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桔灯文库logo

下雨啦教学设计 (五)

  下雨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降雨的形成过程:学生能够解释水循环的基本原理,特别是降雨的形成。
2. 识别天气现象: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描述,识别不同的天气现象,尤其是下雨天的特点。
3. 实验操作能力:学生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简单的水循环实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学习过程与方法
1. 观察与记录:学生通过观察实际天气变化,记录并分析数据。
2. 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完成实验,分享观察结果和讨论结论。
3. 批判性思维: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并通过实验和讨论寻找答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环保意识:学生能够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培养节约用水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2. 科学探究精神:学生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愿意主动探索和学习。

 二、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水循环的基本原理:确保学生理解水循环的主要环节,特别是蒸发、凝结、降水等过程。
2. 降雨的形成:详细讲解降雨的形成条件和过程,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

 教学难点
1. 抽象概念的理解:水循环和降雨形成涉及一些抽象的概念,如蒸发、凝结等,学生可能难以直观理解。
2. 实验操作:部分学生可能在实验操作中遇到困难,需要教师进行细致指导。

 解决策略
1. 多媒体辅助:利用动画和视频展示水循环的过程,使抽象概念更加直观。
2. 分步实验:将实验分解成多个步骤,逐步引导学生完成,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实验方法。

 三、教学方法匹配
1. 讲授法:通过讲解和演示,介绍水循环的基本原理和降雨的形成过程。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察结果和实验心得。
3. 实验法:设计简单易行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理解。
4. 多媒体教学:利用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素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5分钟)
 引入话题: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下雨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引导:提问学生关于下雨的经历和感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讲授新知(15分钟)
 讲解水循环:用PPT展示水循环的示意图,讲解蒸发、凝结、降水等主要环节。
 降雨形成:详细讲解降雨形成的条件和过程,结合实例说明。

 实验操作(20分钟)
 实验准备:提前准备好实验材料,包括烧杯、热水、冰块等。
 实验步骤:
  1. 将热水倒入烧杯中,观察水面的变化。
  2. 在烧杯上方放置一个装有冰块的盘子,观察盘子底部的变化。
  3. 记录实验现象,讨论实验结果。
 实验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现象,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

 练习巩固(10分钟)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享观察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
 课堂练习:发放练习题,检测学生对水循环和降雨形成过程的理解。

 小结与作业(5分

3秒快速注册或登录,可以免费查看完整的内容!

已有账号登录 10秒注册账号

  • 下雨啦教学设计(一)

    《下雨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技能 学生能够了解水循环的基本过程,特别是降雨的形成原因。 掌握描述天气变化的基本词汇,如“雨”、“云”、“风”等,并能用这些词汇简单描述天气现象。 能够识别并解释常见的气象符号及其含义。 学习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精神。 学会使用简单的科学工具(如温度计、湿度计)来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 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激发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让学生认识到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 通过分享个人经历或故事,增进同学间的交流与理解。 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水循环的过程及降雨的成因。 使用科学语言准确描述天气状况。 理解不同类型的降雨形式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 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来说,理解抽象的水循环概念可能较为困难。 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应用所学内容。 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尤其是那些平时比较内向的同学。 解决方案 利用动画视频、模型演示等方式直观展示复杂概念。 设计贴近生活的实践活动,比如观察校园内的植物在雨后的变化情况。 采用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鼓励每位学生发言,增加互动性。 优选教学方法匹配 讲授法:介绍水循环的基础知识以及降雨形成的原理。 实验法: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水分蒸发、凝结等过程。 讨论法:围绕“如果不下雨会发生什么?”等问题展开小组讨论。 项目式学习:组织学生开展为期一周的“小小气象员”项目,每天记录天气情况,并尝试预测未来几天的天气趋势。 细致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 以一首关于雨的儿歌作为开场,调动气氛。 提问:“你们喜欢下雨天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分享各自的感受。 新知讲解 1. 水循环简介 通过PPT展示水循环示意图,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作用。 2. 降雨成因详解 播放一段关于降雨形成的科普短片。 请几位同学上台模拟水滴从蒸发到降落的过程。 3. 认识常见气象符号 展示各种气象图标,让学生猜测其代表的意义。 小组竞赛,看哪个小组能最快正确地配对所有图标。 实践操作 分发给每组一套简易气象观测工具包(含温度计、湿度计等),指导学生如何使用。 安排一次户外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自感受不同天气条件下的环境差异。 巩固练习 设计几道选择题和填空题,检测学生对本节课主要内容的理解程度。 鼓励学生绘制一幅包含至少三种气象元素的手抄报,展示他们眼中的“雨的世界”。 小结回顾 请几位同学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点。 教师补充强调重点内容,并布置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精炼 ``` 【标题】 下雨啦 【主干】 水循环 蒸发 > 凝结 > 降水 降雨类型 毛毛雨、阵雨、暴雨... 气象符号 ?? → 多云 ??? → 下雨 ?? → 雷电交加 ``` 教学资源筹备 多媒体材料:准备有关水循环和降雨形成机制的视频。 实物教具:收集一些用于实验的小型容器、冰块、热水等物品。 辅助教材:编写一份包含天气词汇表及常见问题解答的手册供学生参考。 网络资源:推荐几个适合儿童访问的在线气象,供课后拓展学习之用。 教学反思与评估 在课程结束后,及时收集学生反馈,了解他们对于此次教学活动的看法。 通过观察学生参与度、作业完成质量等方面综合评价教学效果。 反思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思考是否有更有效的解决办法,为下次授课积累经验。

