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桔灯文库logo

跷跷板教学设计 (五)

  跷跷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技能
1. 理解杠杆原理:学生能够解释杠杆的基本概念,包括支点、力臂和力的作用。
2. 掌握平衡条件:学生能够运用杠杆平衡公式(力×力臂=力×力臂)解决实际问题。
3. 应用跷跷板模型: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识别并分析类似跷跷板的杠杆结构。

 学习过程与方法
1. 实验探究:通过动手实验,学生能够观察和记录杠杆的工作过程。
2. 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和协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 批判性思维:学生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解释和假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科学兴趣: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2. 实践意识:通过实验操作,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意识。
3. 合作精神: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杠杆原理的理解:确保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杠杆的定义及其基本组成部分。
2. 杠杆平衡公式的应用: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杠杆平衡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跷跷板模型的应用: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识别并分析类似跷跷板的杠杆结构。

 教学难点
1. 杠杆平衡公式的推导:部分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杠杆平衡公式的推导过程。
2. 实际问题的应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时,学生可能会遇到困难。

 解决方案
1. 直观演示:通过实物演示和动画模拟,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杠杆原理。
2. 分步讲解:将复杂的公式推导过程分解为多个步骤,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三、优选教学方法匹配
 讲授法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杠杆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理论讲解:详细讲解杠杆的定义、组成部分及平衡条件。

 实验法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杠杆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数据处理:指导学生处理实验数据,验证杠杆平衡公式。

 讨论法
 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实验结果,提出自己的见解。
 全班交流:各小组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多媒体辅助
 视频演示:播放有关杠杆原理的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互动软件:利用交互式软件进行模拟实验,增强学生的参与度。

 四、细致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5分钟)
 引入话题:通过提问“你们玩过跷跷板吗?”引出杠杆的概念。
 展示图片:展示不同类型的杠杆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杠杆的多样性。

 理论讲解(15分钟)
 定义介绍:讲解杠杆的定义,包括支点、力臂和力的作用。
 公式推导:详细推导杠杆平衡公式,并解释每个符号的意义。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说明杠杆平衡公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实验操作(20分钟)
 分组实验: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配备一套杠杆实验器材。
 实验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设置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操作。
 数据记录: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填写实验报告。

 小组讨论(10分钟)
 讨论主题: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实验结果,分析数据是否符合预期。
 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提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分享交流: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

