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桔灯文库logo

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 (五)

  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平衡的基本概念,包括物理平衡、心理平衡等。
 掌握几种常见的平衡现象及其原理,如杠杆平衡、力矩平衡等。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学习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应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探索未知的热情。
 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善于倾听和表达的品质。

 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平衡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现象。
 杠杆平衡和力矩平衡的原理及其应用。
 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的方法。

 散点及解决方案
 难点1:抽象概念的理解
   解决方案:通过直观的实验演示和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例如,使用天平和杠杆模型进行演示,让学生亲手操作,感受平衡的过程。
 难点2:力矩平衡的计算
   解决方案:通过分步骤讲解和练习,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力矩平衡的计算方法。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计算过程,并提供丰富的练习题供学生巩固。

 教学方法匹配

 讲授法
 通过教师的讲授,系统地介绍平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讲解,使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实验法
 设计一系列简单易行的实验,让学生通过亲手操作来理解和掌握平衡的概念。例如,制作简易杠杆模型,探究不同力臂长度对平衡的影响。

 讨论法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发现,促进思维碰撞。
 通过提问和互动,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热情。

 合作学习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负责一个具体的实验任务或问题研究,最后进行汇报交流。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
 时间:5分钟
 活动:通过一个小游戏引入主题,例如“谁能让小球在细绳上保持平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目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新课讲授
 时间:20分钟
 活动:
   教师讲解平衡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如跷跷板、天平等。
   详细讲解杠杆平衡和力矩平衡的原理。
 目的:系统地介绍平衡的相关知识,为实验操作和问题解决打下理论基础。

 实验操作
 时间:30分钟
 活动:
   分发实验材料(杠杆模型、砝码、尺子等)。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并分析结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目的: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学生对平衡概念的理解,培养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小组讨论
 时间:15分钟
 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收获。
   每组选出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同学补充和提问。
 目的:通过讨论和交流,巩固实验成果,培养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

 小结与反馈
 时间:10分钟
 活动: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提问学生,了解他们的掌握情况。
   布置课后作业,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目的:回顾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确保学生掌握关键知识点。