  • 下雨啦教学设计(二)

    下雨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技能 1. 理解天气现象: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下雨的自然现象,了解雨水形成的基本原理。 2. 掌握科学概念:学生能解释水循环的过程,特别是蒸发、凝结和降水等关键环节。 3. 实验操作能力:通过简单的实验,学生能够观察和记录降雨过程中的变化。 学习过程与方法 1. 探究式学习: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思维。 2. 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完成实验任务,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 信息处理能力: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并进行整理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环保意识: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水资源保护的认识,培养节约用水的习惯。 2. 科学兴趣: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鼓励他们探索自然界中的奥秘。 3. 责任感:培养学生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态度,尤其是对环境的影响。 二、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水循环过程:详细讲解水循环的各个环节,确保学生理解每个步骤。 2. 实验操作: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体验雨水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 1. 抽象概念的理解:水循环涉及一些抽象的概念,如蒸发、凝结等,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2. 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实验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操作上的困难,需要教师及时指导和纠正。 解决策略 1. 多媒体辅助:利用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水循环的过程。 2. 分步指导:将实验步骤分解,逐步引导学生操作,确保每个步骤都准确无误。 3. 互动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疑问,促进相互学习。 三、优选教学方法匹配 讲授法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知识:详细讲解水循环的过程及相关概念,结合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理解。 实验法 实验演示:教师先进行示范实验,展示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小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培养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讨论法 小组讨论: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体会。 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全班共同讨论,总结经验教训。 四、细致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10分钟) 1. 提问导入: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雨水是怎么形成的吗?”引发学生思考。 2. 视频观看:播放一段关于水循环的科普视频,激发学生兴趣。 讲授新知(20分钟) 1. 讲解水循环:详细介绍水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等环节。 2. 展示图片:利用PPT展示相关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实验操作(30分钟) 1. 实验准备:教师展示实验材料,介绍实验目的和步骤。 2. 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45人,按步骤操作,记录实验结果。 3. 教师指导:教师巡视各组,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小组讨论(15分钟) 1. 小组讨论:各小组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发现,分享实验结果。 2. 全班交流:每组派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全班共同讨论,总结经验教训。 小结(5分钟) 1. 总结要点: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水循环的重要性和环境保护的意义。 2. 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水循环的小论文或绘制一幅水循环示意图。 五、板书设计精炼 板书布局 1. 标题:下雨啦 2. 核心知识点 水循环过程 蒸发 凝结 降水 3. 实验步骤 步骤1:准备材料 步骤2:加热容器 步骤3:观察凝结现象 步骤4:记录结果 4. 关键词 水循环 蒸发 凝结 降水 环境保护 六、教学资源筹备 教具 实验材料:透明玻璃瓶、热水、冰块、温度计、记号笔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PPT 视频:水循环科普视频 多媒体素材 PPT:包含水循环过程的图片和文字说明 视频:简短的科普视频,展示水循环的全过程 七、教学反思与评估 教学反思 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上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理解程度:通过讨论和作业反馈,了解学生对水循环的理解程度。 3. 实验效果:评估实验操作的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改进措施 1. 增加互动:在讲授过程中增加更多的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优化实验:根据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调整实验步骤和材料,使其更加简便易行。 3. 个性化辅导: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支持。 通过以上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下雨的自然现象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同时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环保意识。希望这堂课能够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 下雨啦教学设计(三)