 课堂小结(5分钟)
 总结要点: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杠杆原理和平衡条件的重要性。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杠杆原理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精炼
```
课题:跷跷板教学设计

一、杠杆原理
1. 定义:支点、力臂、力的作用
2. 平衡条件:力×力臂 

3秒快速注册或登录,可以免费查看完整的内容!

已有账号登录 10秒注册账号

  • 跷跷板教学设计(一)

    跷跷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技能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杠杆原理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能够识别并解释杠杆的三个关键点:支点、动力点和阻力点。 3.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操作,掌握如何调整力臂长度以改变力的效果。 学习过程与方法目标 1. 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通过动手实验探究杠杆原理。 2. 学生能够运用观察、记录、分析等科学方法进行实验研究。 3. 学生能够通过讨论和交流,分享实验结果和发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未知的热情。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会尊重他人的观点。 二、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杠杆原理的理解及应用。 2. 实验操作中力臂长度的调整及其效果。 教学难点 1. 学生对于杠杆原理的抽象理解。 2. 在实验过程中,如何准确测量和调整力臂长度。 解决策略 1. 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杠杆原理,帮助学生建立直观认识。 2. 使用多媒体素材展示杠杆的工作原理,增强视觉效果。 3. 设计分步骤的实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进行实验操作。 4. 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引导,解决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匹配 1. 讲授法:通过讲解杠杆原理的基本概念,帮助学生建立理论基础。 2. 讨论法: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实验结果,促进知识的内化。 3. 实验法:通过动手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杠杆原理的应用。 4.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素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5分钟) 1. 引入话题:通过提问“你们玩过跷跷板吗?”,引发学生的兴趣。 2. 展示图片:展示几张跷跷板的图片,让学生回忆起自己玩跷跷板的经历。 3. 引入概念:简要介绍杠杆原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讲授新知(10分钟) 1. 定义杠杆:讲解杠杆的定义,包括支点、动力点和阻力点的概念。 2. 杠杆分类:介绍不同类型的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并举例说明。 3. 杠杆原理:详细讲解杠杆原理,即力矩平衡条件 \(F_1 \times d_1 = F_2 \times d_2\)。 实验操作(20分钟) 1. 实验准备:分发实验器材(简易杠杆装置、砝码、尺子等)。 2. 实验步骤: 将杠杆固定在支点上。 在动力点和阻力点分别放置砝码,调整位置,使杠杆平衡。 记录力臂长度和砝码重量。 改变砝码重量或力臂长度,观察杠杆的变化。 3. 数据记录:指导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绘制表格。 小组讨论(10分钟) 1. 分享实验结果: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实验数据和发现。 2. 讨论问题:讨论以下问题: 为什么改变力臂长度会影响杠杆的平衡? 如何通过调整力臂长度来改变力的效果? 小结(5分钟) 1. 总结要点:回顾杠杆原理及其应用。 2. 强调重点:强调杠杆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3.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找一个杠杆的例子,并用所学知识解释其工作原理。 五、板书设计 ``` 【跷跷板教学设计】 1. 杠杆的定义 支点 (O) 动力点 (A) 阻力点 (B) 2. 杠杆分类 省力杠杆 费力杠杆 等臂杠杆 3. 杠杆原理 力矩平衡条件: F1 × d1 = F2 × d2 4. 实验步骤 1. 固定杠杆 2. 放置砝码 3. 调整力臂 4. 记录数据 ``` 六、教学资源筹备 1. 教具:简易杠杆装置、砝码、尺子、天平。 2. 多媒体素材:杠杆原理的动画视频、跷跷板的图片。 3. 实验记录表:用于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七、教学反思与评估 1. 教学反思: 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通过小组讨论,了解学生对杠杆原理的理解程度。 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如时间分配是否合理,实验指导是否清晰等。 2. 评估方式: 通过实验报告的形式,评估学生对杠杆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讨论和提问,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通过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杠杆原理的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杠杆原理,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 跷跷板教学设计(二)

    跷跷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学生能够理解杠杆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能够识别并解释杠杆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支点、动力臂和阻力臂。 3.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操作,验证杠杆原理,并能计算简单的杠杆平衡条件。 学习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察、讨论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 2.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未知的热情。 2.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事实的态度,养成严谨的科学精神。 3. 培养学生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了解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重难点解析 重点 1. 杠杆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 杠杆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及其作用。 3. 杠杆平衡条件的计算。 难点 1. 杠杆平衡条件的计算,特别是涉及多个力的情况。 2. 将杠杆原理应用于实际问题,如设计和制作一个简易的跷跷板。 解决策略 1. 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验,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杠杆原理。 