动软件:用于模拟实验和练习的软件。 辅助教材 练习册:包含基础练习题和实际应用题。 参考书籍: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七、教学反思与评估 教学反思 1. 教学效果:通过观察和学生反馈,评估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对“比”的理解程度。 2. 改进措施: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如调整教学方法、增加互动环节等。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的学习体验和建议。 评估方法 1. 测验:通过测验,检测学生对“比”的掌握情况。 2. 作业检查:检查学生的家庭作业,了解他们的学习进度和存在的问题。 3. 小组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比”的概念和性质,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同时,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 《比》教学设计(四)

    《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比”的概念:学生能够明确“比”的定义,了解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掌握“比”的表示方法:学会用分数、小数和百分数表示比,并能进行相互转换。 3. 应用“比”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比例分配、混合物配比等。 学习过程与方法 1.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 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自主探索“比”的性质和应用。 3. 反思性学习:鼓励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学习效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数学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 增强自信心:通过成功的解题体验,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3.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比”的概念及表示方法:确保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表达“比”的概念,熟练掌握其表示方法。 2. “比”的应用: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 “比”的转化:学生在将“比”转化为分数、小数和百分数时容易出错,需要通过大量练习加以巩固。 2. 复杂问题的应用:涉及多个步骤的实际问题,学生可能难以理清思路,需要教师逐步引导。 解决策略 1. 分步讲解:将复杂的知识点分解成若干个小步骤,逐个讲解并进行练习。 2. 实例演示: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比”的应用。 3.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提出疑问,通过讨论解决问题,加深理解。 优选教学方法匹配 讲授法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比”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理论讲解:详细讲解“比”的定义、表示方法及其性质。 讨论法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比”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全班交流: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其他学生可以提问或补充。 实验法 实物操作:通过实际操作(如调配溶液)来理解“比”的应用。 数据记录:指导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分析结果。 练习法 练习:布置适量的练习题,及时反馈和纠正错误。 家庭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细致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 1. 引入情境: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比”的例子,如食谱中的配料比例、地图上的比例尺等。 2. 提问引发思考:问学生这些例子中有什么共同点?引出“比”的概念。 新课讲授 1. 定义讲解:明确“比”的定义,强调其重要性。 2. 表示方法:介绍“比”的三种表示方法:分数、小数和百分数,并进行相互转换的示范。 3. 性质讲解:讲解“比”的基本性质,如相同比值的不同表示形式。 实践操作 1. 实验准备:准备好实验材料(如水、糖、量杯等)。 2. 实验步骤:指导学生按比例调配溶液,记录数据。 3. 数据分析:分析实验结果,讨论“比”的应用。 练习 1. 基础练习:布置一些基础题目,巩固“比”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应用练习: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 小结 1. 回顾重点: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布置作业:布置适量的家庭作业,包括基础练习和应用题。 板书设计精炼 ``` 《比》教学设计 一、比的概念 1. 定义 2. 表示方法 分数 小数 百分数 3. 性质 二、实验操作 1. 材料 2. 步骤 3. 数据记录 三、练习 1. 基础练习 2. 应用练习 四、小结 1. 重点回顾 2. 作业布置 ``` 教学资源筹备 1. 教具:量杯、水、糖、天平、计时器等。 2. 多媒体素材:PPT课件、视频片段(如生活中“比”的应用实例)。 3. 辅助:教材、练习册、实验记录表。 教学反思与评估 反思 1. 教学效果: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练习情况,评估教学效果。 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的学习感受和困惑。 3. 改进措施:根据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 评估 1. 表现:观察学生在上的表现,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和实验。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分析常见错误并进行针对性辅导。 3. 测试成绩:通过单元测试,全面评估学生对“比”的掌握情况。 通过以上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比”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其应用,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相关文档

  • 长短高矮教学设计.doc

    比长短比高矮 教材说明 长短高矮都属于比物体长度的问题只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习惯把水平放置的物体的长度比较叫比长短把垂直摆放的物体的长度比较叫比高矮因此教材把它们安排在一起进行教学 1.长短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长短的概念二是比长短的方法教科书第9页的主题图是一个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观察纸条铅笔和其他物品的活动中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引出长短的概念并通过比较这些物品探索比长短的方法如有的学生是把纸条

  • 长短高矮教学设计.doc

    《比长短比高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经历比长短比高矮的过程掌握比长短比高矮的基本方法(对齐比拉直比)了解还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比长短能用长短高矮来描述日常生活中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比较的过程提高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及合作能力与交往能力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教学重点:掌握比长短比高矮的基本方法(对齐比拉直比)了解还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比长短教学难点:用数格子的方法比长短教学过程:提出问题

  • 课内教学教学设计.doc

    #

  • 尾巴教学设计.doc

    比尾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由读悟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图文结合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观察能力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的口语和说话训练   4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   1理解课文学习生字和相关二类字的音节指导反义词打比方句子好看等的学习   2了解各动物尾巴的特征并与图对应连线   3练习给书中的六种动物画尾巴   4有感情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教学

  • 尾巴教学设计.doc

    《比尾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11个生字会写云公松车巴把6个字认识木八鸟3个偏旁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读好问话的语气3.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 学习重点难点1.认识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读好问句的语气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有关动物尾巴的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多媒体出示美丽的森林图)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们到动物王国去参加一场有趣的比赛比什么呢赶快拼拼吧(播放

  • 认识教学设计.doc

    《认识比》教学设计平桥小学  潘红星教学目标:1.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2.会读比写比知道比的各个部分名称3.渗透变与不变的函数思想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教学难点:沟通比与倍数分数(百分数)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直接出示例1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你会用哪些方法表示它们的之间的关系根

  • 尾巴教学设计.doc

    《比尾巴》教学设计一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尾巴比好把伞认识3个偏旁女 人认识8个生字尾短像猴兔松鸭鼠孔雀 2能正确流利地读短文学习朗读问话的句子会背诵课文 3认识图上的动物了解它们尾巴的特点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句子词语 难点:观察插图再读课文培养学生读书说话能力三教具准备: 投影仪挂图小黑板四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  森林里一年

  • 尾巴》教学设计.doc

    《比尾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认识十二个生字会写云公车三个字认识笔画撇折和三个偏旁矢八鸟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朗读问句   3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激发喜爱动物的情感   4培养表达能力引导孩子学会观察学会发现  教具准备:    六种动物图片生字卡片谜语儿歌歌曲教学过程激情导入新课? ? ?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看那位同学猜得又对又快头上红冠不用栽满身雪白走将来平生不敢轻

  • 高矮教学设计.doc

    比高矮教学内容: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10页的内容做一做及练习一第78题教学目标:1.通过小数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高有矮通过合作交流学会比较物体高矮的一般方法知道高和矮是比出来的2.培养学生观察合作交流的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难点重点: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会比几个物体的高矮教学用具:积木块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评价互动意图一感知物体有高有矮1.引导比较找

  • 尾巴教学设计.doc

    #


客服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