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大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一、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技能 1. 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基本定义:学生能够准确描述等腰三角形的特征,包括两条边相等。 2. 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如底角相等、顶角平分线垂直于底边等。 3. 学会证明等腰三角形的相关定理:学生能够运用几何证明方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学习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索: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模型和动手操作,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 合作学习与讨论: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学习,共同探讨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归纳总结:学生能够从具体实例中归纳出一般性的结论,并进行逻辑推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养成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2. 激发学习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对几何学的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3.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底角相等、顶角平分线垂直于底边、高线和中线重合等。 2. 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几何问题。 教学难点 1. 几何证明方法的理解与应用:学生在证明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困难,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逐步引导来帮助他们理解。 2. 综合应用:将多个性质结合起来解决复杂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解决策略 1. 多角度讲解:通过多种方式(如图示、动画、实物模型)讲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2. 分步指导:在证明过程中,采用分步骤的方法,逐步引导学生完成证明,降低难度。 3. 练习巩固:通过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熟练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三、教学方法匹配 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及相关定理,使学生初步了解课程内容。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交流和合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 实验法:利用实物模型或几何画板软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感受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4. 归纳法: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中归纳出一般性的结论,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 情境引入: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等腰三角形实例(如建筑、装饰品等),引发学生的兴趣。 复习旧知:回顾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为新课做好铺垫。 新课讲授 1. 定义讲解: 介绍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强调两条边相等的特点。 通过图示和实物模型,让学生直观感受等腰三角形的形状。 2. 性质讲解: 详细讲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包括底角相等、顶角平分线垂直于底边、高线和中线重合等。 利用几何画板软件演示这些性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性质证明: 选取一个典型的性质(如底角相等)进行证明,引导学生逐步完成证明过程。 让学生尝试独立证明其他性质,教师适时给予指导。 练习巩固 1. 基础练习:提供一些基础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点。 2. 综合练习:设计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问题,让学生将多个性质结合起来解决问题。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互相学习。 小结 总结回顾: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大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一、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技能 1. 理解并掌握:学生能够准确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包括底边上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三线合一。 2. 应用能力: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几何问题,如求解角度、长度等问题。 学习过程与方法 1. 自主探究:通过动手操作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2.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3. 实践验证:通过实验和实际问题解决,加深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理解和记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激发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几何学的兴趣。 2. 培养严谨性:通过严格的逻辑推理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精神。 3. 提升自信:通过成功的解题体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二、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明确等腰三角形的概念,理解其基本特征。 2.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三线合一的性质。 3. 应用等腰三角形性质解决问题: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解决相关几何问题。 教学难点 1. 理解三线合一的性质:学生可能难以直观理解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三线合一的性质。 2. 应用性质解决问题:在实际问题中,学生可能难以灵活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 解决策略 1. 直观演示: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直观展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帮助学生理解三线合一的概念。 2. 分步讲解:通过分步骤讲解,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3. 实例演练:提供多种类型的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三、优选教学方法匹配 讲授法 概念讲解:通过讲授法,清晰地讲解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确保学生理解基本概念。 示例分析:结合具体例题,详细分析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讨论法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互动:通过提问和回答,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增强互动效果。 实验法 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折纸、剪纸等方式,亲手制作等腰三角形,直观感受其性质。 