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150个)1.案:通按察看例如:召有司案图(《廉颇蔺相如列传》)2.颁:通斑例如: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3.板:通版例如: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4.倍:通背违背例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5.辟:通避躲避例如: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殽之战》)6.弊:通敝困乏疲惫例如: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王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过秦论
#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七年级(上册)1不亦说乎 说(yuè) 通悦 《〈论语〉十则》2诲女知之乎 女(rǔ) 同汝 《〈论语〉十则》3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zhì) 通智 《〈论语〉十则》七年级(下册)4对镜帖花环 帖(tiē) 通贴 《木兰诗》5满坐寂然 坐(zuò) 通座 《口技》 八年级(上册)6便要还家 要(yāo) 通邀 《桃花源记》7略无阙处 阙(quē) 通缺 《三峡》八年级(下册) 8蝉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初中文言文通假字一览表制作 金甲初中 夏建东七年级上册1项为之强??? 强(jiāng)通僵 《童趣》 僵硬2不亦说乎说 (yuè)通悦? 《〈论语〉十则》 高兴3诲女知之乎 女(rǔ)同汝《〈论语〉十则》你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zhì)通智《〈论语〉十则》?? 聪明5路转溪头忽见 见(xiàn)通现《西江月》??
初中新课标文言文通假字集锦七年级(上册)1项为之强 《童趣》2不亦说乎 《〈论语〉十则》3诲女知之乎 《〈论语〉十则》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十则》5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6一切乌有 《山市》 7裁如星点 《山市》 8尊君在不 《陈太丘与友期》七年级(下册)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 10贤于材人远矣 《伤仲永》 11对镜帖花环 《木兰诗》1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孙权劝学》13孰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大全一通假字古字通假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音同或音近的字互相借用的现象又简称通假通借假借古人在使用文字时常常不用有其本义的本字却用了与本字音同或音近的字替代尽管借字与本字的字形字义不同但字音一定相同或相近所以又有一种更确切的称谓叫做古音通假那些被本字借来的字就叫假借字又叫通假字通借字假字借字假音借音《列子·黄帝》: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童是同的假借字《诗·召南·行露》: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如泪和泪睹和覩常用通假字 七年级(上册) 1项为之强 强(jiāng) 通僵 《童趣》 2不亦说乎 说(yuè) 通悦 《〈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 女(rǔ) 通汝 《〈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集锦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
高中文言文通假字集案: 同按 审察察看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罢: 通疲 疲劳形容词 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 通班斑 头发花白形容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 同版 字版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蜯: 同蚌 河蚌 民食果损蜯蛤 暴: 同曝 晒动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 同曝 暴露显露动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暴: 同曝 暴露显露动
通假字 本字 意思 原文例句 出处 1.强 通僵 僵硬 项为之强 《童趣》 2.说 通悦 愉快高兴 不亦说乎 《〈论语〉十则》 3.女 同汝 你 诲女知之乎 《〈论语〉十则》 4.知 通智 聪明 不知为不知 《〈论语〉十则》 5.见 通现 出现 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 6.乌 同无 没有 一切乌有 《山市》 7.裁 同才 仅仅 裁如星点 《山市》 8.不 通否 是否 尊君在不 《陈太丘与友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原因提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