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桔灯文库logo

《林海》教学设计 (五)

  《林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如“苍翠”、“莽莽”等。
    学生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够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和教师引导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
    学生能够运用多种学习策略,如思维导图、角色扮演等,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课文背景、重点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化理解。
 体验法:通过多媒体展示林海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自然之美。
 写作练习:指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提高他们的描写能力。

 教学过程规划

 1. 导入新课(5分钟)
 导入活动:播放一段关于森林的短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森林的美丽与宁静。
 提问:请同学们描述一下你们看到的景象,你们喜欢这样的环境吗?为什么?

 2. 讲授新课(20分钟)
 讲解背景:介绍作者及其创作背景,简要说明本文的写作目的。
 重点词汇讲解:逐一解释文中出现的重点词汇,如“苍翠”、“莽莽”等。
 段落分析:逐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每段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3. 小组讨论(15分钟)
 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
 任务分配: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段落进行深入讨论,总结该段落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分享交流:各小组代表上台分享讨论结果,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或提问。

 4. 写作练习(15分钟)
 仿写练习:要求学生模仿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写一段关于自己家乡自然景观的短文。
 互评:学生之间互相交换作品,进行点评,提出改进意见。

 5. 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词汇和句子的使用。
 作业布置:完成仿写练习,并预习下一课的内容。

3秒快速注册或登录,可以免费查看完整的内容!

已有账号登录 10秒注册账号

  • 《林海》教学设计(一)

    《林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技能 1. 掌握课文内容:理解并记忆《林海》的主要情节和描写手法。 2. 提高阅读能力:能够通过细致阅读,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层次。 3. 增强写作技巧: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过程与方法 1. 自主学习:通过预习,初步了解课文背景和主要内容。 2. 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受。 3. 实践应用:结合实际生活经验,进行写作练习,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审美情趣:欣赏自然美景,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 树立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 3. 促进情感共鸣:体会的情感,培养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理解课文内容:深入理解《林海》中描写的自然景观及其特点。 2. 分析修辞手法:识别并分析文中使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 感受情感:体会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1. 修辞手法的应用: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修辞手法时可能会遇到困难。 2. 情感体验:如何引导学生从文字中感受到的情感,从而产生共鸣。 解决策略 1. 多角度讲解:通过举例、对比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修辞手法。 2. 情境创设: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自然之美。 3. 互动交流: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通过讨论加深理解。 教学方法匹配 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修辞手法。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3. 情景模拟:利用多媒体素材,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4. 写作练习:通过写作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 1. 引入话题:通过一段关于森林的视频或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林海》。 2. 提问互动:询问学生对森林的了解和感受,激发他们的兴趣。 讲授新课 1. 整体感知: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2. 段落分析: 第一部分:介绍林海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第二部分:详细描写林海中的树木、花草、动物等自然景观。 第三部分:表达对林海的赞美之情。 3. 修辞手法讲解: 比喻: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分析其作用。 拟人:找出文中的拟人句,体会其生动性。 练习与讨论 1.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 2. 个人分享: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3. 写作练习: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自然景观,尝试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描写。 小结 1. 总结要点: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修辞手法的作用。 2. 布置作业:完成一篇短文,描述一个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观,并使用至少两种修辞手法。 板书设计 ``` 《林海》教学设计 一、导入 视频/图片展示 提问互动 二、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 初步了解内容 三、段落分析 1. 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2. 树木、花草、动物等自然景观 3. 的赞美之情 四、修辞手法 比喻 拟人 五、练习与讨论 小组讨论 个人分享 写作练习 六、小结 总结要点 布置作业 ``` 教学资源筹备 1. 多媒体素材:准备一段关于森林的视频或图片,用于导入新课。 2. 教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3. 辅助:提供一些关于修辞手法的参考材料,供学生查阅。 教学反思与评估 1. 观察:观察学生在上的表现,记录他们的参与度和理解情况。 2. 作业反馈:批改学生的写作练习,评估他们对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反馈:通过问卷或口头交流,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意见和建议。 4. 改进措施:根据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持续优化教学设计。

  • 《林海》教学设计(二)