验证性质:通过实验验证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四、细致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 1. 复习旧知:回顾三角形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2. 引入新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建筑物、桥梁等)引入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讲授 1. 定义讲解:明确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强调其特征。 2. 性质讲解: 三线合一: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直观展示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三线合一的性质。 其他性质:讲解等腰三角形的其他性质,如底角相等等。 3. 例题分析:结合具体例题,详细分析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练习 1. 基础练习:提供一些基础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 拓展练习:设计一些综合性较强的练习题,鼓励学生合作讨论,提高应用能力。 小结与反馈 1.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2. 反馈:通过提问和讨论,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疑问,巩固学习成果。 五、板书设计精炼 ```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 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称为等腰三角形。 2. 性质: 底边上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三线合一。 底角相等。 3. 例题分析: 例1:已知等腰三角形ABC,AB=AC,求证∠B=∠C。 例2:已知等腰三角形ABC,AB=AC,AD是BC边上的高,求证AD也是BC边上的中线和角平分线。 4. 练习题: 基础练习:... 拓展练习:... ``` 六、教学资源筹备 1. 多媒体课件:准备包含等腰三角形定义、性质及例题的PPT课件。 2. 实物模型:准备等腰三角形的实物模型,用于直观展示。 3. 练习题集:准备包含基础练习和拓展练习的习题集。 4. 实验材料:准备折纸、剪纸等材料,供学生动手操作。 七、教学反思与评估 教学反思 1. 教学效果:通过观察和学生反馈,评估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理解程度。 2. 改进措施:根据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优化教学设计。 评估方法 1. 测试:通过小测验,检测学生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反馈:通过批改作业,了解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 学生评价:通过问卷调查或个别访谈,收集学生对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意见和建议,持续改进教学策略。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大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技能 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基本定义及其性质。 2. 学生能够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证明、计算等。 3. 学生能够识别和绘制等腰三角形,并能进行相关的几何变换。 学习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 2. 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3. 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通过实际问题的应用,增强学生对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意识。 3.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精神。 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明确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 2.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包括底角相等、高线中线重合等重要性质。 3. 等腰三角形的实际应用: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加深对性质的理解。 教学难点 1. 性质的推导与证明:学生可能在理解和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遇到困难。 2. 综合应用:如何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灵活应用于复杂问题的解决中。 解决策略 通过直观的几何模型和动态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性质的推导过程。 设计分层次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从简单到复杂地应用性质。 优选教学方法匹配 1. 讲授法:系统讲解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及其推导过程。 2. 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共同探讨问题。 3. 实验法:利用几何工具(如直尺、圆规)进行动手操作,验证性质。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几何题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性质的应用。 细致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 1. 情境导入: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等腰三角形实例,引发学生兴趣。 2. 复习回顾:回顾三角形的基本知识,为新课做铺垫。 讲授新知 1. 定义讲解:明确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 2. 性质讲解: 底角相等 高线中线重合 顶角平分线也是高线和中线 3. 性质推导:通过几何模型和动态演示,详细讲解性质的推导过程。 实践操作 1. 动手实验:学生使用直尺和圆规绘制等腰三角形,并验证其性质。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场景,并分享结果。 巩固练习 1. 基础题:完成课本上的基础练习题,巩固对性质的理解。 2. 拓展题:提供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题目,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小结 1. 总结回顾:梳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关键点。 2.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精炼 ```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一、定义 两边相等的三角形 二、性质 1. 底角相等 2. 高线中线重合 3. 顶角平分线也是高线和中线 三、推导 几何模型 动态演示 四、应用 例题1 例题2 ``` 教学资源筹备 1. 教具:直尺、圆规、三角板等几何工具。 2. 多媒体素材:PPT课件、几何软件(如GeoGebra)。 3. 辅助:教材、练习册及相关参考。 教学反思与评估 反思 互动是否充分? 学生对性质的理解是否到位? 实验环节是否顺利? 评估 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了解学生对性质的掌握情况。 通过作业和测验,评估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收集学生反馈,持续优化教学策略。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大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定义及其性质。 2. 能够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求角度、边长等。 3. 学会证明等腰三角形的相关定理,并能运用这些定理进行推理和证明。 学习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利用几何工具(如直尺、量角器)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3.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培养自信心和成就感。 3. 