    下雨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学生能够理解水循环的基本原理,包括蒸发、凝结、降水等过程。 2. 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不同类型的降水(如雨、雪、冰雹)及其形成条件。 3. 学生能够掌握天气预报中的基本术语,并能简单解释天气预报的内容。 学习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实验和观察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观察能力。 2. 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增强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激发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 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珍惜水资源的意识。 3.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崇尚事实的态度。 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水循环的基本原理:学生需要理解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等。 2. 不同类型降水的形成条件:学生需要了解不同类型的降水(如雨、雪、冰雹)及其形成条件。 3. 天气预报的基本术语:学生需要掌握天气预报中的基本术语,并能简单解释天气预报的内容。 教学难点 1. 水循环过程的理解:水循环涉及多个环节,学生可能会在某些环节上感到困惑,特别是蒸发和凝结的过程。 2. 不同类型降水的区分:学生可能难以准确区分不同类型的降水及其形成条件。 3. 天气预报术语的应用:学生在实际应用天气预报术语时可能会遇到困难,特别是在解释复杂的天气现象时。 解决策略 1. 利用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资源:通过动画、视频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过程。 2. 开展实验活动:通过简单的实验活动(如模拟降雨实验)帮助学生直观感受不同类型的降水及其形成条件。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天气预报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天气预报术语。 教学方法 讲授法 介绍水循环的基本原理和不同类型降水的形成条件。 解释天气预报中的基本术语。 讨论法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水循环和降水类型的理解。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根据天气预报安排日常生活。 实验法 开展模拟降雨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降水的形成过程。 通过观察实验结果,加深学生对水循环各环节的理解。 多媒体辅助 利用动画和视频展示水循环的过程,增强学生的视觉体验。 通过天气预报视频和图表,帮助学生理解天气预报的内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 导入话题(5分钟) 通过播放一段下雨的视频或音频,引发学生对雨水的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雨水是怎么形成的吗?”“你们见过哪些类型的降水?” 2. 引入主题(5分钟) 介绍本节课的主题——“下雨啦”,并简要说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新课讲授 1. 讲解水循环的基本原理(15分钟) 通过PPT展示水循环的示意图,详细讲解蒸发、凝结、降水等过程。 举例说明水循环在自然界中的具体表现。 2. 介绍不同类型降水的形成条件(20分钟)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不同类型的降水(雨、雪、冰雹)。 讲解每种降水的形成条件,并进行对比分析。 3. 解释天气预报的基本术语(15分钟) 通过天气预报视频和图表,解释常见的天气预报术语(如晴、多云、小雨、大雨等)。 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术语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实验与讨论 1. 模拟降雨实验(20分钟) 分组进行模拟降雨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降水的形成过程。 观察实验结果,讨论实验中出现的现象。 2. 小组讨论(15分钟)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水循环和降水类型的理解。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根据天气预报安排日常生活。 小结 1. 总结要点(10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水循环的基本原理、不同类型降水的形成条件以及天气预报的基本术语。 总结学生在实验和讨论中的表现,表扬积极参与的学生。 2. 布置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观察一周的天气变化,并记录下来。 鼓励学生将观察结果与上学到的知识结合起来,写一篇关于天气的小论文。 板书设计 ``` 下雨啦 一、水循环的基本原理 1. 蒸发 2. 凝结 3. 降水 二、不同类型降水的形成条件 1. 雨 2. 雪 3. 冰雹 三、天气预报的基本术语 1. 晴 2. 多云 3. 小雨 4. 大雨 四、实验与讨论 1. 模拟降雨实验 2. 小组讨论 五、作业 1. 观察一周的天气变化 2. 写一篇关于天气的小论文 ``` 教学资源筹备 1. 教具: 模拟降雨实验器材(塑料瓶、热水、冷水、冰块等) PPT演示文稿 天气预报视频和图表 图片和视频 2. 多媒体素材: 水循环动画 不同类型降水的视频 天气预报视频 天气预报图表 3. 其他辅助资源: 《天气知识手册》 《自然百科全书》 互联网资源(如气象) 教学反思与评估 反思 1. 教学效果:通过学生的反馈和参与情况,评估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2. 改进空间:识别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思考改进措施。 3. 持续优化:根据反思结果,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评估 1. 表现:观察学生在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理解程度和互动情况。 2. 作业质量:检查学生提交的作业,评估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测试成绩:通过小测验或考试,评估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通过以上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下雨啦”这一主题的相关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环境保护意识。