2. 通过分步骤的讲解和练习,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杠杆平衡条件的计算方法。 3. 通过小组合作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杠杆原理的理解。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通过PPT展示和教师讲解,介绍杠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和想法,促进互动交流。 3. 实验法:通过动手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杠杆的工作原理,增强理解和记忆。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生活中的杠杆实例,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5. 任务驱动法:布置具体的任务,如设计和制作一个简易的跷跷板,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10分钟) 引入话题:通过一段关于儿童在公园玩跷跷板的视频,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杠杆原理。 提问互动: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跷跷板是如何工作的?有哪些类似的装置? 讲授新课(20分钟) 讲解杠杆原理:通过PPT展示,讲解杠杆的基本概念、杠杆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支点、动力臂、阻力臂)及其作用。 实例分析: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杠杆实例,如剪刀、天平、撬棍等,帮助学生理解杠杆的应用。 实验操作(30分钟) 实验准备:每组学生领取实验材料,包括木板、支架、砝码等。 实验步骤: 1. 搭建一个简易的杠杆模型。 2. 放置不同重量的砝码,观察杠杆的平衡情况。 3. 记录实验数据,计算杠杆平衡条件。 小组讨论: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杠杆平衡的规律。 练习巩固(20分钟) 练习题:提供一些关于杠杆平衡条件的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小组互评:学生互相检查答案,讨论解题思路。 小结回顾(10分钟) 总结要点: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杠杆原理的重要性。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设计一个简易的跷跷板,并说明其工作原理。 板书设计 ``` 跷跷板教学设计 一、杠杆原理 1. 定义 2. 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支点 动力臂 阻力臂 3. 应用实例 二、实验操作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步骤 3. 实验结果 三、杠杆平衡条件 1. 计算公式 2. 例题 四、小结 1. 重点回顾 2. 作业布置 ``` 教学资源筹备 1. 教具:木板、支架、砝码、绳子等实验材料。 2. 多媒体素材:PPT演示文稿、视频、图片。 3. 辅助:实验指导手册、练习题集。 教学反思与评估 教学实施后的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参与度,记录学生在实验操作和讨论中的表现。 评估方法:通过提问、实验报告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杠杆原理的理解程度。 改进措施: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策略,如增加更多的实验环节或提供更多实际应用的例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 跷跷板教学设计(三)

    跷跷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技能 1. 理解杠杆原理:学生能够解释什么是杠杆,识别杠杆的三个基本部分(支点、力点和重点),并能用简单的数学公式表达杠杆平衡条件。 2. 应用杠杆原理: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学生能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如调整跷跷板的平衡。 学习过程与方法 1. 探究式学习: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自主发现杠杆原理及其应用。 2.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和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3. 反思总结:学生在实验后进行总结,提炼出关键知识点,并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科学兴趣: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增强探索自然现象的好奇心。 2. 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在团队中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 3. 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培养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二、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杠杆的基本概念:支点、力点和重点的位置及作用。 2. 杠杆平衡条件:力臂和力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调整这些因素使杠杆达到平衡。 教学难点 1. 抽象概念的理解:杠杆原理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难以直观理解。 2. 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能遇到测量不准确或操作不当的问题,导致实验结果偏差。 解决策略 1. 使用直观教具:通过实物模型和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杠杆原理。 2. 逐步引导实验:教师在实验前详细讲解步骤,并在实验过程中巡回指导,确保每个小组的操作正确。 三、优选教学方法匹配 讲授法 引入新课:通过故事或生活实例引出杠杆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理论讲解:详细讲解杠杆的定义、分类及其平衡条件,结合实例说明其应用。 讨论法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常见的杠杆实例,并尝试分析其工作原理。 全班分享: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其他同学补充或提问,促进互动交流。 实验法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跷跷板平衡实验,记录数据并分析结果。 实验报告: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和结论,反思实验中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四、细致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10分钟) 1. 情境导入:通过一个关于孩子们玩跷跷板的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杠杆原理。 2. 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孩子可以轻松地把另一个孩子翘起来?跷跷板是如何保持平衡的? 新课讲授(20分钟) 1. 定义杠杆:介绍杠杆的定义,展示杠杆的三个基本部分(支点、力点和重点)。 2. 杠杆分类:讲解杠杆的三种类型(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并举例说明。 3. 