 板书设计

```
《有趣的平衡》

一、平衡的基本概念

3秒快速注册或登录,可以免费查看完整的内容!

已有账号登录 10秒注册账号

  • 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一)

    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平衡的基本概念,包括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 掌握影响物体平衡的三个基本要素:重力、支撑力和支持点的位置。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学习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促进交流与分享。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增强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引导学生认识到平衡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安全意识。 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平衡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 影响物体平衡的三个基本要素。 日常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及应用。 散学难点 动态平衡的理解和实际应用。 支撑力和支持点位置的相互关系。 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策略 通过直观的实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动态平衡的概念。 利用模型和实物展示,让学生亲手操作,加深对支撑力和支持点位置的理解。 设计贴近生活的案例讨论,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教学方法匹配 讲授法:讲解平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确保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验证平衡现象。 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观点和经验,促进互动学习。 任务驱动法:布置具体的任务,如设计一个简单的平衡装置,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10分钟) 通过一段视频或图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提出问题:“什么是平衡?你见过哪些平衡现象?”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本节课的主题。 讲授新知(20分钟) 定义与分类:讲解平衡的基本概念,区分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 基本要素:介绍影响物体平衡的三个基本要素:重力、支撑力和支持点的位置。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例子(如跷跷板、天平)说明这些要素如何共同作用以实现平衡。 实验操作(30分钟) 实验准备:分发实验材料(如木棍、小球、细线等),并简要说明实验步骤。 实验过程: 实验一:利用木棍和小球制作简易杠杆,观察不同位置放置小球时木棍的状态变化。 实验二:搭建一个简易天平,尝试调整两边重量使其达到平衡状态。 实验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讨论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小组讨论(20分钟) 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你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平衡的应用?” “如果改变支撑点的位置,会对平衡产生什么影响?” “如何利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平衡装置?” 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总结与拓展(10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平衡的重要性和应用。 布置课后作业:设计一个简单的平衡装置,并撰写一份报告,说明其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板书设计 ``` 【有趣的平衡】 1. 平衡的定义与分类 静态平衡 动态平衡 2. 影响平衡的三个基本要素 重力 支撑力 支持点的位置 3. 实例分析 跷跷板 天平 4. 实验操作 实验一:杠杆 实验二:天平 5. 小组讨论 日常生活中的平衡应用 支撑点位置的影响 设计简单平衡装置 6. 课后作业 设计一个简单的平衡装置 撰写报告 ``` 教学资源筹备 教具:木棍、小球、细线、天平模型等实验材料。 多媒体素材:展示平衡现象的视频和图片。 辅助:实验指导手册、案例分析材料。 教学反思与评估 教学反思:在课程结束后,回顾整个教学过程,特别是实验环节和小组讨论的效果。思考是否有更好的方式来呈现知识点,以及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评估方法:通过表现、实验报告和课后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估。重点学生是否掌握了平衡的基本概念,能否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改进空间: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例如增加更多互动环节,提供更多实际案例,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需求。

  • 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二)

    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技能 1. 理解平衡的概念:学生能够定义并解释物体在不同条件下的平衡状态。 2. 掌握平衡的条件:了解并应用力矩、重心和支点等概念,分析物体的平衡状态。 3. 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实验,学生能够动手验证理论知识,并记录观察结果。 学习过程与方法 1. 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验证。 2. 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完成实验任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 反思总结:引导学生在实验后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提升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激发兴趣:通过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实验,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2. 培养科学精神: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3. 增强自信心:通过成功完成实验任务,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平衡的概念:明确平衡的基本定义,包括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 2. 平衡的条件:深入理解力矩、重心和支点的关系及其在平衡中的作用。 3. 实验操作: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和理解平衡的原理。 教学难点 1. 力矩的概念:力矩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需要通过具体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2. 实验设计:如何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数据分析:如何从实验数据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合理解释。 解决方案 1. 多角度讲解:结合生活实例和多媒体素材,多角度讲解力矩的概念。 2. 示范演示:教师先进行示范实验,再指导学生操作,确保实验的正确性。 3. 分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集思广益,共同解决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中的问题。 教学方法匹配 讲授法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引入主题,激发学生兴趣。 理论讲解:详细讲解平衡的概念、条件及相关公式。 实验法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验证平衡条件。 实验记录: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分析结果。 讨论法 小组讨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寻求解决方案。 