    《林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与技能 1.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如“郁郁葱葱”、“参天大树”等。 2.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分析,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描述自然景观,并进行简单的写作练习。 学习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 通过自主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3.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 通过学习《林海》,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激发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词汇和句子的理解:确保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运用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2. 文章结构和内容的把握: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 描写技巧的掌握:指导学生学会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自然景观。 教学难点 1. 复杂句式的理解:部分学生可能在理解一些复杂的句子时遇到困难,需要教师耐心讲解。 2. 情感的体验与表达:如何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对自然的热爱,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3. 写作实践:学生在进行写作练习时,可能会遇到词汇匮乏、表达不清晰等问题,需要教师提供具体的指导。 教学方法匹配 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视频、图片等多媒体素材,增强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4. 写作实践:安排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5分钟) 1. 引入话题:通过展示一些美丽的森林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见过这样的森林吗?你们喜欢森林吗?为什么?” 讲授新课(20分钟) 1. 朗读课文: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 2. 重点词汇讲解:逐一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如“郁郁葱葱”、“参天大树”等。 3. 文章结构分析: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分段落讲解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4. 情感体验: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对自然的热爱。 小组讨论(10分钟) 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段落进行深入讨论。 2. 汇报分享: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写作练习(15分钟) 1. 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最喜欢的一处自然景观。 2. 写作指导:教师提供一些写作提示和范例,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 3. 互相批改:学生之间互相交换作文,进行初步的批改和反馈。 小结与作业(5分钟) 1. 总结回顾:教师简要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继续完善自己的作文,并准备下节课的展示。 板书设计 ``` 《林海》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 提出问题 二、讲授新课 1. 朗读课文 2. 重点词汇: 郁郁葱葱 参天大树 3. 文章结构: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三、小组讨论 分组讨论 汇报分享 四、写作练习 任务:写一篇短文 写作提示 互相批改 五、小结与作业 总结回顾 布置作业 ``` 教学资源筹备 1. 多媒体素材:准备一些美丽的森林图片和相关视频,用于导入新课和辅助讲解。 2. 教具:准备一些卡片,上面写有重点词汇和句子,用于互动。 3. 范文:准备几篇关于自然景观的优秀范文,供学生参考。 教学反思与评估 1. 教学实施后的反思:教师在课后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学生在讨论和写作环节的表现。 2. 评估方式:通过学生的表现、讨论发言、写作作业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3. 改进措施: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如增加互动环节、提供更多写作指导等,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 《林海》教学设计(三)

    《林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理解课文内容: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林海》的主要内容和的写作意图。 2. 掌握修辞手法:学会识别并分析文中使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理解其表达效果。 3. 提升阅读能力:通过精读文本,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学习过程与方法 1.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合作学习。 2. 多角度解读文本: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如自然景观、人文情感)来解读文章,增强多元思维能力。 3. 实践应用: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或创作中,如写一篇关于自然景观的小短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审美情趣:通过欣赏《林海》中的自然美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 增强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观。 3. 传承文化: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核心知识点: 《林海》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手法。 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 关键技能点: 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如何运用修辞手法进行生动描述。 教学难点 1. 难点预测: 学生可能难以深入理解文章中的某些抽象概念,如“林海”所代表的精神内涵。 如何在写作中灵活运用修辞手法。 2. 解决方案: 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林海”的壮丽景象。 采用实例分析法,结合具体段落讲解修辞手法的应用,并让学生尝试模仿写作。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教师详细讲解《林海》的背景知识、主题思想及修辞手法。 2. 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探讨文章的不同解读方式及修辞手法的效果。 3.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PPT、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增强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4. 实践活动:布置小作文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导入环节(5分钟) 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大兴安岭森林的视频,引出课题《林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去过森林吗?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讲授新课 背景介绍(10分钟) 介绍《林海》的老舍及其创作风格。 简要说明文章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文本分析(20分钟) 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逐段理解文章内容。 重点讲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举例说明其作用。 讨论交流(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段落进行深入讨论,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或提出疑问。 练习巩固 写作练习(15分钟) 布置一个小作文任务:以“我心中的林海”为主题,写一篇短文,要求运用至少两种修辞手法。 学生独立完成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小结 总结回顾(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修辞手法的作用及文章的主题思想。 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 板书设计 ``` 《林海》 一、简介 老舍 二、写作背景 大兴安岭森林 三、主要内容 1. 林海的壮丽景色 2. 的情感体验 四、修辞手法 1. 比喻 例句:…… 2. 拟人 例句:…… 五、主题思想 对大自然的赞美与敬畏 六、写作任务 《我心中的林海》 ``` 教学资源筹备 1. 教具:投影仪、电脑、PPT课件。 2. 多媒体素材:大兴安岭森林的视频片段、相关图片。 3. 参考:《林海》原文、老舍的相关。 教学反思与评估 反思 有效性评估:通过观察、小组讨论情况及学生的小作文作业,评估学生对《林海》的理解程度和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 改进空间:针对学生在讨论和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供更多的指导和支持。 评估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本节课的感受和建议。 教师自评: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有更好的方式来呈现课程内容,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 通过上述教学设计,希望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林海》这篇课文,还能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同时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 《林海》教学设计(四)