  • 下雨啦教学设计(四)

    《下雨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不同类型的降雨现象(如毛毛雨、阵雨、暴雨等)。 2. 学生能够解释降雨的形成过程,包括水循环的基本原理。 3. 学生能够使用简单的气象工具(如雨量计)测量降水量。 学习过程与方法 1.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等多种方式参与学习活动。 2. 学生学会记录和分析数据,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3. 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有效沟通,分享观点和发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2. 引导学生气候变化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责任感。 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降雨现象的识别与描述: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材料,帮助学生区分不同的降雨类型。 2. 降雨的形成过程:详细讲解水循环的过程,特别是降水环节,确保学生理解其基本原理。 3. 使用雨量计测量降水量: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掌握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1. 理解水循环的复杂性:由于涉及多个环节和概念,部分学生可能难以全面理解。可以通过动画演示、模型展示等方式辅助讲解。 2. 数据分析能力:学生在记录和分析数据时可能会遇到困难,需要教师提供具体的指导和支持。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多媒体展示,介绍降雨现象和水循环的基本知识。 2. 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雨量测量实验,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降雨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促进思维碰撞。 4. 观察法:带领学生到户外观察天气变化,增强直观感受。 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10分钟) 导入语:教师通过一段关于降雨的视频或图片引入主题,激发学生兴趣。 提问互动:提问学生是否喜欢下雨天,为什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 讲授新知(20分钟) 降雨现象介绍:展示不同类型降雨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描述。 水循环讲解:利用动画和模型,详细讲解水循环的过程,特别是降水环节。 实验操作(20分钟) 雨量计使用:教师示范如何使用雨量计,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测量。 数据记录:学生记录测量结果,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小组讨论(15分钟) 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降雨现象(如毛毛雨、阵雨、暴雨等),讨论其特点及对生活的影响。 汇报分享:各组代表上台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同学补充或提问。 总结回顾(10分钟) 知识点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后继续观察天气变化,并记录一周内的降雨情况。 板书设计 ``` 《下雨啦》教学设计 一、降雨现象 1. 毛毛雨 2. 阵雨 3. 暴雨 二、水循环 1. 蒸发 2. 凝结 3. 降水 三、实验操作 1. 使用雨量计 2. 数据记录 四、讨论 1. 降雨对生活的影响 2. 降雨对环境的影响 ``` 教学资源筹备 1.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用于播放视频和展示图片。 2. 教具:雨量计、温度计、湿度计等气象工具。 3. 教材:《自然科学》课本及相关参考书籍。 4. 实验材料:透明塑料瓶、尺子、笔和记录表。 教学反思与评估 反思: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哪些环节达到了预期效果,哪些环节还需要改进。例如,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表现如何?讨论环节是否充分? 评估:通过观察、学生反馈和作业完成情况,综合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后续的教学策略,不断优化教学设计。 通过以上设计,《下雨啦》这堂课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降雨相关的科学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相关文档

  • 下雨教学设计.doc

    《下雨啦》教学设计(造型·表现)一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孩子观察事物简单对事物的印象常常是先入为主引导孩子们去细致地观察事物细细体会其中的特点是美术课的职责希望通过这样的美术课慢慢建立起孩子乐于观察善于观察的习惯和能力二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属于造型·表现下雨是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细细地观察会发现很多事物在雨中都产生了变化人物动物都会因为自己的需求产生不同的心情欣赏画笔画下的雨中故事体会下雨时的快乐