通过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 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明确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包括两边相等、底角相等等基本特征。 2.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如底角相等、三线合一等。 3. 相关定理的应用:熟练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求角度、边长等。 教学难点 1. 等腰三角形性质的理解:学生可能在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遇到困难,特别是“三线合一”这一概念。 2. 证明题的解题技巧:学生在进行证明题时,可能会感到无从下手,需要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证明方法和步骤。 解决方案 1. 多角度讲解:通过多种方式(如图示、动画、实例)讲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2. 分步指导:将复杂的证明题分解为多个小步骤,逐步引导学生完成证明过程。 3. 互动练习:通过小组讨论、互动问答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理解。 教学方法匹配 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示范等方式,系统地介绍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想法,促进相互学习。 3. 实验法:利用几何工具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验证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多媒体辅助:利用PPT、动画等多媒体手段,直观展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证明过程。 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 引入话题: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如建筑物、艺术品等)引出等腰三角形的概念。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等腰三角形的特点和性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1. 定义讲解: 教师讲解:介绍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强调两边相等和底角相等的特点。 学生记录:要求学生做好笔记,记录关键概念。 2. 性质讲解: 教师讲解:详细讲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如底角相等、三线合一等。 图示辅助:通过图示和动画展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 定理证明: 教师演示:选择一个典型的证明题,进行详细的证明过程演示。 学生模仿:要求学生模仿教师的步骤,尝试独立完成证明。 练习巩固 1. 基础练习: 题目设置:提供一些基础的填空题和选择题,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 学生解答:学生独立完成题目,教师巡视指导。 2. 综合练习: 题目设置:提供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题目,涉及多个知识点。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学生展示:邀请部分小组展示他们的解题过程,其他学生进行点评。 小结回顾 总结要点: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应用。 学生反馈:询问学生是否有疑问或困惑,及时解答。 布置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一、定义 1. 两边相等 2. 底角相等 二、性质 1. 底角相等 2. 三线合一 高线 中线 角平分线 三、典型证明 例1: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 1. 已知:△ABC中,AB = AC 2. 求证:∠B = ∠C 3. 证明步骤: 作高AD 利用全等三角形 得出结论 ``` 教学资源筹备 1. 几何工具:准备直尺、量角器、圆规等几何工具,供学生使用。 2. 多媒体设备:准备好投影仪、电脑和PPT,用于展示图示和动画。 3. 教材和:提供教材、练习册和相关参考,方便学生查阅。 4. 实物模型:制作或购买一些等腰三角形的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教学反思与评估 反思 教学效果:通过观察和学生反馈,评估学生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理解程度。 改进措施: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调整教学方法和步骤,提高教学效果。 评估 表现: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作业反馈: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他们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 测试成绩:通过单元测试,全面评估学生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掌握情况。 通过以上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大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一、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技能目标 1. 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及其性质。 2. 能够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包括证明和计算。 3. 熟练使用几何工具(如直尺、圆规)绘制等腰三角形。 学习过程与方法目标 1. 培养观察与推理能力:通过观察图形,归纳总结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 发展合作学习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提升问题解决能力: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激发学习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 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通过规范的几何证明,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3. 增强自信心:通过成功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二、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底角相等、顶角平分线也是底边的中线和高。 2.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根据边长关系或角度关系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等腰三角形。 教学难点 1. 性质的应用:如何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灵活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2. 证明过程的理解:理解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过程,特别是涉及全等三角形的部分。 解决策略 1. 多角度讲解:通过多种方式(如图形、动画、实例)讲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帮助学生理解。 2. 分步骤练习: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多个小步骤,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3. 互动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和师生互动,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 三、优选教学方法匹配 讲授法 适用场景:介绍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实施方式:教师通过PPT展示图形和性质,结合板书进行详细讲解。 讨论法 适用场景:探讨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及证明过程。 实施方式:分组讨论,每组选出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实验法 适用场景:通过实验验证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实施方式:学生使用直尺和圆规绘制等腰三角形,并测量角度和边长,验证性质。 合作学习法 适用场景:解决复杂的几何问题。 