    《林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林海》中的主要词汇和句型。 2.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的情感表达。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文本分析和鉴赏。 学习过程与方法 1. 学生能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 学生能够学会使用思维导图等工具,整理和归纳文章信息。 3. 学生能够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方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学生能够感受到自然景观的美丽,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2. 学生能够体会到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增强环保意识。 3.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核心知识点:理解《林海》的主要内容和的情感表达。 2. 核心技能点: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本分析和鉴赏。 教学难点 1. 理解难点:学生可能在理解文中一些较为抽象的描写和比喻时遇到困难。 2. 情感体验:如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解决策略 1. 多媒体辅助: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帮助学生直观感受林海的美景。 2. 情境创设: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文本中的场景。 3.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理解和感悟,解决理解上的难题。 教学方法匹配 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思维碰撞和相互启发。 3. 实验法: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4.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合作完成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5分钟) 导入方式:播放一段关于林海的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互动:请学生描述自己看到的画面,并分享对林海的感受。 讲授新课(20分钟) 整体感知:教师带领学生快速浏览全文,了解文章的整体框架和主要内容。 分段讲解:逐段讲解课文,重点讲解文中的一些关键句子和段落。 问题引导: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如“是如何描写林海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小组讨论(15分钟) 分组安排: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 讨论任务: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段落进行深入讨论,分析其中的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 汇报交流:各小组派代表上台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或提问。 实践活动(15分钟) 角色扮演:选择几个典型场景,让部分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再现文中的情景。 情景再现:通过PPT或视频展示一些相关的自然景观,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林海的美。 小结与练习(10分钟) 总结要点: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章的主要思想和写作特点。 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如填空、问答等,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板书设计 ``` 《林海》 一、整体感知 文章结构 主要内容 二、分段讲解 1. 第一段:介绍林海的地理位置 2. 第二段:描写林海的景色 3. 第三段:抒发的情感 三、讨论与实践 关键句子 描写手法 情感表达 四、小结 主要思想 写作特点 ``` 教学资源筹备 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 2. 多媒体素材:林海的图片、视频。 3. 辅助材料:课文复印件、练习题册、思维导图模板。 教学反思与评估 教学反思 有效性评估:通过观察学生在上的表现和参与度,评估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改进空间: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思考如何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 持续优化:根据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评估方法 1. 表现:观察学生在上的参与情况和互动程度。 2. 作业检查:通过批改学生的练习和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反馈:通过问卷调查或个别访谈,收集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以上设计,希望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林海》的知识点,还能在情感和价值观上有所收获,培养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相关文档

  • 林海教学设计.docx

    《林海》教学设计设计理念:采用启发讨论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更深刻地理解河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设计:在启发讨论中揣摩文章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领悟文章表达方法.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初读课文1谈话导入:你喜欢海吗?为什么?什么是林海呢?2欣赏录音看录象片说说林海指的是哪里?自己对大兴安岭了解多少?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你走

  • 林海教学设计.doc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林海》教学设计单 位:平谷区峪口第二学区姓 名:高 小 华电 话:61911484邮 编:101205《林海》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林海》这篇课文老舍先生以游记的方式细致描写了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并由此展开的联想文章有一条非常明显的情感线索

  • 林海雪原》教学设计.doc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 □中学 □小学 2学科:品德2课时:23学生课前准备:预习课文完成课后习题教学课题林海雪原由北国风光和资源宝库两部分内容组成活动重点是了解东北地区独特的气候特点和地理环境以及这些 HYPERLINK : 自然条件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密切的关系明确人类对大 HYPERLINK :

  • 林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

    《林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沈 浓教学目标:  教育点:  引导学生深入全面地欣赏林海的美使他们受到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习的民主意识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  知识点:  全面深入地感知理解欣赏林海的美初步掌握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训练点:  引导学生运用自读勾划独立品味讨论汇报感情朗读背诵积累诗文创作等方法全面深入地学习课文  创新切入点:  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

  • 林海《去年的树》教学设计.doc

    农远模式二 《去年的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吉林省通化市二道江区五道江中心校 林海教材分析: 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去年的树》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这样一个哀婉动人的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鸟儿天天唱歌给树听冬天即将来临鸟儿将要飞回南方时郑重承诺明年还要回来唱歌给树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时它的朋友树却不见了鸟儿在树根大门和小姑娘的指引下四处寻访历尽千辛万苦

  • 林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三.DOC.doc

    《林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三教学目标:1深入理解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2学习抓住特点进行观察和结合景物描写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教学重点: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2体会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教具准备:投影录像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上节课我们随着老舍爷爷一起初步了解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知道在进入大兴安岭前总以为-()当走进大兴安岭后的感

  • 林海教学反思.doc

    《林海》教学反思杏林小学 李秀川《林海》这篇文章选自老舍访问内蒙的游记《内蒙风光》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一次次产生亲切与舒服之感抒发了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赞美了大兴安岭在祖国经济建设和政治稳定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和所做的贡献我在听一位老师教学本课时感觉到她的做法很值得人深思在教学中她首先抓住了文中的情感主线亲切与舒服步步深入激发学生与产生情感的共鸣最后使学生达到

  •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林海教学设计.docx

      教案示例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并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1我们学习过《美丽的小兴安岭》在我国的内蒙古高原东部还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叫大兴安岭那里群岭起伏森林茂盛生长着大片的原始森林是名副其实的林海  板书:林海  2释题

  • 林海.doc

    林海第 1 课时 总第 个教案 授课时间 学情分析: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讲了大兴安岭的景物及其在国计民生中的作用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由衷的喜爱之情教学内容:  1学习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并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1我们学习过《美丽的

  • 林海.doc

    《林海》这篇课文选自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内蒙风光》一文在选入本册书的时候有所改动这篇课文是一篇散文全文共有6个自然段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色和的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这篇散文是按照的游览顺序来写的首先在第1自然段中用亲切与舒服明确了自己刚刚进入大兴安岭的感受接着用4个自然段从岭林花三个方面具体讲了自己看到的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最后讲的是在这美丽景色中所产生的联想运


客服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