杠杆平衡条件:通过公式 \(F_1 \times d_1 = F_2 \times d_2\) 介绍杠杆平衡条件,解释力臂和力的关系。 实验操作(40分钟) 1. 实验准备:每组学生领取实验器材(跷跷板模型、砝码、尺子等)。 2. 实验步骤: 调整砝码的位置,使跷跷板达到平衡。 记录不同位置下的力臂长度和砝码重量。 分析数据,验证杠杆平衡条件。 3. 实验记录:学生填写实验记录表,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 小结与反思(15分钟) 1. 小组汇报: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分享实验过程中的经验和困难。 2. 教师总结:教师总结杠杆原理的关键点,强调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3. 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化学生对杠杆原理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精炼 ``` 【标题】跷跷板教学设计 【杠杆定义】 支点 (O):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力点 (F):施加力的作用点 重点 (L):承受重物的作用点 【杠杆分类】 省力杠杆:\(d_1 > d_2\) 费力杠杆:\(d_1 < d_2\) 等臂杠杆:\(d_1 = d_2\) 【杠杆平衡条件】 \[F_1 \times d_1 = F_2 \times d_2\] 【实验步骤】 1. 准备实验器材 2. 调整砝码位置 3. 记录数据 4. 验证平衡条件 ``` 六、教学资源筹备 教具 跷跷板模型 砝码 尺子 天平 实验记录表 多媒体素材 杠杆原理动画视频 生活中杠杆实例图片 PPT演示文稿 七、教学反思与评估 反思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实验中的积极性,记录他们的表现。 实验效果:检查学生的实验记录表,评估他们对杠杆原理的理解程度。 改进措施: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实验步骤,提高教学效果。 评估 测验:设计几道选择题和简答题,检测学生对杠杆原理的掌握情况。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报告,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分析的合理性。 小组评价:通过小组互评的方式,了解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 通过上述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杠杆原理的知识,还能培养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 跷跷板教学设计(四)

    跷跷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杠杆原理:学生能够理解并解释杠杆的基本概念,包括支点、力臂和力的作用。 2. 应用杠杆原理: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实际操作,运用杠杆原理解决简单问题。 3. 计算力矩:学生能够计算不同条件下杠杆的力矩,并进行简单的平衡分析。 学习过程与方法 1. 观察与实验: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 2.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反思与总结:通过讨论和课后作业,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激发兴趣:通过有趣的实验和互动活动,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2. 培养科学精神: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3. 增强实践意识: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杠杆原理的理解:确保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杠杆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作用。 2. 力矩的计算:通过实例和练习,使学生掌握力矩的计算方法。 3. 实验操作: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理解和应用杠杆原理。 教学难点 1. 力矩的概念:力矩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物理意义。 2. 平衡条件的应用:在实际问题中,如何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计算和分析。 3. 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实验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操作不规范的问题,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解决策略 1. 多角度讲解:通过图形、动画和实物演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力矩的概念。 2. 分步骤引导:将复杂的平衡条件分解为多个小步骤,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计算。 3. 实验指导:提供详细的实验指导手册,并在实验过程中进行实时指导,确保学生操作的准确性。 三、教学方法匹配 讲授法 引入新课:通过简短的讲授,介绍杠杆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 知识点讲解:详细讲解杠杆的组成、力矩的计算方法以及平衡条件。 实验法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杠杆实验,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杠杆原理的理解。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讨论法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交流: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和心得体会,促进知识的共享和交流。 互动法 提问与回答:在讲授过程中,适时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和回答。 互动游戏:设计一些互动游戏,如“谁是最佳杠杆设计师”,增加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10分钟) 引入话题:通过一个有趣的视频或故事,引入杠杆的概念。 提问激发兴趣:提问学生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杠杆装置,激发他们的兴趣。 知识点讲解(20分钟) 杠杆的定义:讲解杠杆的基本概念,包括支点、力臂和力的作用。 力矩的计算:通过公式和实例,讲解力矩的计算方法。 平衡条件:介绍杠杆的平衡条件,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实验操作(30分钟) 实验准备:分发实验器材,介绍实验目的和步骤。 实验操作:学生按照实验指导手册进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讨论实验结果。 小组讨论(20分钟)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分享交流:每组选一名代表分享讨论结果,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或提问。 小结(10分钟) 总结要点: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杠杆原理的重要性和应用。 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并思考杠杆在生活中的更多应用。 