  • 下雨.doc

    下雨啦  啊下雨了我听见哗哗的雨声了我走到门前看见外面下起了雨小花小草小树已经喝个够啦雨停了我和小伙伴一起来捉蜻蜓我们玩的真高兴啊四川省三台县灵兴小学一年级:侯雅妮Created with an evaluation copy of . To discover the full versions of our APIs please visit: :

  • 下雨.ppt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7下雨啦下 雨xià yǔ 7 下雨啦滴答滴答下雨啦下雨啦lɑdīdā7 下雨啦滴答滴答下雨啦下雨啦柳树说:下吧下吧我要发芽lɑdīdābɑfā7 下雨啦滴答滴答下雨啦下雨啦柳树说:下吧下吧我要发芽桃树说:下吧下吧我要开花lɑdīdābɑfā桃táo竖弯钩花7下雨啦滴答滴答下雨啦下雨啦柳树说:下吧下吧我要发芽桃树说:下吧

  • 下雨.ppt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新疆专用)一年级下册第7课 下雨啦 竖要写在竖中线上雨 7 下雨啦 lɑ 7 下雨啦雨 麦苗 吧 桃树 发芽 弟弟 7 下雨啦要求:用手指着文字认真听课文 滴 答滴 答下雨啦下雨啦7 下雨啦 dī dāmài miáo 麦 苗 说:下 吧下 吧我 要 长

  • 下雨.doc

    下雨啦  咦什么时候下雨啦  哗啦啦哗啦啦  空气真清新呐  凉凉爽爽的  瞧那些植物都伸直了脖子  都希望自己再长高点儿  一会儿  雨突然停了  太阳公公又笑啦广东深圳宝安区李松朗小学六年级:冰心莲花Created with an evaluation copy of . To discover the full versions of our APIs please visit: ht

  • 下雨.ppt

    14下雨啦15 下雨啦鄂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鸿飞双语学校 张兰14下雨啦15 下雨啦鄂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鸿飞双语学校 张兰雨是怎样形成的?设计实验:模拟雨的形成水冒泡 有白烟有小水珠有白烟有小水珠自然界的雨是怎样形成的?想一想,说一说:我认为雨是这样形成的:________水蒸气上升遇冷凝结成小水珠,小水珠越聚越大,空气托不住,降下来形成雨。自然界雨的形成雨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帮助?

  • 下雨.doc

    下雨啦  轰隆隆的雷声把我从睡梦中吵醒了天刚蒙蒙亮我爬到窗户边看到外面正飘着雨丝又一声雷雨点下得越来越快不一会儿哗啦啦的雨声越来越大我高兴极了喊醒妈妈:妈妈下雨啦我要出去玩我打着雨伞小脚丫踩在雨水里的声音像动听的音乐一路跑着来到院子中央的湖边湖面上溅起无数的水花像一把把打开的小伞小船随着风雨在湖里游来荡去成群结队的金鱼躲在小船下面互相嬉戏着你追我赶湖边的草地上我捡到两只小蜗牛我问:小蜗牛你冷

  • 下雨.doc

    下雨啦  下雨啦  下雨啦下雨啦  淅沥沥哗啦啦  乐的青蛙叫呱呱  乐的小孩乐哈哈  小雨小雨你真好  灌溉小草和小花Created with an evaluation copy of . To discover the full versions of our APIs please visit: :

  • 下雨.doc

    下雨啦  轰隆隆的雷声把我从睡梦中吵醒了天刚蒙蒙亮我爬到窗户边看到外面正飘着雨丝又一声雷雨点下得越来越快不一会儿哗啦啦的雨声越来越大我高兴极了喊醒妈妈:妈妈下雨啦我要出去玩我打着雨伞小脚丫踩在雨水里的声音像动听的音乐一路跑着来到院子中央的湖边湖面上溅起无数的水花像一把把打开的小伞小船随着风雨在湖里游来荡去成群结队的金鱼躲在小船下面互相嬉戏着你追我赶湖边的草地上我捡到两只小蜗牛我问:小蜗牛你冷

  • 下雨.doc

    下雨啦  上海市浦东华林小学四年级:金王越?Created with an evaluation copy of . To discover the full versions of our APIs please visit: :


客服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