全班交流:各小组分享实验成果,互相学习。 多媒体辅助 视频展示:播放相关实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步骤和结果。 动画模拟:利用动画模拟力矩、重心等概念,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易懂。 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10分钟) 引入话题: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平衡现象(如跷跷板、天平)引入平衡的概念。 提问互动:提问学生关于平衡的经验和认识,激发他们的思考。 理论讲解(20分钟) 讲解平衡的概念:定义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举例说明。 讲解平衡的条件:详细介绍力矩、重心和支点的概念及其关系。 公式推导:推导平衡条件的数学表达式。 实验操作(45分钟) 实验准备:分发实验器材,介绍实验目的和步骤。 示范演示:教师进行示范实验,展示正确的操作方法。 学生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数据。 实验记录:学生填写实验报告,记录观察结果。 小结与讨论(15分钟) 小组讨论:学生讨论实验结果,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全班交流:各小组分享实验成果,教师点评。 总结归纳: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平衡的重要性和应用。 板书设计 ``` 【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 一、平衡的概念 1. 静态平衡 2. 动态平衡 二、平衡的条件 1. 力矩 = 力 × 力臂 2. 重心 3. 支点 三、实验操作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步骤 3. 数据记录 4. 结果分析 四、小结 1. 平衡的重要性 2. 应用实例 ``` 教学资源筹备 教具 跷跷板模型 天平 木块、钩码 细绳 刻度尺 量角器 多媒体素材 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图片 平衡实验视频 力矩、重心动画模拟 辅助 实验报告模板 平衡相关的科普文章 教学反思与评估 教学反思 教学效果:通过观察和学生反馈,评估学生对平衡概念的理解程度。 实验操作:检查学生的实验报告,评估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互动情况:回顾讨论和交流的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改进措施 优化讲解:针对学生理解困难的部分,调整讲解方式,增加实例和图示。 完善实验:根据学生反馈,改进实验设计,提高实验的可操作性和趣味性。 加强互动:设计更多互动环节,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和讨论,提升氛围。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平衡的概念和条件,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 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三)

    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平衡的概念:学生能够解释什么是平衡,并能区分不同类型的平衡(如静态平衡、动态平衡)。 2. 掌握平衡的基本原理:学生能够描述并应用平衡的基本原理,包括力的平衡和力矩的平衡。 3. 实验操作能力: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操作验证平衡原理,并能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 过程与方法 1. 探究学习:通过实验和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问题解决: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并通过讨论和实验找到解决方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科学兴趣: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2. 实践意识: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3. 责任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教学重难点解析 教学重点 1. 平衡的基本原理:力的平衡和力矩的平衡是本课的核心内容,需要详细讲解和演示。 2. 实验操作: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平衡原理,并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教学难点 1. 力矩的概念:力矩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可以通过实物模型和动画来辅助讲解。 2. 实验数据分析: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数据记录和分析的困难,需要教师指导他们如何正确记录和分析数据。 教学方法匹配 1. 讲授法:通过PPT和实物模型讲解平衡的基本原理。 2.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平衡原理。 3.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和发现的问题。 4.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规划 导入新课(10分钟) 1. 引入话题:通过一个简单的平衡玩具(如不倒翁)引入平衡的概念。 2. 提问互动:让学生思考并回答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激发他们的兴趣。 讲授新知(20分钟) 1. 讲解平衡的基本概念:通过PPT和实物模型讲解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的区别。 2. 讲解力的平衡:通过实例和公式解释力的平衡条件。 3. 讲解力矩的平衡:通过实物模型和动画解释力矩的概念及其平衡条件。 实验操作(30分钟) 1. 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套实验器材(如天平、砝码、杠杆等)。 2. 实验步骤: 测量不同位置放置砝码时杠杆的平衡情况。 记录数据并计算力矩。 分析实验结果,验证力矩平衡的条件。 3. 教师巡视指导: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进行巡视,解答疑问并指导实验操作。 小组讨论(15分钟) 1. 分享实验结果: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实验结果和发现的问题。 2. 讨论问题解决:针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全班一起讨论解决方案。 3. 总结归纳:教师总结实验中的关键点,强调平衡原理的应用。 小结与作业(5分钟) 1. 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平衡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要点。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 板书设计 ``` 平衡教学设计 一、平衡的基本概念 静态平衡 动态平衡 二、力的平衡 条件:ΣF = 0 三、力矩的平衡 力矩定义:M = F × d 条件:ΣM = 0 四、实验操作 实验步骤 数据记录 结果分析 五、讨论与总结 问题解决 关键点总结 ``` 教学资源筹备 1. 教具:天平、砝码、杠杆、不倒翁、实物模型等。 2. 多媒体素材:PPT、动画视频。 3. 实验记录表: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份实验记录表,便于学生记录数据。 教学反思与评估 教学反思 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上的参与情况,是否积极发言和参与实验。 2. 实验效果:评估实验是否顺利进行,学生是否能够正确记录和分析数据。 3. 知识点掌握:通过提问和实验报告检查学生对平衡原理的理解程度。 改进措施 1. 增加互动环节:如果发现学生参与度不高,可以增加更多的互动环节,如小游戏或竞赛。 2. 细化实验指导:如果实验过程中学生遇到较多问题,可以在下次教学中提前进行更详细的实验指导。 3. 多样化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反馈,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增加更多创新元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衡的基本原理,同时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 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四)

