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层第三层第四层第五层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论二首 脉证十四条 方七首41920221一病因病机分类与辨证(一)湿热发黄 【原文】 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1) 【提要】 本条论述湿热黄疸的发病机理 【分析】 病机:脾色必黄瘀热以行——如脾脏所蕴积的湿热溢入血分行于体表必
概述:黄疸是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特征的疾病黄疸病名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湿热相搏……民病黄疸 本篇除黄疸病名外又有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之名各有其突出特征 本篇论发黄的产生机制有:湿热发黄寒湿发黄瘀血发黄饮食不节发黄嗜酒过度发黄女劳发黄火劫发黄燥结发黄虚劳发黄等 湿热发黄是本篇论述重点根据湿与热之多少可将湿热黄疸分为湿胜热胜湿热两胜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返回五脏风寒积聚病一概述 二原文三小结概 述一主要内容 五脏中风中寒 真脏脉象 五脏病证 三焦病证 积聚谷气二合篇意义 均以五脏病证为核心五脏病
病因:多由正气亏虚偶受外邪诱发致病主证正气亏虚风邪入中由经络入脏腑症状二成因与辨证(原文2条)→缓者为急者所牵引→口眼歪斜入腑—即不识人汗出入水中(外因)风寒湿三气杂至郁久化热痹阻经脉(二)寒湿历节(原文10条)
四妊娠下血妇人姙娠宜常服当归散主之(原文第9条)姙娠养胎白术散主之(原文第10条)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目的要求】 1.了解中风与历节病合篇的意义 2.掌握中风的脉证与辨证 3.掌握历节病的脉因证治【主要内容】 本篇重点论述了中风和历节病的证治也论述了瘾疹胸满痫狂头风脚气等十余种疾病的辨证论治由于这些疾病多属风邪或湿邪引起的疾患多有肢体不能正常活动的病症故合为一篇讨论 本篇所论的中风属内伤杂病故与《伤寒论》所述中风不同 中风又名卒中病因正气不足感于风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论一首 脉证三条 方十一首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诞侯氏黑散 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外台》治风癫)菊花四十分 白术十分 细辛三分 茯苓三分 牡蛎三分
第六章 辨厥阴病脉并治2厥阴与少阳(手——三焦足——胆)互为表里以其脏腑相连经脉相通脏属阴主里腑 属阳主表互为表里彼此在生理上关系密切再病理上相互转化(表里传)3肾与厥阴(心包肝)关系密切肾阴虚水不济火可致心火亢盛水不寒木则肝气横逆肝阳偏亢(头痛头目眩晕等)因此少阴寒化征阳复之后伤阴精血不足水不涵木传入厥阴 得辛则散得酸散则伏得苦则下 (1)本方治疗胆道蛔虫均有效治愈率
概述 水气病即水肿病以身体浮肿按之凹陷不起脉沉为主症水气病名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评热病论》云: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水气病名是针对水与气相互转化的病机而命名古人云:水得阳可以化气气得阴则化为水 本篇根据水气病的病因病变部位及病变脏腑的不同将水气病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五脏水水分血分气分黄汗等不同类型前四水为水气病的基本证型(二)五脏水 为五脏功能失常致
金匮教研室雷旭杰痰飲咳嗽病脉證並治第十二1了解痰饮的概念。2熟悉痰饮的成因与分类。3掌握痰饮的治疗原则与辨证论治。4背诵原文:2、15、16、17、18、22、23、24、25、28、30 条。学习要点痰饮概念: 广义----指体内水液代谢失常而停蓄于身体某一局部的一种疾病。 狭义----指痰饮病中水饮流走于肠胃的这类病变。金匮痰饮重在饮病,偏于寒饮。概述饮:质较清稀,聚集于胸、腹、肠胃等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原因提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