五、板书设计 板书布局 标题:《跷跷板教学设计》 主要知识点: 杠杆的定义 力矩的计算公式 平衡条件 实验步骤: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讨论题目: 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实验结果分析 板书示例 ``` 《跷跷板教学设计》 1. 杠杆的定义 支点 力臂 力的作用 2. 力矩的计算 公式:M = F × d 示例:... 3. 平衡条件 条件1:... 条件2:... 4. 实验步骤 目的:... 器材:... 步骤:... 5. 讨论题目 杠杆的应用 实验结果分析 ``` 六、教学资源筹备 教具 杠杆模型:用于展示杠杆的基本结构。 实验器材:尺子、砝码、弹簧秤等。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用于播放视频和展示PPT。 多媒体素材 视频:关于杠杆原理的科普视频。 PPT课件:包含杠杆原理的讲解、实验步骤和讨论题目。 辅助材料 实验指导手册:详细记录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反思与评估 教学反思 教学效果:通过学生的表现和实验结果,评估教学效果。 改进措施: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看法。 评估方法 观察:观察学生在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作业批改:通过批改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问卷调查:发放问卷,收集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和建议。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和掌握杠杆原理,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应用。同时,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相关文档

  • 跷跷板教学设计.doc

    学校: 教师:课题:跷跷板教学时间: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物体有轻有重逐步加深对轻重的感受和理解2.使学生体会到物体的轻重和物体的体积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3.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学重点: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够分辨什么样的物体轻什么样的物体重教学难点:1.通过中介物体等量代换

  • 跷跷板.doc

    《跷跷板》说课稿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_跷跷板》 HYPERLINK : t _blank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_跷跷板_》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_二_单元_比较_第_3_节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是_比较轻重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_比较大小多少高矮长短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内容选取了学生身边常见的感兴趣

  • 跷跷板》ppt.ppt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lspjy轻 重轻重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lspjy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lspjy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lspjy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lspjy○○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ls

  • 跷跷板.doc

    安庆市外国语学校小学部电子备课纸学 科数学班级101授课教师王文好授课时间929课题跷跷板课型新授课时安排1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1、经历物体两两间的轻重比较过程,初步学习三个物体最轻与最重的比较。2、结合生活经验,在掂一掂等活动中,进一步体验两个物体之间的轻重比较。教学重点掌握比较轻重的方法。教学难点三个物体最轻与最重的比较。教学方法辅助

  • 跷跷板.ppt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跷 跷 板谁重谁轻○○○○○===○

  • 跷跷板.ppt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lspjy轻重跷跷板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lspjy这是为什么呢谁最轻谁最重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lspjy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lspjy故事大王字典哪本轻哪本重怎么判断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lspjy

  • 跷跷板》ppt.ppt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lspjy重轻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lspjy轻重比较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lspjy比重比轻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lspjy比重比轻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lspjy最轻最重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

  • 跷跷板.doc

    更多请号:梅语文梅更多请号:梅语文梅跷跷板【教学内容】 跷跷板(比轻重) 课型 新授课【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 2能力目标: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教学过程】一小实验感受重量1引入:今天我们一起做个

  • 跷跷板.doc

    跷跷板【教学目标】1.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2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教学重点】会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教学难点】轻重的含义以及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小实验感受重量引入:今天我们一起做个小实验有兴趣吗将一名同学叫到讲台上两臂侧平举将不同重量的两个书包同时放到手臂上提问:大家观察这位同学你

  • 跷跷板10.doc

    一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班级: : 组名: 上课时间: 月 日课题跷跷板课型新授课备课教师严娟娟执教严娟娟备课日期学习目标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让学生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和理解重点难点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让学生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和理解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一份导学案主要导学


客服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