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溶液的配制及分析一、学习目标1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技能,了解生产和研究中经常要用中和滴定等方法进行定量测定。2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并以此进行溶液分析(中和滴定)。3进一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实验现象分析和实验数据处理等方法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主动进行交流
3 学科化学课题溶液的配制和分析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使学生了解引入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②使学生初步形成并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学会有关CBD的简单计算2.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技能。能独立完成溶液的配制实验,完成实验报告3情感目标: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任务及教材分析
5 铝的性质一、学习目标1.通过对铝的性质的实验探究,掌握铝与氧化物、酸、碱溶液的反应,锻炼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2.了解铝制品的相关使用知识,体验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二、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铝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铝与强碱溶液的反应、铝的钝化。三、设计思路:铝是生活中常见的金属材料,所以本节内容的设计紧紧抓住铝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展开。首先根据常见的铝制品和铝在高科技上的应用归纳出铝
3 离子反应一、学习目标1.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2.学会书写常见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3.理解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的意义,体会科学规律所具有的普遍性意义。4.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1.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2.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的意义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难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三、设计思路由碳酸钠溶液与氢氧化钙溶液和氯化钙溶液反应时产生的相同现象引入对
4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一、学习目标1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2初步认识物质的科学分类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尤其是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认识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能尝试运用比较、分类的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3掌握四种基本反应类型,能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判断是否氧化还原反应。认识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4了
3 认识原子核一、学习目标1了解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认识原子组成的符号。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知道核素、质量数、同位素的概念。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4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二、教学重、难点 原子核的组成;同位素等概念。三、设计思路本课时设计从原子相对比较形象、具体的“质量”出发,在学生了解原子的质量基础上,回顾上节课所涉及到
6 氯气的性质一、学习目标1.掌握氯气的物理性质,学会氯气的嗅闻方法。2.感悟氯原子结构与氯气化学性质的关系。3.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提高实验的设计、操作和现象分析能力。4.联系漂白粉的工业生产,加深对氯水性质的理解。5.正确地认识氯气的消毒作用和氯气的毒性之间的关系,体悟化学的正面价值。6.进一步体会食盐的重要性和氯碱工业的重要意义。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氯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难点:氯气和
3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一、学习目标1初步学会过滤、结晶、萃取、分液、蒸馏等分离物质的实验技能,能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物质分离、提纯的实验操作,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2初步了解根据混合物的性质,选择不同的分离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离的实验方法。3结合实际事例讨论遵守实验安全守则的重要性。树立安全意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二、教学重点及难点分离物质等基本实验技能;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三、设计思路
第2单元课时3 溶液的配制及分析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技能,了解生产和研究中经常要用中和滴定等方法进行定量测定。2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并以此进行溶液分析(中和滴定)。3进一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实验现象分析和实验数据处理等方法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
3 氧化还原反应一、学习目标1.学会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来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2.学会用“双线桥”法分析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并判断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3.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4.辨析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并用韦恩图表示之,培养比较、类比、归纳和演绎的能力。5.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得电子和失电子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关系。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氧化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原因提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