实施方式: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题目,教师巡回指导。 四、细致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 时间:5分钟 内容: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方法: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等腰三角形图形(如屋顶、标志牌等),提问学生这些图形的特点。 新课讲授 时间:20分钟 内容:讲解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及判定方法。 方法: 通过PPT展示等腰三角形的图形和性质。 板书重点内容,强调关键点。 举例说明性质的应用,如证明两个角相等。 实践操作 时间:15分钟 内容:学生动手绘制等腰三角形,并验证其性质。 方法: 分发直尺和圆规,指导学生绘制等腰三角形。 学生测量角度和边长,记录数据。 小组讨论,分享发现。 练习巩固 时间:10分钟 内容: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方法: 分发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小组内互相检查答案,讨论错误原因。 教师点评,解答疑问。 小结回顾 时间:5分钟 内容: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方法: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应用。 强调学习方法和注意事项。 布置课后作业,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五、板书设计精炼 ```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 定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 2. 性质: 底角相等 顶角平分线是底边的中线和高 3. 判定: 两边相等 两底角相等 4. 应用实例 ``` 六、教学资源筹备 教具 直尺、圆规 白板、彩色粉笔 PPT演示文稿 多媒体素材 等腰三角形的动画演示 生活中的等腰三角形实例图片 辅助教学资源 练习题 课后作业题 相关视频 七、教学反思与评估 反思 教学效果:通过反馈和作业情况,评估学生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掌握程度。 改进空间: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持续优化:根据学生反馈,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评估 表现:观察学生在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正确率和完成情况。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贡献。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培养他们的几何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12.3.1等腰三角形执教人:臧振戎14.3.1 等腰三角形把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对折并剪下阴影部分再把它展开得到一个什么图形动手试一试 对于等腰三角形我们已经了解了哪些方面的知识ACB问题 :你知道什么样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
#
等腰三角形 第二课时 五图街道中学 主备人:李瑞红一学习目标1.用定义定理识别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寻求证明方法 通过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获得各种不同的思路二使用方法:先由学生自学课本经历自主探索总结的过程并独立完成学案然后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让同学们进行展示小组间互相点评补充之后由教师进行点拨最后通过当堂检测巩固知识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30分钟)一.复习旧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已知: Δ ABC中AB=AC.求证: ∠B= ∠C.ABC猜想证明:作顶角的平分线AD. 在△BAD和△CAD中AB=AC ( 已知 )∠ 1= ∠ 2 ( 辅助线作法 )AD=AD (公共边) ∴ △BAD ≌ △CAD (SAS).∴ ∠ B= ∠C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13.3.1 等腰三角形1.等腰三角形及其相关概念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3.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的应
一教材分析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浙教版八年级数学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它是在认识了轴对称性以及了解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学习等腰三角形的等边对等角和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本节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深化和应用又是今后学习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定理的预备知识还是今后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及两直线互相垂直的依据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设计唐山市12中 周俊霞 一教学内容: 教材140-142页及课后练习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发现探究证明应用二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①理解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②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计算和证明.2过程与方法: ① 经历操作-观察-发现-归纳-证明-应用的知识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及解决问题能力. ②培养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应用意识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23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目标1、经历利用轴对称变换推导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加深对轴对称变换的认识 2、掌握等腰三角形的下列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3、会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判断、计算和作图. 教学重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运用,在解题思路上需要作一些转换,例如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设计课 题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1理解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证明和计算3观察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发展形象思维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践观察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培养学生推理能力2通过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有关的问题提高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对图形的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的
21世纪教育网 .2jy 精品试卷·第 PAGE 2 页 (共 NUMPAGES 2 页)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3.3.1.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同步训练习题(学生版) 一.选择题1.(2015?盐城)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2和5则它的周长为( )A.12B.9C.12或9D.9或72.(2015?苏州)如图在△ABC中AB=ACD为BC中点∠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