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时正余弦定理的应用(2)分层训练1.已知山顶有一座高为30m的铁塔,在塔底测得山下A点处的俯角为300,在塔顶测得A点处的俯角为320,则山相对于A点的水平高度为(精确到1m)( )A 252mB 181mC 327mD 397m2.一只汽球在2250m的高空飞行,汽球上的工作人员测得前方一座山顶上A点处的俯角为180,汽球水平向前飞行了2000m后,又测得A点处的俯角为820,则山的高
第7课时正余弦定理的应用(1)分层训练1.在⊿ABC中,,则∠C= ( )A600B 300C 1200D 600或12002.在⊿ABC中,如果给定则⊿ABC为()A等边三角形 B 等腰三角形C 直角三角形D 等腰或直角三角形3.已知锐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2、3、,则的取值范围是 4.在⊿ABC中,,∠C=300,则∠A=5.在⊿ABC中,∠A=2∠B,且,,则= =(精确到)。6.在⊿A
第5课时余弦定理(2)分层训练1.在△ABC中,若a=2bsinA,则B为 ( )A B C 或D 或2.△ABC中,∠A、∠B的对边分别为a、b,,且∠A=60°,那么满足条件的△ABC( )A.有一个解B.有两个解C.无解D.不能确定3.△ABC的内角A满足则A的取值范围是( )A.(0,)B.(,)C.(,)D.(,)4.关于x的方程有一个根为1,则△ABC一定是( )A 直角三角
第2课时正弦定理(2)分层训练1.在△ABC中,若,,则△ABC的形状是( )A.直角三角形 B。等腰或直角三角形 C。等腰直角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2.在△ABC中,已知∠B=,,则∠A的值是()A. B。C。D。或3.在△ABC中,A=450,B=600,则4.在△ABC中,,则= 5.已知 A、B、C是一条直路上的三点,且AB=BC=1km,从A点看塔M在北450东,B点看塔M在正东方向,
第2课时【学习导航】 知识网络 学习要求 1.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决有关测量问题时,要注意分清仰角、俯角、张角和方位角等概念。 2 在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时,通常都根据题意,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或几个三角形,然后通过这些三角形,得出实际问题的解。【互动】自学评价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是:①_______:理解题意,弄清已知与未知,画出示意图(一个或
第4课时余弦定理(1) 分层训练在△ABC中,若,则∠A=()A B C D 2.三角形三边的比为,则三角形的形状为()A 锐角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都有可能3.在△ABC中,,,则的最大值为( )A2 B C3 D4.在△ABC的三内角A、B、C的对应边分别为,,,当时,角B的取值范围为 5.△ABC中,若(,则△ABC的最小内角为(精确到10) 6.在△ABC中,si
第6课时余弦定理(3)分层训练1.1从A处望B处的仰角为α,从B处望A处的俯角为β,则α、β的关系为( )Aα>βBα=βCα+β=90°Dα+β=180°2如图,为了测量障碍物两测A、B间的距离,给定下列四组数据,测量时应当用数据( )Aα、A、BBα、β、ACA、B、γDα、β、B3海上有A、B两个小岛相距10海里,从A岛望C岛和B岛成60°的视角,从B岛望C岛和A岛成75°的视角,则
#
正余弦定理第2课时 余弦定理(一)(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余弦定理的两种表示形式及证明余弦定理的向量方法并会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 2.过程与方法:利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出余弦定理及其推论并通过实践演算掌握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 3.情态与价值: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通过三角函数余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
PAGE 8 NUMPAGES 8课时分层作业(三)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应用数学探究活动:得到不可达两点之间的距离(建议用时:60分钟)[合格基础练]一选择题1.海上有AB两个小岛相距10 n mile从A岛望C岛和B岛成60°的视角从B岛望C岛和A岛成75°的视角则BC之间的距离为( )A.2eq r(6) n mile B.3eq r(6) n mileC.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原因提交举报