    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定 1. 知识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力矩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掌握简单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解决相关问题。 2. 学习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学会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鼓励团队合作,在讨论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于物理学科的兴趣,认识到科学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时的耐心与细心。 二、重难点解析 重点:力矩定义及计算公式;杠杆平衡条件(F1×d1=F2×d2)的应用。 难点:如何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操作实践;部分学生可能难以直观地理解“力臂”这一概念。 解决方案: 使用实物模型演示力矩产生的过程; 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亲手操作,从实践中领悟理论; 利用动画视频辅助解释复杂概念,增强视觉效果。 三、优选教学方法匹配 导入环节:以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引出主题,如跷跷板、剪刀等,引起学生兴趣。 讲授阶段:结合PPT讲解基本概念,适时提问互动,保持活力。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配备一套简易杠杆装置及相关配件。指导学生记录数据并尝试调整达到平衡状态。 讨论交流:小组内分享实验心得,全班范围内选取代表汇报发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关键知识点,强调易错点,布置课后思考题。 四、细致教学过程规划 1. 导入新课(5分钟) 介绍课程背景,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能在跷跷板上保持平衡?”引发学生思考。 2. 新知讲解(10分钟) 定义力矩、力臂等术语,说明其物理意义。 推导出杠杆平衡条件公式,并举例说明。 3. 实验准备(5分钟) 分发材料包,检查设备是否齐全完好。 4. 动手实践(20分钟) 学生按照指示搭建杠杆模型,测试不同情况下能否实现平衡。 记录每次试验的结果,包括施加的力量大小、距离等因素。 5. 成果展示(10分钟) 每个小组选出一位发言人简述他们的发现。 其他同学可以提问或补充意见。 6. 小结(5分钟) 强调今天学到的重点内容。 布置作业:设计一个小型项目,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创造一个简单的机械装置。 五、板书设计精炼 左侧列出主要概念词汇及其定义。 中间位置画图示例说明杠杆工作原理。 右边预留空间供教师书写额外信息或解答疑问。 六、教学资源筹备 实验器材:木质杠杆棒、砝码若干、尺子、橡皮泥等。 多媒体素材:关于力矩作用机制的科普短片;PPT演示文稿。 辅助:打印版实验指南,包含步骤说明和安全须知。 七、教学反思与评估 反思:观察学生参与程度,注意是否有学生感到困惑或失去兴趣;收集反馈意见,了解哪些部分最受欢迎/最需改进。 评估方式: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前者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后者则侧重于最终项目的完成情况。此外,还可以设置问卷调查,让学生匿名填写,以便更全面地获取教学效果的信息。

相关文档

  • 有趣平衡教学设计.doc

    《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实验小学 张红 胡必芳 汤小华 张祖凤 万承林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14115页《有趣的平衡》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生活中平衡现象的实验发现左边的勾码数×刻度数=右边的勾码数×刻度数这一规律初步感受杠杆原理发现当左边的勾码数×刻度数不变时右边的勾码数与刻度数成反比例关系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2通过生活经验的回顾与挖掘

  • 有趣平衡__教学设计.doc

    《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14115页《有趣的平衡》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生活中平衡现象的实验发现左边的勾码数×刻度数=右边的勾码数×刻度数这一规律初步感受杠杆原理发现当左边的勾码数×刻度数不变时右边的勾码数与刻度数成反比例关系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2通过生活经验的回顾与挖掘感悟平衡与质量和距离有关培养思维的周密性全面性通过实验寻求规

  • 有趣平衡教学设计.doc

    《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14115页《有趣的平衡》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生活中平衡现象的实验发现左边的勾码数×刻度数=右边的勾码数×刻度数这一规律初步感受杠杆原理发现当左边的勾码数×刻度数不变时右边的勾码数与刻度数成反比例关系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2通过生活经验的回顾与挖掘感悟平衡与质量和距离有关培养思维的周密性全面性通过实验寻求规律培养

  • 有趣平衡比赛教学设计.doc

    有趣的平衡比赛教学设计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面对新的时代新的学生及未来的需求那么做为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们应如何突破当前课程改革的瓶颈呢应如何构建有效地生态呢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这两年我从事小学六年级的数学教学根据平时的教学对高年级的数学生态有了初步的了解现结合本人从教十二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一点浅薄的看法一农村小学数学中存在的问题1教学内容过于饱和有的课表面

  • 有趣平衡.doc

    教学内容有趣的平衡课时第 1 课时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生活中平衡现象的实验发现左边的勾码数×刻度数=右边的勾码数×刻度数这一规律初步感受杠杆原理发现当左边的勾码数×刻度数不变时右边的勾码数与刻度数成反比例关系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2通过生活经验的回顾与挖掘感悟平衡与质量和距离有关培养思维的周密性全面性通过实验寻求规律培养抽象概括能力积累动手实验活动的经验丰富活动体验3通过数学化的过程培养学生养

  • 有趣平衡.ppt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P114115有趣的平衡章缝镇高坊小学4个硬币0123452143654个硬币6请你说说它们的结构有哪些相同点 左右两边离支撑点的距离不相等 左右两边离支撑点的距离相等支撑点支撑点OOaabbmmnn不同点: 2小组实验时由一位同学负责填写记录单两位同学分别负责操作两边的

  • 有趣平衡1.ppt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有趣的平衡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P114115有趣的平衡请你说说它们的结构有哪些相同点 左右两边离支撑点的距离不相等 左右两边离支撑点的距离相等支撑点支撑点OOaabbmmnn不同点: 2小组实验时由一位同学负责填写记录单两位同学分别负责操作两边的棋子数和刻度数另一位同学负责策划协调操作

  • 有趣平衡.ppt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有趣的平衡浙江省诸暨市浣东五一小学 傅建勇第六单元 整理和复习一感悟平衡一感悟平衡你觉得平衡和什么有关重量距离一感悟平衡轻的一端加重 轻的一端物品往后移重的一端减轻重的一端物品往前移二实验探索活动一:1.如果钩码挂在标杆左右两边的刻度相同的地方怎样放钩

  • 有趣平衡1.ppt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有趣的平衡abmn你觉得平衡与什么有关1.物体的质量2.距离活动一:探索特殊条件下米尺保持平衡的规律????????①如果塑料袋挂在米尺左右两边的刻度相同的地方怎样放棋子才能保持平衡?②如果左右塑料袋放入同样多的棋子它们移动到什么位置才能保持平衡③发现的规律是:____在左右两边相同的刻度处放相同数量的棋子米尺就能平衡 活动二

  • 有趣平衡1.ppt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lspjy有趣的平衡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lspjy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lspjyabmn你觉得平衡与什么有关1.物体的质量2.距离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lspjy活动一:探索特殊条件下米尺保持平衡的规律??????


客服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